基于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探讨
2020-01-07袁亚平
袁亚平
【摘 要】本文基于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性,论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原则和策略,提出创设活动情境、巧用图表媒介、绘制示意导图、开展角色扮演、深化拓展延伸等做法,以激发活动内驱力、培养信息提取力和实践表达力、提高活动内省力和整合力,全面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 实践力 活动教学 原则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0-0044-02
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并将其转化为学生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是高中地理教学的终极目标。目前,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中以丰富的活动形式呈现地理知识内容,不但为教师开展地理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而且更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和体验。因此地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材活动部分的作用与价值,积极开发与实施地理实践活动,为学生地理实践力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平台,促进学生在主动参与、体验、思考和探究中经历地理学习活动的过程,获得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真切体验,进而在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同时,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和方法的认知和掌握,学会自我建构地理知识,并在不断地解决地理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原则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突出活动的开放性、确保内容的合理性和形式的多样性。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高中地理活动教学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全面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激活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地理活动中,主动调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二)突出活动的开放性。学生实践力的培养需要经历丰富的地理活动体验,学生活动体验的激发在很大程度上和活动内容、活动组织形式等有关。目前,高中地理活动设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较封闭,制约了学生实践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基于学生实践力培养突出活动的开放性,提升地理活动的魅力,以全面激活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实践力的发展。
(三)确保内容的适宜性。高中地理活动内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活动的实效性。目前,不少教师不注重活动内容的选择,导致活动内容与学情实际不相匹配,影响学生实践力的发展。对此,教师需要寻求地理活动内容和学情之间的平衡点,确保活动内容的适宜性。
(四)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活动形式不仅体現教师的教学智慧,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地理活动内在驱动力能否被激活。目前,高中地理活动形式过于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促进学生实践力的发展。
二、基于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策略
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需要依托地理活动,教师要基于学生实践力发展的需求,尊重实践力培养的一般原则,选择有效的地理活动教学策略,提高地理活动教学的实效性。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活动内驱力。地理是一门与自然、社会高度关联的学科,地理现象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并作用于人们的感官。教师要基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根据学生形象思维丰富的特点,利用自然界或者社会中的现象创设直观、形象的活动情境,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和参与地理活动的期待感,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地理活动学习。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水循环》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利用自然界的水现象创设情境,即运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与水有关的现象,包括不同形态的水现象、不同区域的水现象等,引导学生利用既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水为什么会“跑”,“跑”到哪里去了,有没有什么规律,并结合生活中的水现象说出自己的依据。
这个活动环节,由于利用自然界的水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水循环现象的普遍存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活动探究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将问题与地理情境相结合,调动既有的知识积累和经验进行思考和探究。不仅如此,情境创设时有意识地呈现不同形态的水现象、不同区域的水现象,为地理后续活动的开展进行了铺垫,让学生对地理活动学习生产生无限的期待。
(二)巧用图表媒介,培养信息提取力。高中地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且比较散乱,如果在地理活动过程中不注重引领学生进行系统性建构,那么学生就难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在活动教学过程中优化活动方式,为学生活动搭建支架,提供活动的抓手,促进学生实践力发展。图表就是一种有效的媒介,它能够将多种信息按照一定的关联性进行聚合,借助直观的形态引领学生进行系统性建构,从而培养学生信息分析、提取与概括等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力。例如:请完成表 1,并根据表格说一说地球上的水体主要包括哪几种类型,再结合表格中的数据说一说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珍惜水资源的原因。
这个环节,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水的类型时,改变传统的讲解方法,借助图表的形式为学生的活动提供支持。学生围绕图表展开活动,在问题的引导下,先调动生活经验对不同类型的水体作用进行自主建构,再对表格进行分析,对各种水体类型获得直观的认识,从而对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从碎片化认识转向系统性建构。最终借助图表,从易到难,引导学生根据数据进行探索,在活动中让学生懂得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绘制示意导图,培养实践表达力。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表达形式主要以语言表述为主,这种表达形式虽然简单,但是相对单一且显性优势不足。教师要基于学生实践力培养的需要,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多样化的表述形式,培养学生实践表达力。绘制示意导图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对文本文字信息进行分析、概括与转换,借助示意图的形式将信息直观地表现出来,从而在地理活动中有效培养学生实践力。
例如,在《水循环》一课的教学中,探究水循环的过程是教学的一个重点,教材提供了一个水循环示意图,从宏观上揭示水循环的过程,也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支架。鉴于此,笔者围绕“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组织学生利用示意图的形式从微观将“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具体地表现出来,要求学生在示意导图中表现出水的循环踪迹以及运动的方式。
这个环节,以教材示意图搭建的支架为支持,引导学生在绘制示意导图的过程中开展探究学习活动。由于教材示意图搭建了支架,大大降低了学生示意图的绘制难度,学生从微观进行建构,进而掌握自我提升实践力的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在绘制示意图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如重点表现出水的循环踪迹、运动方式等,突出活动的知识性,紧扣地理核心知识,以便学生在绘制示意图时调动思维进行系统性建构,进而增强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四)开展角色扮演,提高活动内省力。学生在高中地理活动中获得的体验往往是感性的,理性含量不够。教师要基于活动特质,优化地理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將地理活动过程中的新知识和旧知识融合、将实践体验与自我思考融合,从而提高学生地理活动的内省力,使理性思考更好地指导地理实践。角色扮演应用于地理活动能够较好地达成这一目标,它改变地理活动中学生的单一化角色,让学生在多元角色转换中对地理活动进行思考。
例如,在《水循环》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了解水循环过程的基础上,笔者开展角色扮演活动: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同学们对水循环的过程获得了清晰的认识,成为一个个地理“小专家”,你们能不能根据学到的知识,调动你们的智慧,为“人类风调雨顺”的千年梦想提出一些方案,并说明方案依据。
这个环节借助角色扮演活动,引领学生从知识的习得者转变为问题的解决者、实践者。在角色扮演活动中,需要学生调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利用水循环的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利用科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生活实践,在生活和地理学科之间建立联系的通道,从而使学生实践力培养真正得到落实。
(五)注重拓展延伸,提高活动整合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需要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从碎片化知识习得转向系统性建构,进而在地理知识整合过程中促进实践力发展。因此,高中地理活动的设计要注重拓展延伸,打破地理课堂的局限性,引领地理活动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推进,促使学生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
例如,在《水循环》一课教学中的拓展延伸环节,笔者设计任务:根据本课所学知识,查阅地理书籍或网络,围绕下面的问题,任选一个问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问题一:如何解决我国华北、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问题二:将渤海“搬迁”至塔里木盆地,是否切实可行。
问题三:针对江西、湖北今年的“水灾”,撰写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
拓展延伸环节的设计,意在进一步促进学生将地理知识和生活高度融合。结合当前突出的水现象、水问题等,以小论文的方式优化作业设计,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地理作业的形式,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地理活动紧紧扣住学生实践力的培养。
总之,高中地理活动设计要紧扣学科特质,将地理活动与实践有机结合,改变传统地理教学过程中单向知识输出的做法,开展形式多样的地理活动,使学生在多样化的地理活动中丰富对地理知识的体验,促进地理知识向实践力的转变,使地理课程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生活。
【参考文献】
[1]袁 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19).
[2]郑 莉.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培养高中生的地理实践力[J].华夏教师,2020(05).
[3]张楠楠,李小妹.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现状及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12).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