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的演化与嬗变

2020-01-07焦长庚戴健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公共体育服务动力供给

焦长庚 戴健

摘 要:面对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内卷化”与“路径依赖”的发展困境,基于“特征—动力—路径”的思辨逻辑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变迁的机理进行分析,以“单一”到“多元”、从“内生”到“外延”、从“直线命令”到“平等合作”的演化过程解析新时代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运行趋势及阻滞缘由,探析未来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疏浚路径:建立多元供给主体协同组织的“弹性网络”;设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决策表达机制;树立兼顾“发展与秩序”原则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关键词: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特征;动力;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20)03-0014-07

Abstract:Facing the"involution" and "path dependence"dilemma of the public sports service supply mechanism, based on the speculative logic of "characteristic-motivation-path", the mechanism of China's public sports service supply change is analyzed, from "single" to "diversity", from "endogenous" to "extended", from "line command" to "equality cooperation" evolutionary process to analyze the operation trend and blocking reasons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 supply in the new era, and analyze the future public sports service in China supply dredging path: establish an"elastic network" of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with multiple supply entities; set up a "top-down" and "bottom-up" decision-making expression mechanism; establish a "multi-center"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principles of "development and order"governance model.

Key words: public sports service; supply; mechanism; feature; motivation; path

“新公共管理”理论诠释了政府垄断公共服务的发展瓶颈,倡导其多元化供给模式,强调“管与放”,经济、效率与效益的追求推动着公共服务在时代泥泞中波浪式前行与螺旋式上升,同时在事物发展运作演变过程里部分公共产品“正外部性”的生产将引导民众“搭便车”的思绪流动,“理性人”的假设催促着成本—效益、公平—效率的重新界定[1]。在历史潮流中公共体育服务作为社会时代变迁的重要载体,发挥必要的社会和谐与民众健康的机制促进作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从建国初期的一元供给到当下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重新塑造,政府角色的转换与市场组织的准入在社会加强顶层设计的背景下演化出新型多元供给模式,加之目前“服务型政府”理念的发起驱动着行政管理压缩式的蜕变与改进,迎合向着“精政府高效率”的要求,西方学者萨瓦斯所提及的公私伙伴关系伦理思潮也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深化,广大居民对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希冀逐渐得到相应满足,并且随着近些年我国政治管理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体现出政府引导监督职能与市场、社会的资源配置渐进优化的情景,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内在运行规律中的“路径依赖”等弊端现象依旧存在,为此以“特征—动力—路径”分析逻辑对供给变迁的机理进行阐述,构建未来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1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演化的特征与动力

公共体育服务作为我国社会时代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及我国体育事业进步的关键要素,在不同时间节点和发展阶段都发挥着促进人民健康幸福、保障群众生活质量的作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机制的演化与行政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制度进步、大众体育需求扩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良好管理体制的运行、生产水平的提升、经济资本的助推、社会组织的强化、健身需求的增加、科学技术的进步、消费理念的升华都将会直接或间接牽引着公共体育服务机制的嬗变。在社会发展与进程的各个时段,受到不同环境背景与各类意识形态的影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是存在较大差异性的,相对而言,机制演化的内容特征与动力要素顺应着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逻辑规律,认知和领会机制演变的内涵及外延将更有助于解析判断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

1.1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演化的特征分析

1.1.1 供给主体

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是指提供于民众体育健身锻炼等相关服务活动的供给方与供应者,通常以政府单位部门提供为主。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发展进程中,起初主要是政府部门作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单一中心主体,既扮演“决策者”又扮演“管理者”和“执行者”等多重身份,几乎囊括了所有公共体育服务活动的施令与操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市场经济逐渐起步,社会组织不断壮大、扩充,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的同时政府部门已无法凭借独一力量承担起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重任,以市场与社会组织为单一主体来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情况就此显现,打破了政府组织全权负责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局面,增加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质量与效率,激发市场竞争活力[2]。至此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呈现多元化角色,政府行政部门、市场企业(营利性体育组织)、社会组织(非营利性体育组织)等构成了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活动的主体单位。

1.1.2 供给方式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式的演化是伴着供给主体的不断增加而多样发展的。开始主要是采用科层制进行上传下达的“直线命令”管理模式,政府部门直接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内容,依据行政上层合法决策进行“硬式”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现直达操作性命令与控制相结合手段。随着我国政治体制逐步改革,政府机构内部间开始尝试单位部门相互协作供给公共体育服务,增强了协同合作性质的供给方式,再加上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各业态逐渐繁荣,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团体组织合作供给公共体育服务的行为得到验证,政府购买服务的供给方式普遍受到地方政府部门所青睐,还包括特许经营、合同外包、凭单与补助等形式的应用也极大扩充了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方式,以此可弥补地方政府供给不充分的短板,相对减轻行政机构的财政压力[3],同时在市场经济演化背景下公私合伙制(PPP)模式更是目前所推崇的有效供给手段之一。除此之外,伴随我国社会组织第三部门相关机构的兴起,志愿服务、捐赠、非营利性收费等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式也有所呈现,混合多元化供给已成为当下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发展的主流方式。

1.1.3 供给内容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内容的演化同样是纯粹单一性到层次多样性的发展过程,供给内容领域也是随着供给主体与方式的多元而变得愈加丰富。初始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仅仅是纯公共健身服务活动、纯体育事业服务供给,围绕着政府行政部门直接进行供给服务,强调公共体育活动的服从性、集体性;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更加重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发展,[JP2]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群众体育组织活动等供给服务开始明显增加,再伴同市场经济结构的升级与社会制度的进步,生产消费性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内容逐渐浮现,顺应人民的现实体育需求,大众体育赛事组织、锻炼健身指导活动等服务供给开始增多,相应配套的体育信息服务与体质监测服务等内容也有所拓展[4]。至此,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内容在各环境要素的需求下演化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服务、体育锻炼健身指导服务、公共体育组织服务、公共体育信息服务、公共体育赛事服务、公共政策法规服务、国民体质监测服务等一系列内涵体系。

1.1.4 供需矛盾

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是相互依存与相互适应又相互对立存在的,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需矛盾的演化发展是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在社会发展初期我国人民主要解决温饱问题,对体育需求并不是十分强烈,当时的“全能政府”进行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垄断”,供需矛盾并未出现端倪。随着市场开发与社会繁荣,公共体育服务需求逐渐开始层次化、多元化、个性化,公共体育服务选择偏好日益广泛,同时市场失灵、社会失灵等问题的出现,深化了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与供给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在社会流动、阶层固化、地域参差发展相关环境要素的影响下,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受益群体的复杂性与差异程度逐步加剧,所以选择较为恰当适宜并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协同供给机制与模式,才能更好地突破供需矛盾的瓶颈[5]。伴随我国政府部门对于群众体育发展的越发重视,当下体育供给侧改革得到推进,更多关联制度和政策正在完善过程当中,民众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案拟定、需求偏好表达也正予以实施,赋予供给模式的创新会在未来使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更加具有人性化、科学化、实际化。

1.2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演化的动力分析

1.2.1 行政体制的管理改革

我国行政体制的管理改革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演化的内在动力因素。初期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由政府行政机构全权包揽,政府作为唯一的供给主体既承担着管理职责又演绎着生产者的角色,高度垄断式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直接导致服务竞争性与效率低下。随着时代的推进,市场机制的引入虽逐步打破了政府行政部门对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垄断,政府的职能与规模也在不断地拓宽发展,但政府财政压力过大、服务供给能力低的问题依旧未能得到有效解决[6];同时公共体育服务碎片化与政府部门组织的功能异化也开始浮现,传统等级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管理模式已无法很好地满足与适应人民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进入新世纪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出的“服务型政府”理念促动着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向着多元化、协同化发展。

1.2.2 经济水平的快速运行

我国经济水平的繁荣与商品消费能力的增长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演化的关键动力因素。原先我国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对事物的生产、消费以及资源的分配进行部署安排,经济决策权力高度集中,公有制经济为绝对主导地位,公共體育服务由公有制行政单位独一供给,但落后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所造就的经济前进缓慢严重阻碍着服务供给的全面发展。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逐步由原先的计划经济过渡为市场经济体制,私营部门开始承担起部分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职能,加之受到经济全球化与市场政策活力的推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市场化模式加速形成,多样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供给拉开序幕,政府部门与市场主体合作参与服务供给的形式也由此显现,经济水平的快速运作推动着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的变革与创新[7]。

1.2.3 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

我国社会组织以及第三部门的发展壮大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演化的间接动力因素。起初我国的社会资源较为匮乏,体育社会团体组织发展几乎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也无从谈起。而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发展目标以来,体育社会组织的数量与规模逐步发展壮大,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不断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范围也在快速拓宽,如此体育团体等社会力量主体的培育与强大对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发展具有推进催化作用;同时伴随社会制度的健全,我国第三部门非营利性供给、志愿供给等也逐渐在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中凸显,社会组织的混合多元合作供给公共体育服务的模式获得重构与萌发[8]。

1.2.4 民众增长的健身需求

我国民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演化的基本动力因素。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起步阶段,民众对于体育健身的需求处于较低层次,但随着经济繁荣、社会演进,人民生活水准与健康意识的提升,群众逐步增长的体育健身需要与落后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之间开始产生矛盾,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客体偏好的差异性扩大,无论何种供给主体都很难单方面覆盖民众的全面公共体育要求,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由此混合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逐渐开始显露,多元互动式供给服务顺应着民众需求发展。除此之外,网络信息化、全球资本化等新兴事物载体的发育也促进了民众对于体育健身需求的延伸,间接推动着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的革新與优化[9]。

2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的变迁历程与路径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文化等领域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制度蜕变的影响延伸至各个方面,尤其我国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从贫瘠匮乏到丰富完善的逐步变迁,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也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片空白到现在的多元参与的变迁历程。本文依据主要的政策变革、重大的历史事件、关键的时间节点、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等因素(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将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分为四个发展历史阶段,总结各历史阶段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背景、模式、特征,从而为新时代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发展趋势、困境与出路做出定位和辨析支撑。

2.1 政府单一供给建立阶段(1949—1978)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这段时期,我国的公共资源较为短缺匮乏,社会制度与经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公共体育服务”的概念尚未明确提起,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谓公共体育服务主要也是由国家行政机构垄断,政府部门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单一主体,所以此时期的政府行政组织既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又扮演“决议者”和“生产者”及“执行者”的多重角色。对群众体育的发展更加强调行政命令式的领导模式,主要由1952年成立的国家体委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负责与督促全国的体育事业工作的推进,相关体育产品的供给由政府机构全权包揽,同样也由政府单位出资建设。该阶段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发展较为隐晦,还缺乏适当的竞争动力机制,体育事业的公共服务能力和供给水平较低[10]。

2.2 部门合作供给初探阶段(1978—1992)

自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至1992年提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建设目标的这段时期,我国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工作任务,群众体育事业领域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1984年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文件中就曾提及到要促进公共体育服务的市场化转变。虽然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发展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在建设初期我国的公共体育事业还处于恢复阶段,人均体育消费实力与体育市场贸易水平受“路径依赖”等因素影响发展依旧缓慢,政府行政单位仍然是此时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供给主体。不过此阶段供给渠道的狭隘与财政压力的增大使得国家体委等行政单位已经逐渐意识到公共体育服务不能仅采取单一供给模式,行政机构内不同部门间的互补式供给模式开始形成,以弥补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短缺的现象,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处于萌发阶段。

2.3 市场嵌入供给萌发阶段(1992—2008)

自1992年我国提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建设目标开始直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这段时期,我国的政治生态、经济水平、社会文化、科技力量得到快速蓬勃发展,在此环境引领下体育事业迅猛前进,群众体育的社会化与市场化进程突出,相关体育场馆设施、体育俱乐部、体育培训单位等组织逐步转为半企业化以及企业化运行模式,市场嵌入至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发展获得有力实施。市场的融入扩大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资金来源渠道,丰富了服务产品结构,提升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竞争力度[11],同时在1995年随着《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与《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等文件的颁布实施,公共体育服务多元供给模式初步成形。政府部门的职能改革促进了市场及社会资本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动力,此阶段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2.4 多元混合供给发展阶段(2008— )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直至当今的这段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准稳步提升,加之各类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致使我国群众对于体育运动的热忱与体育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范围逐渐拓宽,开始构成公共体育服务多元混合参与供给模式的雏形。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高速发展推动了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运行,特许经营、公私合作制等新型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开始呈现,同时还包括第三部门在内的众多社会民间体育社团、非营利组织以及志愿团体也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发展的有力助推者[12]。但是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快速迈进的背后,依旧面临着民众对于体育健身强烈需求与服务供给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当前公共体育服务的资源还有待于继续整合优化,服务的供给体系与供给标准也亟需建立健全。

3 新时代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发展的趋势与阻滞因素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的演化与变迁规律,公共体育受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了服务供给模式上的巨大蜕变。在进入新时代后公共体育服务事业的发展稳步前进,目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朝着多层、多元、多维方向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相应的聚力困境与向上瓶颈,所以应清晰认识辨析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的主要趋势与阻滞因素,并积极探索与选择适合当下我国国情发展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路径。

3.1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发展的趋势方向

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进行,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也一直在变动升级,整体来看未来更加全面的多元协同供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经逐步实施公共体育服务合作协调式供给发展模式,以我国具有先行示范作用的常州市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发展模式为研究案例进行论述分析:

常州市作为江苏省的地级市,近一年的全市GDP总量7 050.3亿元,经济较为发达,常州市尤为重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实施建设,并积极探索公共体育服务合作供给机制途径。注重体育消费市场和社会团体组织的打造与构架,先后出台促进刺激公共体育服务合作供给的政策文件,要求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合作;着重实行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方式,采取招投标手段鼓励市场与社会组织投入到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体系中,拓宽服務供给的资金来源渠道,丰富服务供给的内容样式,同时尽力完善公共体育服务的监督与绩效评价机制,并建立起相应的奖惩与信任管理制度[13]。

一方面,在我国“服务型政府”理念的倡导下,常州市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得到进一步实施,相关行政机构鼓励市场企业单位与社会组织机构加大对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力度,政府部门开始由“操作执行者”转向为“监督管理者”的角色,在依旧由政府主导的情境下,政府部门供给公共体育服务的职能有所弱化,市场与社会组织的供给能力开始加强;另一方面,常州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越发呈现出多元发展形态,主要由政府部门、市场、社会组织所承担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主要职责,在供给主体多元成长的同时供给内容也呈多样化、多层次发展趋势,借助当地的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私营部门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数量快速增长,自发性、公益性、志愿性等第三方体育社会团体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也开始崭露头角。总体而言,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混合多元供给发展基础上,为了配合公共体育资源优化整合、顺应服务供给机制的高效运行,协同供给趋势将会是服务供给的内在逻辑与现实选择[14]。但同时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协同供给机制还未全面更新完善,而现有的服务供给机制还存在一定的运行缺陷与弊端。

3.2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发展的阻滞因素

虽然在进入新时代后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快速发展,在目前公共体育服务进入以政府部门主导,政府与市场、社会组织等主体混合多元供给的发展局面,供给的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依旧存在的相关机制运行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结合当下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发展困境:服务供需不平衡,缺少合理的表达机制;供给权责不清晰,缺乏明确的定位分工;监督管理不完善,缺失标准的评价体系。

3.2.1 服务供需不平衡,缺少合理的表达机制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模式不完全等同于其他公共服务,由于有关体育资源的行政垄断特征,其属性不能完全由市场进行充分供给,在现有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系中,通常供给客体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此类自上而下的决策供给模式无法准确了解客体所需的内容与范围,容易造成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与需求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供需失衡[15]。需求表达机制的不健全直接影响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决策的盲目性,欠缺服务供给的靶向性。尤其近些年众多地区政府行政部门将群众体育发展状况纳入绩效评估的考核指标中,在强调拓展实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过程中大多根据上层指示与自身利益进行供给决策行为,未能准确识别民众对于体育锻炼的实际需求,致使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总量的增长与群众体育发展不相匹配。因此,缺少合理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表达机制将无法保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发展。

3.2.2 供给权责不清晰,缺乏明确的定位分工

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由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的“大包大揽”演化为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混合多元”模式,虽然政府部门的职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转变,但受传统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的影响,部分地方行政部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方式手段依旧存在“路径依赖”现象,难以摆脱全权操控与垄断的态势,在多元合作供给方面也容易对市场与社会组织实行过多的行政干预,“越位”与“错位”情况时常发生。此外公共体育服务多元供给主体功能定位的模糊,加之市场的趋利行为与社会组织能力不及等问题,混合多元供给在缺乏相应的权责分工机制下容易产生利益体的矛盾冲突与推卸责任局面[16];同时公共体育服务各供给主体管理部门之间交错重叠,协调较为困难,有时并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多元协同供给。

3.2.3 监督管理不完善,缺失标准的评价体系

合理有序的监督管理可以使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运行机制更加高效,科学的评价体系也可较为准确地认知与反馈民众对于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等现状,但当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领域并未形成健全的评价标准,尤其对于现所趋向的混合多元协同供给模式还缺乏相应完善的绩效评估指标。政府部门、市场、社会组织等供给主体在进行公共体育服务提供时其自身约束力与行动力的削弱,容易产生多方“博弈”失衡的局面;同时当下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治理方式和环境也无法很好地与服务供给机制之间完全匹配,典型的科层制管理手段缺少运行操作的科学性,难以实际满足民众对于体育锻炼的多样化诉求,加之相关激励机制与问责机制的缺失,使公共体育服务相关供给单位动力不足、无的放矢,严重影响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运作效率。

4 未来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发展的思路与疏浚对策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热潮的到来,民众对于公共体育服务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因此应打破原先供给机制的困境,增加现有服务供给的效能,寻觅未来服务供给的出路,在当前政府部门、市场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供给主体混合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时,通过有效的协调手段促使各方的优势资源相互整合、互惠共享,以此形成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多维网络的协同互动模式。公共体育服务的目标与导向需是以人民为中心所开展的,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的协作视角提高服务供给运行的效度与民众对于服务供给的满意度,突破原先一直存在的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同时合理的治理体系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的良性运作重要保障,主体合作间的信任与责任价值是防止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过程中“碎片化”现象的关键要素;此外科学的绩效评估是强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是提高服务供给决策机制主要前提,所以健全由多方共同参与的监督评价机制是维护公共体育服务有序供给的保证[17]。伴随着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现代化的前进,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的发展也得到顺应,尤其在强调协同供给方式下,多元主体参与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在整体网络化制度运行中不仅能深化合作信任与协调沟通,还可以充分发挥各供给主体的资源优势,有力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效率。

4.1 时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构建公共体育服务多元协同网络供给结构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导向必须是以人民为中心,深入了解民众对于体育健身的多元化需求方向,重视民众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体验感,广泛扩展群众涉及公共体育服务的渠道,通过宣传教育培育民众对于体育健身的认知与社会体育底蕴,使民众对于公共体育服务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迎合,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三方的协作关系,提高民众对于体育锻炼的表达机制。在政府部门支撑引导下,树立以人民实际体育需求为导向的公共体育服务协同供给机制,降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交易的成本,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与志愿服务方式,合理倡导社会体育资源的整合配置,采取多种举措激发市场与社会的资本和技术优势力量,将原先规模与范围不大、能力较弱、分散式的供给主体进行结构调整优化,聚焦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实施集中供给。

多元协同是公共体育服供给主要趋势,也是供需耦合的内生动力,公共体育服务协同供给的操作多样复杂,要明确各参与方之间权责范畴,清晰供给主体的功能定位,处理好政府部门与市场及社会组织之间的协调关系,同时还要做好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之间运行设计规划。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政府部门要转变意识,保证各方在多元协同合作中的平等地位,摒除原先政府部门全权负责、大包大揽的局面,摆脱对于体育资源的垄断与过度干预的现象,强化政府与市场及社会组织等供给部门之间的沟通互联机制,准确识别市场、社会、民众的三方诉求,加深供给主体的相互信任,突出整体的公共体育利益,搭建起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平台系统,完善体育资源的补充利用,全面提升服务供给的效率,营造公共体育服务多元协同供给的弹性网络结构。

4.2 不断巩固公平与效率发展,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衡供给

“公平”与“效率”直接关乎到公共体育服务资源的整合、分配、再利用,马克思主义中提及“公平正义”是具有历史阶段性和逻辑规律性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供给非均衡的属性使得“效率”成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发展的首要目标。为提高服务的效率,推动公共体育服务的均衡供给,需要让市场起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达成公共体育服务市场竞争行为,同时要拓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资金来源,树立公共体育金融预算体系,加大平衡性财政支出保障,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财政税务制度,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的嵌入规划,平衡事权与财权的关系,明确公共体育服务收入与支出的分配范畴,健全多层次、规范化的公共体育服务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努力实现公共体育资源分配的帕累托最优效应。

目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针对性与精准性不足,加之地缘性差异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致使公共体育产品供给长期处于参差不齐的状态,故此需加快地方政府部门的服务型体系建设,培养与扶持地方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壮大,吸收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过程中来,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决策表达手段增加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靶向性,着力关注城市与乡镇之间公共体育服务的统筹与均衡发展,尤其需拓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承载范围,建立偏远地区公共体育产品的利益补偿机制,也应重视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社会基层流动人员等部分特殊群体的公共体育服务保障,在全社会的边界下维护好城乡居民公共体育服务的基本权益,促使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和谐顺畅供给。

4.3 持续优化运行管理模式,提升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质量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学界所倡导的“多中心”治理应和了当下供给趋向。公共体育服务高效化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运行管理机制,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过程中的引导监督作用,协同各个中心部门的功能运作,规范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运行责任与操作流程。从兼顾“发展与秩序”的视角将民众对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满意度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的绩效考核中,通过评价反馈改善公共体育服务的供需匹配性,进行核心服务供给的整体性调整,纠正相关供给主体的偏差行为,持续强化民主监督参与,使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资源配置和运作效果更佳清晰透明化。

[JP2]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协调机制、推动供给决策行为的标准化与专业化是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从“内生”维度丰富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式、创新供给内容,从“外生”层面激发各供给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应重视公共体育服务的人力资源保障,完善相关人才队伍的建设,增加基层供给服务人员的职业化水平,从人才政策扶持、薪酬制度改革、职称公平评定等方面措施增加工作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此外要因地制宜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志愿者队伍,培育高质量的非营利性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组织。另一方面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创建“互联网+公共体育服务”平台将极大地加强民众参与体育锻炼的便捷性,“大数据+智慧体育信息”的合理使用为传统体育服务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创新思路,通过供给侧的多方协调融合提高民众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黄斯涅.公共物品自愿缴费机制的实验经济学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5(1):109-121.

[2]宋浩.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合作供给的困境与出路[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6):30-32.

[3]张凤彪,姚依丹.“健康中国”战略下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式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2(4):27-31.

[4]李智,邹新娴.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及路径选择[J].运动,2017(1):3-4.

[5]申顺发,赵强,郭学英.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问题与模型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18(9):17-21.

[6]曹可强.论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需求导向——以上海市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1):1-4.

[7]田宝山,田燏甲,郭修金,等.公共体育服务市场供给的方式选择、角色定位及机制实现[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6,32(2):23-28.

[8]汪文奇,金涛,冯岩.新时代体育社会组织参与体育治理的机遇、困境与策略行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11):12-17.

[9]董新军,易锋.“互联网+”时代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2):43-46.

[10]金涛.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历史考察[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8,34(2):71-75.

[11]王军棉.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市场化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15):30-31.

[12]陈丛刊,陈宁.论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新的历史方位[J].体育科学,2018,38(9):78-87.

[13]沈克印.政府与体育社会组织协同治理的地方实践与推进策略——以常州市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1):12-19.

[14]来博.多元供给模式下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1):34-37.

[15]李超,尹何韵杰,聂冠华,等.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求矛盾消解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0(3):111-114.

[16]唐宇钧,石扬唐诗.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困境的突破策略研究[J].當代教育论坛,2017(5):93-98.

[17]蒋宏宇,李理.公共体育服务多元供给中的政府责任及其实现路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4):165-171.

猜你喜欢

公共体育服务动力供给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供给侧”何以流行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阳光动力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动力船
把美好的想像转化为动力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