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走近函谷关
2020-01-07吴逸凡
【考题呈现】
[2020·全国新高考Ⅱ卷(海南)]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或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八百字。
【佳作展示】
带你走近函谷关
吴逸凡
倘若不提起这个名字,想必很多人都会选择性地将这个名字封存在记忆里。任其湮灭在历史的烟尘中。而在我眼中,这座关口象征着我们民族的底线,也标志着不可逆转的衰亡和堕落。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那位骑着青牛的老人,随手洒下五千字的箴言,盯着斜阳,走入了茫茫群山,隔着函谷关,走出了时代。
老子是一个为时代所抛弃的人,生而为人,出于尘世,却硬生生地将自己拔到与天道共鸣的状态——感受道,顺应道,道法自然,以道化人。可大道无以为继,是的,这便显出他的寂寞来了。
他曾预言过末法时代的到来,无人信,无人问,即便他苦口婆心的向人们弘扬他所窥见的道,世人依旧闭目塞听,奔走于急躁,急什么呢?急于“有为”,急于逃离天道,遁于伪道,急于建功立业,腰缠万贯。
老子所致力的学说,一部分就是“禁异学”“绝巧智”“去伪诈”,消除矛盾的因素,便能使社会趋于稳定,可人们依然充耳不闻,甚至笑他所言不过嫉妒之词,这位远古时代的先知也终于累了。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一反一正之对比,端出自己的榜样,说明世人之无道。
抒发清逸高远之词,固然使人脱离俗世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可老子毕竟生而为人,一股潜在的欲望让他回归大地,站在这群“有为”之士中,试图以自己的“无为”教化人们。
然道之伟大,不是这狭隘的世界所能容下的,世界从来不以道为真理,只以意志的趋同。老子也感到无奈,于是他痛苦地承认:“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他害怕的是什么?散发着圣人光芒的他难道不足以喝退那些伪诈之徒?不,他害怕的是他的同族——大道所衍化出的人类永远教化不开,无限堕落,背道而驰。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一观一观都观尽,不是像坐忘心斋的庄子那般悠然自得逍遥游,便是像峻烈冷酷的韓非一般以法术荡平天下纲。而老子却不一样,眼极冷心极热的他仿佛兼而有之,总于这混乱的人世挣扎,这种近乎悖论一般的冲突却铸就了老子那超凡脱俗的大智慧大慈悲!鲁迅先生说他“言亦不纯之”,这难道不是他不愿放任这世道自流而发出的悲痛的争鸣吗?
在无数次的挣扎与苦思中,他大声道:“我愚人之心也哉!”,“愚者,直朴也。”是啊,倘若端着一颗热腾腾的直朴之心面对这个冷峻的世界,不是被其同化,就是被其吞入腹中。
“天下多禁忌,而民愈贪,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人心日益向下,势不可阻,九州之裂,群雄并起,狼烟烽传,流血漂橹之事他也了然于胸。有多少个夜晚,这位孱弱的老人一边试图“没身不殆”,一边又不住的为这无道的世界而恸哭。
庄子将老子描绘成一个真性情到近乎无情的圣人,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在我看来,老子却是第一个为了命运而耽误自身的哲人。文化的本质使命即是批判。毫无疑问,老子的“戒愤之词”不是牢骚,而是沉郁顿挫、铿锵有力的批判,可这批判是无法喝醒那些愚昧之徒的,因此他总于这人世徘徊,但这苦闷的徘徊终究无所皈依,徘徊无门,能窥见真理的他却勘不破人类心中的阴影。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当这个生而老成的圣人以复杂的情感写下这句话时,窗外,夕阳已将落下。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大约为周守藏早练就了他的一双火眼金睛,看透了这世间的规律。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道之不存既为必然结果,老子也只能“功成而退”。
毫无疑问,老子是爱着他的同族的,所著《道德经》也是试图为这晦暗的世界添上一抹光彩。他既是如此的爱着这个种族,又为何要离开呢?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已生而不辞。”他已预见了道之倾圮,可道为万物之根本,为了这个世界,他又一次擎起了英雄的旗帜。
我至今仍认为老子出关之于中华民族,之于世界都有其重要的意义。
我们拒绝了真理,我们背弃了哲人,我们所为竟是伪道!
“失道而失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试看老子之道,周公之德,孔子之仁,孟子之义,荀子之礼,最终到了力主取消人之独立性,否定人格独立和学术思想独立的韩非之法术势。可真谓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了。
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人性竟是被如此预见着堕落的!
大道之倾不可阻也,饶是老子也无力再挽天倾,于是为了保全薪火,这位老人再次顺应着道的召唤,骑上青牛,义无反顾。
函谷关的风依旧吹着,一如那位老人吹起的晚笛,仿佛提醒着我们。
我独泊兮!
(指导老师:文勇)
[作者通联: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