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灵魂在黑暗里闪烁
2020-01-07李汉超
李汉超
中国诗坛因为有了网络而蓬勃繁荣,中国诗人因为有了网络发表作品更容易更快捷。但是浏览中国网络诗歌,我们不难发现:许多高明的诗人并没有写出紧贴灵魂、令人感动的作品来。主要原因可能是他们游离在生活之外,没有真正意义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关起门来玩文字游戏。就是著名评论家谢有顺说的“情怀是空洞的,心灵是缺席的”那种状况,读者从中找不到闪亮的东西,情感虚假,思想肤浅,境界狭窄。女诗人衣米一的作品却从网络诗歌的泥沙中脱颖而出,因为她诗歌的根牢牢扎在生活的土壤里,其触角又总是伸在思想和灵魂中。她的《萤火虫》就是这样一首紧贴生活和灵魂的诗歌,表达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小时候,能够发亮的虫子
我都以为是萤火虫
满天的星星,我都以为是萤火虫
如今,看到发亮的事物
我就寻找它们与萤火虫的差异
就希望有一只萤火虫
住在那事物的身体里
小时候,我把萤火虫
装进玻璃瓶
于是,我走到哪里,它就亮到哪里
我走到哪里,就有一条光明的路延伸到哪里
如今,我在城里,满城灯火
也改变不了我喜欢坐在不明亮的位置
如今,我固执地认为
灵魂总是在不太明亮的地方出场
萤火虫总是在不太明亮的时候闪烁
(选自《2017年中国诗歌精选》)
衣米一,湖北大冶人。诗歌作品刊发于《诗刊》《汉诗》《十月》《青春》《诗潮》等,入选多种诗歌选本。曾获第二届“中国独立诗歌奖”,首届“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优秀奖。著有诗集《无处安放》《衣米一诗歌100》等。现居海南。
全诗共有16行,分为四节。第一节,叙写小时候的错觉:能够发亮的事物都是萤火虫。萤火虫属鞘翅目萤科,是一种小型甲虫,因其尾部能发出萤光,故而得名。这种尾部能发光的昆虫,全世界约有近2000种。小孩子总是从最小的东西上来认识世界的,夏夜萤火点点,“能够发亮的虫子/我都以为是萤火虫”,甚至“满天的星星,我都以为是萤火虫”。这种错觉贴近孩童的认知实际,其感受十分天真,也富有诗意。
第二节,叙写现在的希望:萤火虫住在事物的内部。这一节紧承第一节,从“发亮的虫子”写到“发亮的事物”,从具象到抽象,诗意进了一层。萤火虫是发亮的,有些事物也发亮,它们与萤火虫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诗人探寻世界常常有自己的方式:“希望有一只萤火虫/住在那事物的身体里”。诗人天真无邪的品性一如既往,但这只“萤火虫”却不是小时候那一只了,它已被赋予更广阔、更深刻的意义。
第三节,叙写萤火虫的好处:带来光明。诗人又将笔触回到小时候,“我把萤火虫/装进玻璃瓶”,以一种孩童普通的行为,来重温那时的感受:“于是,我走到哪里,它就亮到哪里/我走到哪里,就有一条光明的路延伸到哪里”。重温过去是为了面向未来,从萤火虫的“亮”到“一条光明的路”,诗人顺理成章地推进诗意,不动声色地将思想的触角伸了出来,以唤起读者的共鸣。
第四节,叙写现在的感悟:灵魂在黑暗里闪烁。“如今,我在城里,满城灯火”,身处红尘滚滚的俗世之中,但诗人有诗人的个性,诗人有诗人的习惯, “喜欢坐在不明亮的位置”,以便让自己发光。“改变不了”表明诗人的坚守,“固执地”表明诗人的坚持。诗人的行为方式特立独行,诗人的思想认识也与众不同:“灵魂总是在不太明亮的地方出场/萤火虫总是在不太明亮的时候闪烁”。最后两行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萤火虫与灵魂相互关联,具象与抽象相互关照:让我们的灵魂像螢火虫一样在黑暗里闪烁,照亮自己,也照耀他人。
全诗意象简明,诗意紧紧围绕中心意象“萤火虫”展开,不枝不蔓,实际的“萤火虫”与灵魂的“萤火虫”,既独立存在,又高度契合,成功地表达出自己的人生体验:灵魂实际上就是一只在黑暗里闪烁的萤火虫。诗人在平缓的叙述中延伸着诗意,在清晰的比较中拓展着诗意,在艺术的隐喻中升华着诗意。衣米一是一位富有个性的女诗人,因“她对生命、身体理解的宽度与深度可以达到与日常生活平行的高度”,中国独立诗歌奖的授奖辞中称她为“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当代诗人”。
对于诗歌,诗人们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有人将其当作业余爱好,有人将其当作终身追求;有人将其当作生活的调剂,有人将其当作灵魂的呼吸……女诗人衣米一说:“诗,是一种黑暗中的寻找和摸索,是一种沉沦中的救赎和治愈。写诗的过程,是一个减轻的过程,自洁的过程。同时,又是个体对这个世界的不妥协,对黑暗的不妥协。”这种对诗歌的认识是有高度和深度的,让我们共同祝愿她总是“坐在不明亮的位置”,写出更多更好的诗来,让诗歌照亮内心,安抚灵魂。
[作者通联:湖北应城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