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探索校本课程的发展,首创本土化的“从课到课程”的专业规范
2020-01-07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11期
20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别是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1996)之后,国家层面首次将原来普通高中的“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将原来的全部必修课改为“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并尝试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标志着中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政策话语从过去的“教学”走向了现在的“课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普通高中学校开始真正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课程问题,如,选修课与活动课是什么关系?学校开设的“足球”到底是选修课还是活动课?学校凭什么决定开或者不开什么选修或活动课?选修课与活动课一般都没有教科书,也不用统一的考卷来考试的,学校如何评价这些课的好坏?这两类课程与那些要考试的必修课程到底是什么关系?……这在以前“千校一计划,万人一课表”的“强教学弱课程”时代是不会遇到的,因为那个时代教师学的是关于教学的知识,从事的是教学实践,学校或教師无需发展课程,教师从培养到培训也没有要求学习如何发展课程。针对这些现实问题,项目团队系统研究了国际上三类课程行政传统(法国和前苏联的国家本位课程、美国的地方本位课程与英国的学校本位课程)的经验,决定借鉴“校本课程开发”的国际经验,选择具有改革意识与创业精神的一所苏南农村中学——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开始试点,从研究学生发展的需求,整合学校已经开设的选修课与活动课入手,探索“从选修课、活动课到校本课程”的发展之路。经过四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校本课程”的本土化发展模式与专业规范。
——崔允漷 《学校课程发展“中国模式”的建构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