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言语形式的随文微写作实践探究

2020-01-07孙艳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随文标点符号句式

孙艳

余应源先生指出“言语形式”包含“语言形式、交往活动方式、表现形式”三个层面的内容,写作行为本身是“听、说、读、写”这四种“交往活动方式”中的一种,同时指出“言语行为语言的习得离不开技能训练”“相应的技能训练,是使知识演化为能力的中介、桥梁”。而所谓“随文微写”,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文本中的写作素材,并精心设计读写结合点,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创造的依据,帮助学生进行即时模仿、创造性运用的一种写作训练方式。“随文微写”作为读写结合的一种具体形式,具有“紧扣文本内容,注重语用训练;语言简洁凝练,内容短小精悍;教学目标明确,形式灵活多样;关注写作情境,课堂即时完成”等优点。那要如何优化“随文微写”这种训练形式?应该从发掘教材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紧扣“语言形式、交往活动形式、表现形式”三个言语形式的呈现范例,具体而言要紧扣“语言形式(字词、句式)”和“表现形式(表达方式、语用规则、修辞逻辑、话语结构形式、语体文体形式)”等关注点进行“随文微写”的指导,系统推进“随文微写”训练,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写作能力。

一、从“语言形式”层面构建“随文微写”的训练点

1.遣词炼字

古人作诗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情景,为的是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精心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常常一字“立骨”,如七年级下册《台阶》中对父亲汗水的描写:

【微写作范例】

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

这段文字里“挑着”一词用得极其生动,把细发拟人化,写出汗水随着人的走动一起一伏的状态,就像挑着扁担一样,极具动态美。如果换成“每一根细发上都沾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描写的对象是一样的,但描写的效果却截然不同。再如九年级下册《孤独之旅》中描写炊烟的一段文字:

【微写作范例】

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

“贴”字一词将炊烟拟人化,写出烟的轻盈及晚风的柔和。如果风大,如果烟浓,就不会呈现紧贴水面的状态。如果将其换成“然后又顺着水面,慢慢飘去”就无法传达出黄昏时船上做饭的闲适意境。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让作家言语焕发生命力的字词,有意识培养学生用词需“精准”“生动”,对写作表達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2.句式特征

句式通常指句子的结构方式。现代汉语句式丰富,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的不同运用,可营造出不同的表达效果。学生日常习作习惯于长句、散句的表达,可恰当地运用短句、整句,表达意思一样,但从艺术效果上而言,就截然不同。以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为例:

【微写作范例】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这段文字运用整句句式“……一样,是……的……”,连续五组恰当的比喻,如“骤雨”突出其急促,“旋风”突出其飞扬,“乱蛙”突出其蹦跳,“火花”突出其闪射,“斗虎”突出其强健,描绘出安塞腰鼓大气磅礴的气势。

学生①以打羽毛球为写作对象,抓住这个句式练笔仿写,片段如下:

我们可以顶着大太阳打上半天羽毛球,把球拍握在手里,狠狠地甩上几圈。飞鸟一般,是舞动的白球;乱蛙一般,是蹦跳的脚步;大雨一般,是簌簌的汗珠,拼劲全力只为将球“恶狠狠”地扣在地上的那一刻的畅爽!

学生②以跳舞为写作对象练笔仿写,片段如下:

元旦文艺汇演的舞台上,终于出现了我们班女生的身影:暖风一样,是和缓的琴声;细雨一样,是飘飞的裙裾;流萤一样,是悠扬的舞步;寒星一样,是明亮的美眸;矫凤一样,是柔媚的神采。

整句因为常使用排比、对偶等修辞,形式整齐,气势贯通,适于表达丰富的情感,便于给读者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因此在写作中可适当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整句、短句。

二、从“表现形式”层面构建“随文微写”的训练点

在余应源老师对“表现形式”的分类中,“语用规则”“修辞逻辑”相对于整篇文章而言是比较“微观”的“表现形式点”,而“表达方式、话语结构形式、语体文体形式”三个方面是比较“宏观”的“表现形式面”,在训练中可以先从“微观”之处进行指导,再从“宏观”之处进行架构。

1.从“微观”处着手

(1)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具有表意功能,这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有很好的体现。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故乡》《社戏》《孔乙己》这几篇课文都不乏精彩的语言描写,可学生常常关注语言描写的内容而忽略作者使用标点符号的“别具匠心”,例如九年级上册《故乡》节选:

【微写作范例】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这段文字特殊的标点符号有三处:感叹号、破折号、省略号。感叹号写出“我”若干年后又见童年伙伴的欣喜之情;破折号写出一见面叫了名字后又不知道说什么,突然的话题转换表现了时间造成两人的隔阂;省略号写出太久没见面,不知说什么好的尴尬场景。看似简单的三处标点,却处处表情达意,不仅仅是一般标点符号起语气停顿的作用。学生习作可以借鉴鲁迅这种大作家妙用标点符号的言语表达形式,为文章增彩。

比如,学生③根据这一段的标点符号进行仿写训练,片段如下:

此刻我紧张地不知道说什么好,小声嘀咕:

“啊!妈,——你怎么进来了?……”

我想到妈妈会不会是在班级微信群里看到了老师的留言,赶紧把胸口往桌边靠去,手迅速交叉放在胸前,希望遮住那张“惨不忍睹”的试卷。

小作者掌握了鲁迅先生使用标点符号的精妙之处,用感叹号表现妈妈突然闯进屋自己的惊讶之情;用破折号表明话题转换,带有质问的语气表明对妈妈不经过自己允许就进房间的不满;省略号虽省略了言语内容,却表现出内心激烈的矛盾:妈妈是不是来“兴师问罪”的?是不是老师告诉她自己的成绩“一落千丈”?这样的言语表达效果明显要好于学生习惯性的表达:“啊!妈,你怎么进来了?”。

(2)修辞技巧

不少学生写作文平淡乏味,关键在于不懂形象化的价值,不会形象化的方法。形象化需要贴着事物去描绘,善用修辞,使对象形象鲜明。比喻、拟人、夸张这些修辞手法都是增添语言形象感的妙方。以七年级下册《一颗小桃树》为例:

【微写作范例】

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儿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这段文字是贾平凹描写风雨中的桃树,为了达到形象化的效果,他首先将桃树拟人化,如:“俯下身去”“挣扎起来”“抖着满身的雨水”;继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中桃树的形态:“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落,变得赤裸的了”,“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用反复的修辞,强调雨中花瓣的凋零,如“一片,一片”。

学生④练笔仿写片段如下:

风还没有住,院子里的梨树用自己的身躯不停地和风抗争,一树的梨花,一片,一片,白的纯洁,像飞雪,雪花飘落一地。然而,就在那飘洒的刹那,我突然领悟到“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壮美,“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无瑕。

小作者紧紧抓住了《一棵小桃树》中拟人化的语句,在自己的仿写句中也对梨花做了拟人化的处理,和风抗争,继而借鉴原文中的比喻修辞,把梨花纷落的景象比喻成飞雪飘落。与此同时,还抓住原文中的转折句式,把梨花洒落的普通境界提升到“春泥护花”“纯洁无瑕”的境界,范例的引领作用功不可没。

2.从“宏观”处架构

(1)文本结构

文本结构是文本中各个段落设计、安排的方式以及其中呈现出的逻辑关系。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在文本结构中找到学生写作的切合点,进行“言之有序”的训练,就能提升学生对文本结构的感知,深入体会文本结构设计的逻辑关系。以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适合初中生写作模仿。课文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叙事,一开头“那是……”的句式,表明对过往事情的回忆。之后用一些标志时间发展或进程变化的语句,叙述“我”跟伙伴们一起爬悬崖,陷入险境,并在父亲的引导策略下,脱离险境,收获成就感。故事情节之间前后相承有序,同时设置伏笔悬念,抓住读者的心。具体结构如下:

回忆往事:那是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

设置伏笔:妈妈的警告,身体病弱,不能冒险。

经过发展:几分钟后——时间在慢慢地过去——暮色中

结局高潮:扑进爸爸强壮的臂弯里……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由实到虚:将一般经验升华为普遍的人生经验。

这类战胜生活中某种挫折的事情,学生一般都经历过,如学会游泳、学会踩单车、学会做饭等。素材大众化就容易千篇一律,但如果借鉴本文的文本结构,增加“设置伏笔”“由实到虚”这两个环节,不仅可以让故事一波三折,还能将立意升华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需要说明的是,文本结构的训练实际操作时不必写整篇文章,费时又费力,可让学生采用写提纲的方式完成,同样属于“微写作”,用时短见效快。

(2)文本体式

文本体式是阅读和写作实践中反复出现的,被遵从或恪守的文本类型,是人们习以为常的阅读和写作现象。就文本体式而言,教材中的课文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或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改变文本体式,对学生进行微写作训练,不仅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培养写作兴趣,还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以八年级上册《背影》为例,本文是一篇写父爱的经典散文,但可以让学生把它改编为戏剧的体式:

徐州,我和父亲站在庭院里:

扬州,一个大大的“莫”字:

浦口,车站月台:

北京,接到一封家书: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地点场景及提示语,将课文散文化的叙述语言转变为以人物对话为主的戏剧语言,即是对阅读课所学内容的深化,又是一次言语表达形式训练。再比如七年级下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作者臧克家本是诗人,善用成语和对句,文章虽是散文,读起来却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可引导学生将部分文段改为诗歌形式,体会语言表达之妙: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

因它,

大开光明之路,

漂白了四壁。

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

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

越高,

攀得越起劲;

钻之弥坚,

越坚,

钻得越锲而不舍。

三、结束语:有心人得之

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秘密。”夏丏尊先生在百年前也提出“言语形式”先行的观点。王尚文老师认为“学习‘怎么说的言语形式可以直接掌握许多最切实用的具体感性的语言知识,同时真切地感受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和运用的无穷奥妙”。“随文微写”的训练点有很多,不同的解读能衍生出不同的训练点,除了本文提及的标点符号、遣词炼字、句式特征、修辞技巧,这些是抓住文本中具体的“点”来进行训练,此外还可以抓住文本的结构,进行由“点”到“面”的全方位借鉴,比如借鉴经典文本中各个段落的设计、安排的方式以及其中呈现出的逻辑关系,这是在“随文微写”的基础上进行整篇文章的构思。总之,以教材经典范文为基础的微写作,目的正是读写结合,引领学生去探求、运用、掌握、内化“言语形式”这个秘密。一线教师应善于发掘教材中具有教学价值的“言语形式”,将这类“言语形式”训练作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垫脚石。

[作者通联:广东中山市浪网中学]

猜你喜欢

随文标点符号句式
让随文练笔回归语言本位
我们班的“标点符号”
随文仿写: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
随文练写,汇滴成河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标点符号争吵记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标点符号的争论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特殊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