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高中数学课堂沉默成因与对策

2020-01-07毛向明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年19期
关键词:课堂沉默民族地区成因

毛向明

【摘要】民族地区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偏于沉默,主要表现在表达自我观点、回答课堂问题、参与课堂活动不积极.而民族地区的部分教师对这一现象习以为常,且缺乏客观的成因分析,也没有科学的应对方法,导致课堂沉默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是高中数学课堂,面对较难理解的数学理论知识,学生更难活跃起来.本文主要针对高中数学课堂沉默这一现象展开研究,全面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给出相应指导性意见,从而提高民族地区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中数学;课堂沉默;成因;对策

一、引言

在高中数学课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这些问题:无论是在课程导入环节,还是在课堂练习环节,只要一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就会齐刷刷地沉下脑袋,以躲避教师的提问;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时候,学生也是寡言少语、声气沉沉;甚至,在教师提出分小组讨论问题的时候,教室里仍是一片沉寂.这些课堂沉默现象不仅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而且让学生陷入被动的思维状态里.因此,我们要研究这种现象背后的成因,并想出合理的解決办法,改善这一课堂状态.

二、课堂沉默成因分析

(一)学生因素

课堂沉默的主角是学生自己,他们沉默的原因有如下两点:

1.性格因素.课堂沉默的学生大多性格内向,行为内敛,不善于言辞,也不爱表现自己.他们通常不太自信,脸皮很薄,心理素质偏差.之所以不肯在课堂上发声,是因为害怕自己出错,从而被嘲笑、被批评.

2.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导致课堂出现沉默现象的最大成因.有些学生看到别人不回答问题,就认为自己不回答也无所谓,反正大家都如此,自己又何必去做那个个例.这是许多学生从众的根本想法.这种从众心理导致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而越来越沉闷的课堂气氛又加重了学生的从众心理,使得高中数学课堂沉默现象越来越严重.

(二)教师因素

教师在课堂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课堂氛围自然与教师也有莫大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教师水平.不同教师的上课方式不同,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也会随之变化.高中数学本身是一门理论性极强且逻辑思维极度缜密的学科.数学教学内容少了新奇性和趣味性,使得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备受考验.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平铺直叙,毫无教学艺术性可言,那么自然很难收获学生的关注和积极回应.

2.提出问题.其实,在课堂互动上,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决定了学生的反应和学习状态.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浅显,那么学生懒得去应和,即便不假思索地回答,也不过是机械式的反应,并不能促使学生自主思维的发展.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考验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学生无暇思考,自然会答不上来,从而开始逃避教师的提问,将头压得越来越低.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教师会直接叫起一名学生回答问题,这名学生如果没有回答到重点,教师并不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上思考,反而会出现漠视,甚至不耐烦的态度,这样也会导致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发言.

三、民族地区高中数学课堂沉默的现实样态

(一)课堂沉默作为一种消极回应

课堂沉默是学生在课堂中被要求有所回应时出现的不语现象.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师生互动、回答问题都可作为学习反馈传递给教师,但沉默作为一种消极回应,是一种逃避心理的表征,无法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高中数学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由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程度不同,数学学科成为最容易出现个体差异的学科.因此,许多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会选择沉默着被动听课,这是因为他们不具备解答问题的能力,恐惧情绪大于表达欲望,在面对师生互动时只好选择保持沉默.学生的“不知道”成了课堂沉默的主要原因,这种现象被称为“言语失效”.由于缺乏自信、焦虑严重、性格内向等因素,学生在课堂中整体呈现出不配合的消极回应.

(二)课堂沉默作为一种无声反抗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面对较大的教学压力,他们不得不将大部分课堂时间用于讲解重点知识,并进行习题训练,因此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并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因为民族地区的教育受到思想观念、经济发展、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较为传统,所以数学课堂中普遍存在学生参与兴趣不高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课堂沉默是因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一种“非自我”选择,学生借助沉默表达自己的无声反抗.学生形成反抗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在我国传统教师文化中所树立的“师道尊严”的形象.教师的权威成了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学生的课堂沉默便成为抵制教师权威的一种方式,且基于高中生叛逆心理的显著特性,他们试图利用故意保持沉默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这便需要教师进行现代化的权威转型,从行为权威转变为精神权威,由此来获取学生的认同与信赖.

(三)课堂沉默作为一种参与方式

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行为习惯来看,沉默也是一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方式.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喜欢运用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方式进行深度学习,因此他们会选择课堂沉默的方式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应与学生是否听话画上等号.课堂中沉默的学生不全是由学困生组成的,还包括一些性格较内向、学习习惯较特别的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中需要适度包容学生的沉默,给予他们自由创造的空间,这才是智慧课堂的表现.无论是独立思考的反思沉默,还是倾听他人的参与沉默,抑或是沉默是金的厚积薄发式沉默,这些都属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方式.教师需要做的不是直接让学生被动参与课堂互动,而是要想方设法地引导他们进行积极沉默,利用沉默的时间进行有意义的思考与探索,使之在沉默中提高思维能力.

(四)课堂沉默作为一种自我保护

人的很多行为是没有动机的,即人除了为满足自己需求所做的事是因为内部行为动机外,其他大部分行为多为保护性和防御性的,以防止自己受到伤害或挫折.高中数学课堂中一些课堂沉默行为便是学生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他们害怕在表达观点时受到教师的指责与同学的嘲笑,于是选择保持沉默进行自我保护.高中生正处于自尊心强烈的阶段,他们在这个时期往往更喜欢隐藏自己薄弱的一面,以保持自己在同学、老师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而当教师提出师生互动时,学生为了避免出现“丢脸”的情况,便会一味地选择沉默.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面对错误的观念”,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对产生错误的原因进行反思,避免再次出现相同的错误,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取得成功.

(五)课堂沉默作为一种课堂习惯

纵观教学实践,课堂沉默是课堂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其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习惯都有所关联.同样,教师调整教学方式并引导学生改善学习习惯能够有效改变课堂沉默的现象.众所周知,在课堂中,学生保持安静听课是一种班级秩序,但在互动环节又需要学生敢于发言.长期以来,学生在保持安静的课堂秩序中形成了沉默听课的习惯,然而有些教师将这种习惯当作学生不听课的标志.目前,民族地区高中数学课堂沉默中有关学生习惯的现象主要分为“随大流”和“习以为常”两种.“随大流”主要表现为班级中沉默的人数越多,学生主动发言的概率就越小,学生都成为相互沉默的追随者,造成了“沉默的螺旋”现象.“习以为常”是因为受到教师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长期缺乏独立思考的情况下没有形成参与课堂互动的习惯.

四、民族地区高中生课堂沉默的教育学意义

(一)课堂沉默是教师教学策略调整的重要指标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沉默时的动作与表情,获取关于他们学习态度、学习效率与学习进度的反馈.这些反馈既包含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能力表现,又包含学生人格特征上的行为习惯.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沉默反馈,可以初步了解自身教学策略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与习惯.学生的课堂沉默分为积极沉默与消极沉默两种.积极沉默是体现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的方式.消极沉默是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能力障碍或抵触情绪,从而应付课堂互动的方式.教师进行课堂沉默教育能够使学生打破消极沉默,唤醒他们在课堂中的内动力,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并在课堂中积极学习与自身认知能力相契合的新知识.

(二)课堂沉默蕴含着师生交往的符号秘密

课堂沉默是学生在课堂中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由于其表达形式较为隐晦,教师常常忽略与学生的沉默语言进行交流.师生在课堂中的语言、表情、手势都是课堂交往符号,其中非语言符号暗示着更多学生不敢言说的内心情感.例如,教师在布置作业后,学生纷纷摆出不开心的表情,这表明他们认为作业太多了.教师应理解学生在课堂沉默中所表达的符号意义,从听课状态、课堂行为、学习习惯等方面分析学生的内在感受,并以此为依据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行为,如此不仅可以构建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还能使学生形成乐于与教师交流互动的良好习惯.

五、民族地区高中数学课堂沉默的对策

(一)丰富的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要打破民族地区高中数学课堂沉默的尴尬局面,教师首先要打造具有趣味性的课堂.高中生自入学以来,就是朝着高考的目标在不停努力,他们的学习压力非常大.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激發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够解决课堂沉默的尴尬局面.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境导入法、游戏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活跃度,是打破课堂沉默的有效手段.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走进学生内心

高中生处在即将成人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自尊心强,情绪较为敏感,因此教师要认识到改变课堂沉默现状是一个长期过程.尤其是民族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习惯使很多学生与教师产生距离.教师要改变此现状,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尽可能多地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自由发挥.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解决课堂沉默的问题.

(三)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更新教学内容

高中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和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都是一些生活中不太常用的知识,学生对一些逻辑性较强的内容产生厌学情绪,这对民族地区高中生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必须要尽可能多地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例如,在教学“直线与方程”这部分内容时,笔者采用的是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式与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笔者先提出了一个校园美化工程的案例:校园内要将原有的平面花池改为尖形花池.然后,笔者在白板上画图并提出问题:工人在施工时,是如何保证尖顶脊EF与平面ABCD平行的?这样,通过生活化的情境来引入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生兴趣,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引入更加自然.

综上所述,要改善课堂沉默的情况,最主要的就是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沟通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多种课堂提问形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度.同时,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更新教学方法,把握多民族学生的性格特点,从而进行针对性教学.相信只要让学生敞开心扉,课堂沉默的情况一定会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周子尧.基于化归思想的高中数学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32):128-129.

[2]赫禧童.提升高中数学学习效率之我见[J].科技风,2016(24):34.

[3]毛裕洁.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J].科技风,2016(24):178.

猜你喜欢

课堂沉默民族地区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从文化角度探究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沉默现象
初中英语课堂沉默的原因及策略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美术毕业作品展对民族地区高校就业率提升的策略研究
初中英语课堂沉默成因的调查研究:基于学生视角
杜绝高中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策略研究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