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显的语言训练和内隐的智力操作的统一

2020-01-07杨再隋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心智想象记忆

杨再隋

前些年,国外曾有过“教学心理学化”的呼声,对此,有人也做过研究。由于教学自身有其特殊的规律,是否需要心理学化尚存疑问。但上述呼声却引发我们对教学中内隐的学生心智活动的思考。

的确,多年来,我们主要关注外显的可检视的学习活动及其效果。例如用什么方法识字,识了多少字;怎样阅读,读了多少篇,效果如何;如何写作,写作水平怎样……然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智操作呢?反正看不见,摸不着,又不便检测,谁又会去关注它、研究它呢?

未曾想到,统编本教材对学生的心智活动特别关注。在各册的单元提示语中,多次提及学生的心智活动及智力操作,设定了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对学生进行心智操练的粗略序列。基本特点是:在语言训练中进行心智操作,以心智操作促进语言训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心智能力同步提高。本文拟择其要点分别阐释之。

一、观察力

统编本教材三(上)第5单元,要求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三(下)第4单元要求学生“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有学者论证:“儿童观察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心智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如果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变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身体机能毫无反应,这样的学生多半智力迟钝。

观察的起点是感知,识字先看其形,再听其音,晓其义。阅读也要先感知语言文字,感知朗读中音韵节律的变化,感知作者表达形式的特点,再去感悟语言文字的意蕴。习作更要注重感知,学生正是把感知后留存在頭脑中的表象用思维的红线编织,再用语言表现出来。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感知不充分的现象,导致留在脑海中的表象不丰富也不清晰,使想象难以展开,联想无法进行。由于感知不充分,使“感悟”虚化。离开了感知的“悟”,常常是空洞的、苍白的“悟”,或者说,根本“悟”不起来。感知不充分的感受也不真切,所谓“有感而发”,将感受外化为语言也虚化了。由于观察的第一步踏空了,使整个观察活动踉踉跄跄,跌跌撞撞。

以充分感知为起点,进而调整观察角度,确定观察重点,排除假象,吹糠见米,力争发现事物的新亮点、新特点,这一切都是借助语言并在语言调节下进行的。观察伴随语言,语言促进观察。有学者论证一位有经验的染匠师傅,可以辨识60多种不同的红色。由于没有相应的词语进行表述,使我们对红色的认知止步了。可见语言对认知的作用,同样重要。

二、想象力

爱想象尤爱幻想是儿童的心理特点。统编本教材在三(下)第1单元要求学生“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是过程,也是方法,而“体会优美的语句”则是目的。这是在借助再造想象让学生学习语言。三(下)第5单元要求学生不仅要再造想象,而且要“感受想象的神奇”,还要“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已经让学生步入“幻想”,要求创造想象了。虽然跨度太大,要求太高,但编者的用心良苦,难能可贵。之后,几乎各年级都有关于发展想象的练习,直到六(下)第5单元,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写科幻故事”。

从全套教材看,大致有一个以发展想象力促进学生语言运用的序列。儿童想象力的发展,是对观察力的检验,即学生在观察后留存在头脑中的表象是否丰富,是否清晰,是否能为想象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通过想象创造的新形象,也给学生的形象思维插上了翅膀,自然也发展了表达这些丰富想象的多彩的语言。

三、思维力

思维是人的认识活动的最高阶段。因此,发展思维能力,是中小学所有学科课程的核心要素。由于思维和语言关系密切,所以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中既要求发展思维能力,又要求提升思维品质。

统编本教材中,三(上)第4单元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尝试续编故事”。让三年级学习预测,只是教给一些简单的预测方法,即由已知判断,经过推理,得出新的判断,体现思维的间接性,是一种初步的逻辑思维训练。对小学生不必拘泥于“合理性”,只是“猜想”而已。由于预测伴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因而降低了难度,激发了兴趣,也促进了语言训练。为以后学生在阅读中的揣摩、猜读以及批判性阅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此外,教材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三(下)要求学生“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到五(上)要求学生“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一以贯之,充分体现思维的概括性。教材还要求学生“阅读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是对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训练,是创新思维的萌芽。从四(下)起要求学生“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以及五(下)要求学生“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都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训练。所有这些思维训练都和语言训练密切结合,二者并行不悖,互补互促,共时共进。

在教材各册的单元提示语中多处出现“感受”一词,颇具深意。感受是一种心理活动,并非心理过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感受是什么?在我看来,是感官受到客观事物的“刺激”后,产生心理反应的过程,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由于个人的认知能力的差异,个性心理的不同,因而面对同一事物,感受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对不同语境中的语言文字的感受差别更大。在生活或阅读中,感受积淀多了,大脑皮层中的暂时神经联系也增多了。多种感受的碰撞、摩擦、纠缠、联接,使感受的神经兴奋点突然接通,有可能升华为感悟、妙解,灵感突现,豁然开朗。

四、记忆力

记忆是个体对其知识、经验的识记与保持,是人的心理过程的重要特征。因为有了记忆,人才会顺利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保证人和世界的统一性以及人的自身的完整性。如果没有记忆,人会永远处于新生儿的状态。语文学习中的语言积累、知识积淀,都离不开记忆。语文教材的单元提示中要求学生“梳理信息”“提取信息”,都在于学生拥有了一定的信息量。教材又要求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正是要求储存资料,积累信息。

在语文教学中,佳词妙句需要记忆,优秀诗文要求背诵,从课文中提取的思想观点也需要积累于心。无论是语言、思想、知识、经验都需要化为自己的血肉,融入自己的心灵。一旦需要,立即提取,为我所用。

童年是人生中记忆的最佳时期。由于儿童大脑皮层的记忆痕迹不多,使童年记忆最深刻,甚至终身不忘。语文教学要抓住这个时期,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即使是不求甚解的诗文,先记下来存于脑中,待生活阅历丰富后,这些童年记忆一旦激活,消极语言化为积极语言,学生便可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

总之,语文教学中,学生内隐的心智操作始终促进学生的语言训练。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整体性,使学生多种心智能力的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心理结构。在这个心理结构中,还伴随着非智力因素,例如兴趣、情感、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等等。这样,学生的思维苏醒了,想象飞舞起来了,联想也丰富了,言语被激活了,甚至连沉睡中的内生性的潜质也被唤醒了。这不正是我们期待的语文教学的新景象么!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杨 伟

猜你喜欢

心智想象记忆
快乐的想象
一生
运动员心智游移特点研究:来自静息态和任务态思维取样的证据
让学生的基础心智在课堂中成长
大学生心智的二次构建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孤独会加速老年人的心智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