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混融”英语口译教学模式研究
2020-01-07曾尚春
[摘 要]“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由李政涛教授提出,强调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共生”、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共存”“共融”。基于“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征,提出“双线混融”英语口译教学模式的设想,分析这一教学模式实施的几个影响因素。为了使“双线混融”模式在英语口译教学中有效实施,通过分组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监督和促进;通过“预演”优化学习任务;通过集体备课实现学习资源优化和教学水平的互补和促进。
[关键词]双线混融;英语口译;教学模式;影响因素;策略
[基金项目]2018—2019年梧州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商务英语口译金课”阶段性成果(Wyjg2019A093);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微课在本科口译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2016JGB381);2018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视角下国际化语言服务类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2018JGA281)
[作者简介]曾尚春(1984—),女,广西防城港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口笔译实践与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6-0-03[收稿日期] 2020-09-30
英语口译是一门对实践要求较高的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训练才能提升学生的口译能力,而传统口译课堂大部分时间被用于讲授口译理论及技巧,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很多学者开始研究如何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并提出把双线教学应用于口译教学模式改革。有的学者以翻转课堂为切入点,如王洪林(2015)从口译技能训练模式、口译学习模式和口译评价机制三个方面分析,就借助Moodle教学平台进行口译翻转课堂教学进行探索;陈圣白(2015)对口译教学内容体系、技能体系、任务体系与评价体系进行了创新设计研究,创建了语料库驱动下的口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胡雅楠,万正方(2018)针对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个维度,包含教师和学生的主要任务并结合教育技术平台的口译翻转课堂模型。有的学者则着眼于研究不同网络平台环境支持下的口译教学模式的应用,如青立花(2019)研究了如何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英语口译课程教学;高云柱,马苏妮(2018)则提出了基于 MOOC 环境的口译教学改革策略。
总的来说,这些研究的关注点集中于线上口译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并没有进一步分析如何有效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和互补。李政涛教授(2020)提出了“双线混融”教学模式,即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互相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模式强调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共生”,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共存”“共融”,两线教学中每一方的改变都将影响和改变另一方。基于“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征,笔者提出了英语口译“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的设想,分析影响英语口译“双线混融”教学模式实施的因素,探讨了“双线混融”模式在英语口译教学中有效实施的策略,希望能为口译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双线混融”教学模式在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双线混融”教学模式应用于英语口译教学,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线上教学完成口译理论和技巧的讲授,把线下课堂的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口译训练、师生互动和讨论,课后推送线上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知识,针对学生课后练习的表现给出个性化的反馈意见并概括总结学生的薄弱点,以此为基础,结合新的教学内容做出重点难点的预判,制定新章节的教学设计,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无缝衔接,从而提升口译教学水平。下面笔者将从课前、课上及课后三个环节陈述如何把“双线混融”教学模式应用于口译教学。
二、英语口译“双线混融”教学模式设计
英语口译“双线混融”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的整合,把口译教学的课前环节、课上环节和课后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教师根据线上课前预学的情况制定课上环节的教学计划、设计学习任务;课上环节基于预学环节的反馈设计课堂练习、推送在线测试;课后环节根据学生的课堂练习、测试情况布置线上作业,教师通过线上平台收集分析学生课上及课后练习的表现,设计下一章节线上预学课程。
(一)课前环节
课前教师通过移动终端工具如QQ、微信或小程序如“对分易”等给学生发布预学内容,形式可以是课程知识点短视频或教学课件等。由于单纯讲解口译理论和技巧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在课前推送预学资源时可以加上案例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消化。以数字口译训练为例,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利用自制短视频、PPT课件或推送网上优质口译课程、课件,通过PPT课件动画展示或短视频分步骤演示英中/中英数字的转换,帮助学生理解数字口译的基本知识。如英中/中英整数之间的转换规律;英中/中英的“三数位变四数位”“不足三位左边补零”;“四数位变三数位”“不足四位左边补零”;密集型数字的模糊化处理等。
为了监督检查学生课前的预学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对分易”中的讨论区功能或作业功能,组织学生对预学时遇到的难点或疑问进行讨论,教师在线答疑。比如數字口译预学情况反馈中,会出现以下问题:听辨数位太多的数字,学生无法迅速且准确地记录;听辨数位不足的数字时,学生经常性遗忘左边补零导致数字记录错误。针对这些难点,教师可以在线下课堂环节重点进行讲解,并设计相应的习题,以练促学。
(二)课上环节
“双线混融”口译教学模式,课前环节学生已经对新知识点进行了预学,在课上环节教师可以基于学情分析,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同时可以邀请学生分享课前预学的口译经验,提出个人口译训练中存在的困难,引发其他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不同学生的口译经验分享,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口译过程,在课上讨论环节就课前环节了解到的和课上讨论分享中收集的某个知识点进行深入剖析,提供建议,帮助学生解决口译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各平台的在线测试功能,给学生推送随堂测试,测试语料可以使用线上的口译音频或视频,学生测试完之后利用平台的统计批改功能给出即时反馈,学生的课堂测试表现作为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和进行教学反思的依据。
同时,“双线混融”的线上教学环节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年長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不擅长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展现出来;青年教师则相反,乐于把新技术应用到课程教学中,但是教学经验不足,导致线上课程空有形式但内容欠缺。通过集体备课,上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发挥特长,合作完成线上线下课程的备课,从而共同提升备课效率。
除了课前课上的共同合作,课后教师们通过微信群、QQ群的讨论功能和投票功能等分享自己的教学体会,利用同行评价,达到整体提升口译教学水平的效果。
关于线上线下混合的口译教学模式研究趋于常态化和普遍化。笔者提出了把“双线混融”教学模式应用于英语口译教学,期望能给将来的口译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今后,随着各种线上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在口译课堂上的引入,对教师管理课堂的能力、学生学习的自控力、小组合作的协作力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双线混融”口译教学模式的后续研究可以口译课堂管理模式、学生线上学习行为等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圣白.基于语料库的口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5(11):32-36.
[2]高云柱,马苏妮.基于MOOC环境的口译教学改革研究[J].教学理论与实践,2018(6):56-57.
[3]胡雅楠,万正方.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口译教学模型设计—以“口译笔记”授课环节为例[J].中国翻译,2018(06):47-51+99.
[4]李政涛.基础教学的后疫情时代,是“双线混融教学”的新时代[J].中国教育学刊,2020(05):1.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off-line & on-line teaching model was first proposed by Professor Li Zheng-tao. The teaching model focuses on the dynamic integration of off-line and on-line teaching. Base on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l, the author proposes the idea of the integration of off-line & on-line interpreting teaching model. The author analyses factors, such as the students, the instructors, the learning task and the learning resources that may influenc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l.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this teaching model, the following work needs to be done: 1. to realize mutual supervision and promotion between students through group work; 2. to optimize the learning tasks through "rehearsal"; 3. to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of learning resources and the complementation and promotion of teaching levels through collective preparation of the classes.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off-line & on-line; English interpreting; teaching model; influencing factors;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