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效果的路径研究
2020-01-07夏青
夏青
[摘 要]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高校可以通过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来展示育人的效果与价值。文章对提升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效果的路径进行探究与分析,通过对当前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现状的全面分析,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策略与方法,拓宽育人路径,增强育人效果,不断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路径
[基金项目]2019年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教育厅2019年度江苏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专项研究课题“提升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效果的路径研究”(LX2019092)
[作者简介]夏 青(1983—),男,江苏镇江人,硕士,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学生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6-0-03[收稿日期] 2020-09-03
为了培养锻造出更加优秀的人才,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十分重视“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从理论、思想与行为等多个方面对学生实施教育与培养,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综合素养,为高校大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国家人才梯队的建设提供助力与支撑。
一、“三下乡”的概念及内涵
“三下乡”指的是卫生、科技以及文化方面知识与内容在农村的普及与发展,旨在促进农村的卫生、科技以及文化的进步。当前,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20世纪80年代初,团中央首次号召全国大学生在暑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20世纪末,中宣部、国家科委、农业部、文化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三下乡”活动在全国正式开展。在“三下乡”中,卫生下乡主要是医务人员下乡,扶持乡村卫生组织,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参与和推动当地合作医疗事业发展;科技下乡主要是科技人员下乡、科技信息下乡、开展科普等活动;文化下乡主要是图书、报刊下乡,戏剧影视下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等[1]。
目前,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比较丰富,范围比较广泛,但是必须要和农村发展实际与需求相契合。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可以将自己在校所学的先进科学知识与生活理念传播到广大农村中去,并结合所学的专业技术知识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先进科技文化知识和生活观念的宣讲活动。与此同时,高校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参与到新农村建设进程当中来,能够为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提供机会与路径,使得高校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这有利于高校探索更具针对性、科学性与有效性的新农村建设策略与方法。由于学生对卫生医疗方面不是很熟悉,卫生技术水平也不成熟,因此,高校组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主要是调查和支教,卫生下乡很少涉及。高校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丰富高校大学生的人生阅历,通过多种形式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锻造大学生优秀的思想素质与综合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发展。
二、当前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的现状
如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众多高校育才育人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很多高校通过“三下乡”活动的开展,磨炼学生的意志,锻造学生的品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与发展。但当前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乏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
由于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缺乏重视,思想认知不足,资金投入也不足,使得“三下乡”实践教育活动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一些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服务意识,综合能力与素质不高,不仅对“三下乡”实践活动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非常不利。与此同时,由于学校缺乏足够的认知与重视,很多“三下乡”活动搁浅,一些应该组织的实践活动没有如期进行,剥夺了学生下乡历练和锻造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素养与先进的意识,导致学生的眼界没有得到有效拓宽,价值观没有得到更好的引领与树立。
(二)“三下乡”实践活动过于形式化
目前,很多高校在组织和开展“三下乡”教育活动时,活动实践的周期比较短,短时间内学生无法得到真正的锻炼。还有一些高校组织的“三下乡”活动过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具有明显的盲目性和临时性。在乡下实践时拈轻怕重,在一个地方待一下立马转换去了另一个地方,如同走了个过场,学生根本没有从“三下乡”活动中得得锻炼。与此同时,一些学校组织实践活动时,过分重视宣传,忽视了实践内容的丰富与创新,缺乏教育的实质性与创新性。在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与综合能力的塑造方面缺乏应有的持续性与延展性,学生的思想意识与行为都没能得到更好的塑造与锻炼,影响了“三下乡”活动的组织效果[2]。
(三)缺乏健全和完善的“三下乡”实践育人活动的保障机制
尽管国家非常重视“三下乡”实践育人活动的开展,并给予了高度关注、重视和支持;但是很多高校在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时,由于缺乏较为健全和完善的活动保障机制与流程,很多育人实践工作没有正常开展。一些高校的领导协调机制也不健全,“三下乡”活动一般都是由高校党团组织开展和落实,但是由于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合作与沟通,仅仅依靠校党团组织单打独斗是不现实的。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高校各部门协同开展“三下乡”育人实践活动,那么活动组织与开展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会很强,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更加高涨。此外,组织“三下乡”实践活动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和人力,而高校由于资金有限、教育资源与形式较为单一、教学体制不够健全与完善、教学条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这些都会影响和制约“三下乡”实践育人活动的正常开展,最终不利于实践育人效果的提高。
(四)学分设置与激励体制有失科学
高校在学分设置与安排上过分重视理论学分,而对社会实践学分缺乏重视,忽视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这使得学生没有对“三下乡”实践活动予以充分的重视,缺乏一定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与此同时,学校的教学与学习激励机制不健全,对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缺乏必要的激励与引导。高校由于缺乏较为健全的社会实践制度,没有将社会实践教学纳入教师的考核范围当中,教师以及学校相关部门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激发与调动,不利于实践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3]。
三、高校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更好结合,助推学生更好地发展
高校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但是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经历与能力。开展“三下乡”活动,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在农村卫生、科技以及文化等方面展开专业性实践,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内容,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来指引实践,让大学生学习的意识与发展思维得到有效的转变与拓宽,并能够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实践水平的更好提升,在“三下乡”的活动中不断践行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奉献精神、爱国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丰富大学生的人生阅历,纠正学生错误的思维与价值观,助推学生更好、更持续、更全面的发展。
(二)有利于塑造学生优秀的品质与涵养
在开展“三下乡”实践教育活动时,学生通过不断参观与实地考察、访问与国情调查,加强思政理论学习,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劳动实践进行有机融合,学生通过与农村群众的密切接触,能够了解农村群众淳朴的民风与诚实做人的品格,在耳濡目染中对学生进行了隐性教育,这些都能够培养学生合作、团结、勤奋以及艰苦卓绝的意识与精神。通过参与多种“三下乡”实践活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得以形成,良好的思政素养得以更好的塑造,促进学生认知、了解、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与此同时,学生在一系列实践活动的情境下,能够更好地通过实践来进行知识的检验,取长补短、查缺补漏,弥补自身在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促进学生大局意识、优秀品质与价值理念的更好培养与提升[4]。
(三)有利于服务“三农”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将更为先进的理念与思维带到农村,为农村发展与振兴方面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不仅代表着自己,而且也代表着新一代知识分子,其在思想、价值观方面的表现会对农村群众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能够鼓励大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知识来服务农村群众,促使农村群众在思想上进行脱贫,帮助农村群众找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然后想方设法帮助农民逐渐摆脱贫困,有利于服务“三农”。
四、提升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效果的路径
为了能够将“三下鄉”实践育人活动的作用与价值更好地凸显出来,重视其育人路径的拓宽、育人方式的创新、育人理念的转变是非常有必要的。高校通过对当前“三下乡”活动组织与开展现状的分析,能够有效提升“三下乡”活动育人效率,探究提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效果的具体路径。
(一)重视组织协调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三下乡”实践活动是“立德树人”与实践育才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但是“三下乡”活动具有复杂性,必须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才能够实现其育人目标。基于此,高校必须要重视协调机制的健全与完善,高校的党团组织、教务处、创业办等多个部门之间要在育人目标上达成一致,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实践领导小组,专门针对“三下乡”活动进行各项工作的调剂与分配,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增强部门之间协同工作的效应,为“三下乡”活动的更好开展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
(二)转变育人思路,重视“三下乡”活动的开展
高校在开展实践育人活动时,要转变育人思路,强化“三下乡”活动的高效开展,合理设计与安排实践内容,增强实践活动的针对性与教育性。与此同时,重视学分的合理分配与激励效应,增加社会实践的学分比例,让学生意识到“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学分的重要性,从学分上实现对学生的激励,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在教师以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激励上,将社会实践育人这项内容纳入绩效或者工作考核范围,激励教师以及其他工作人员更加努力、积极地投身到社会实践育人工作中,推动“三下乡”活动更好地开展、育人价值的更好发挥[5]。
(三)强化专业与“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渗透与融合
在组织“三下乡”活动时,高校要引导学生走向乡村和基层,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三下乡”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的融合与渗透,并以乡村实践教育基地为依托,充分运用当地的资源优势,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新与创业,培养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推动农村基层卫生、科技以及文化事业的更好发展。与此同时,通过“三下乡”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积极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农村文化建设、科技创新以及卫生建设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增强“三下乡”实践育人的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培养素质高、专业技术水平强的综合人才的过程中,高校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训练,而且也要重视学生道德素养、优秀品质与内在涵养的培养,通过在校教育与校外实践教育工作的有机融合,才能够更为全面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更好地锻造学生优秀的品质与坚强的意志,增强学生专业实践力与创新力,推动大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简添,李健,张峻瑜,钟娜,黎泽波,余洽强,向卓,陈介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组织管理工作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2):245-246.
[2]秦曉梁,李雨泽,王庆,廖允成.农学院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7(3):83-87.
[3]季翔.论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及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2016(7):131-132.
[4]张静.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创新经验—以西南政法大学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8(04):96-97.
[5]钟先锋,江志彬,胡伟君,张瑾,黄桂东.高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义教活动的开展和思考—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7年暑期“三下乡”活动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7):282-28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When cultivating people and talents, universities can demonstrate the effect and value of educating people by organizing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of "triple services activity for volunteers into rural areas". This paper mainly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path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effect of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actical strategies and methods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will continue to work to broaden the path and enhance the effect of educating people, and continue to cultivate more outstanding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iple services activity for volunteers into rural areas"; social practice; education; pat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