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层次分明的室内体育课
2020-01-07孙香丽
孙香丽
在室外上课是多数人对体育课的一贯认识,但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出现,室内体育课逐渐成为体育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室内体育课应该上什么内容?应该怎么上呢?近日笔者有幸观摩辽宁省大连市一二五中学王雪老师的一节“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能力”室内体育课,感触颇多。
在新授内容部分,王老师借鉴了“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将学生能自学的知识放到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对知识进行理解、加工、展示,在积极开放的教学氛围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防震教学环节,教会学生在地震中如何存活是重点,因此,在学生展示后,王老师重点强调了如何找到“活命三角区”,以及被困三角区后的应对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处理教材重点非常到位。
在防火灾教学环节,学生重点展示了报警、开窗呼救、不乘坐电梯等常规内容,但对如何避险自救说得不够详细,王老师在肯定学生学习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强调避险自救,强调火灾自救的方法及时、到位,说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非常准确。
作为教师,必须告诉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不是見死不救,而王老师在防溺水教学环节处理得非常有智慧,她不仅告诉学生在不下水的前提下要想办法救,还总结了溺水施救的措施:“一呼,二拨,三伸,四抛”,为挽救同伴生命尽可能地做出自己的努力。
在交通安全教学环节,学生强调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王老师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延伸,运用视频创设真实的情景,重点向学生拓展了“大货车盲区”这个知识点,并运用图片对“大货车盲区”进行详细的阐述,在增强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意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避险能力。
本节课教学结构完整,教学方法多样,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真实的安全情境,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但纵观整堂课,笔者认为应该在每个主题后面增加实践操作环节。如在防震主题讲解后,让学生在教室内寻找“活命三角区”躲避,演练有秩序撤离;在防溺水主题中,让学生模拟拨打急救报警电话和心肺复苏演练;在火灾自救主题中,让学生演练使用灭火器等。
当然这些仅仅是笔者的不成熟看法,是否合适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