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意外”进行到底
2020-01-07缪辉华
缪辉华
一、案例背景
体育课堂是师生间、生生间不断交往与互动的场所,是教师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的情感不断碰撞的过程,因此课堂是处于一种流变生成的状态。教师预设得再完美,也难以预测到课堂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状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状况,及时调整教学行为,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笔者执教的一节“投掷实心球”课中曾出现了一次“意外”,这个“意外”让笔者措手不及,但是临场调整却起到了“奇效”,一下让笔者如醍醐灌顶,对课程理念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并进行了深刻反思。
二、案例描述
1.课前准备“细致周到”
在我执教的一节“投掷实心球”的公开课上,教学重点是上、下肢协调用力将球投出,为此我设计了“坐姿、跪姿、站姿并腿投掷和正常姿势投掷”的渐进过程,让学生体验和学会腰部发力的方法,最后组织圆形队,以圆心的“旗”为目标进行投掷,以竞赛的形式检验和提升练习效果。
为了在正式赛课中有良好的发挥和较佳的教学效果,我提前进行了“试课”,并向学生交代需要牢记的地方,提醒他们务必按要求完成。如在以圆心的“旗”为目标进行投掷实心球的环节中,我在圆心四周摆放了4面红旗,分别朝向4个面,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投掷目标,不过我有点儿担心,生怕学生砸坏红旗,故特别提醒了学生:“老师就准备了4面红旗,大家只要朝向红旗方向投掷即可,不能砸坏红旗哦……”我特意重复了三遍,以示重要。
2.开始上课“按部就班”
教学考核课开始了,场边除了评委席,还有观摩学习的教师,偌大的场地就只有一个班上体育课,我和学生都有些紧张。
“同学们,今天上课大家不用关注看课的老师,只要跟着我的安排上课就可以了,课的流程跟前面试课时是一样的,大家按设定的流程上好就可以啦!”课前我小声地提醒学生。
课堂教学一切进行得很顺利,学生和我按照预设的内容与方法进行练习,但是课堂的气氛一直比较沉闷,学生像是在偌大的图书馆里——轻手轻脚的,大气都不敢出。教学进行到以圆心为目标投掷环节,我面向评委和观课教师大声说:“同学们,下面我们面向圆心,以红旗为目标,用所学的方法投掷实心球。”说完我还小声地提醒学生:“注意别砸坏旗子哦!”
3.意外发生“心情急躁”
投掷开始了,“砰”一声——一面小红旗断了!不愿意看到的“意外”还是发生了,砸到红旗的学生A低着头捂着脸,我的眼神刚一扫过去时,他吓得转过头去一声不吭。这时其他学生也知道“出事了”,都停止了练习一起看着我。我除了想训斥学生A竟一时也不知道怎么办了……
想想不能急躁啊,还是要想办法啊!看着砸断的红旗,再看看三面依然竖立着的红旗,我想:断就断了吧,不才断了一根吗!还有三根呢,索性就让学生放开“砸”吧!这样一想我心里也舒坦多了。
4.将计就计“将意外进行到底”
沉静了片刻之后,我故意朝向学生A的方向说:“砸得好准啊!也投得很远!同学们说是不是啊?”
“是!”学生中些许几个声音回应道。
“能砸到红旗,也说明了今天他学得很好,能把老师教的发力方法用上,圆中央还有三面红旗,我要看看还有哪位同学能在正确使用发力方法的基础上砸到红旗!就让我们来比赛吧!”
学生们将信将疑地开始了比赛——砸旗子。开始有的学生还不敢用力投掷,但在我的鼓励下,也开始尽情发挥了!
“你快了,再加上蹬地用力,就能砸到旗子了,老师给你加油!”
“你还要注意我前面教的动作,腰部要先弯曲再用力!”
“你不能犯规哦!站在线后投掷!注意从下往上用力才能投得远哦!加油!”
在学生练习中我不断地观察和指导,并及时纠正和鼓励,课堂上沉闷的乌云也渐渐散了,练习中学生间开始交流了,开始比赛了,开始有欢声笑语了!
“你没我投得远!”“我马上就要砸到旗子了!”“我们站在一条线上来比一比!”……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明显高涨起来,我也不断为他们加油,并大胆地将目标旗子作为“奖励”,鼓励学生砸向旗子、砸断旗杆。
“我砸到啦!砸到啦……”随着学生B的叫声,又有一面旗子被砸到了,我及时地表扬他的动作规范且投得远!
之后我及时地邀请砸到旗子的两名学生担任小教师,指导周围学生如何投得远。在他俩的指导下,又有两名学生砸到了旗子!
三、案例反思
1.以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本课在一根旗杆和训斥学生之间产生了矛盾,笔者认为两者孰轻孰重一目了然,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迷失,案例中的笔者也是在这次“意外”的转变中,深入理解了“以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学生的发展远重于一根旗杆。
2.科学“预设”,善于捕捉课堂的“生成”
钟启泉教授说:“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要科学地预设,确保课堂在预设之中有序开展。学生砸断了旗杆,不在笔者的预设之中,“断”旗虽打乱了笔者的教学思路,但是带来了新的教育时机,也“生成”了学生运动的兴趣点,让课堂气氛从沉闷中跃动起来。笔者想教师就是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课堂的及时“生成”,准确捕捉课堂的“意外”,抓住教育的时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组织和实施教学。
3.探索学习心理,激发运动兴趣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一样的心理活动和兴趣爱好,教师要在教学中找寻学生运动的兴趣点,激发学生持续运动的兴趣,提高练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課上,笔者一直在关注设计的教学流程,忽视了学生的运动兴趣,而将学生当作执行教学任务的“机器人”,完全忽略了教育的意义。但一个“意外”的出现,一次被逼的转变——不同以往的处理方式,一下就点亮了学生蠢蠢欲动的心,激发了运动的兴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给笔者上了一课。课后笔者回忆了过去的教学,很多课堂都是在完成预定的内容和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感受,正是这次“断”旗风波,给笔者一次反省的机会,重新认识到以往教学认识的偏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做的是适当引导,激发“主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其持续保持学练的兴趣,这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