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文案/创意类课程智能实训室建设路径展望
2020-01-07彭孝栋
[摘 要]智能化、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发展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实训硬件建设也不可避免地被这股洪流所裹挟。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学生学习、教师教学、项目执行、辅助资源、作品评价五个基础环节中,有对于设备使用的痛点与需求点,研发企业则有自己的着力点与市场卖点,弥合二者的有效途径不外乎从教学实践中来到教学实践中去,将教学主体需求点与企业研发着力点对接,合作提升智能实训设备配置的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互导;生物信息搜集;多师协同;多层次评价
[基金项目]2019年2月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立项,一般自筹项目“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传媒类专业‘师生共岗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XSP19YBC330)
[作者简介]彭孝栋(1981—),男,山西晋城人,硕士,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6-00-02[收稿日期] 2020-10-04
当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延续我国多年职教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上,面对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全新的特点,并对相应技术的整合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人以多年从事文案/创意类课程一线教师的身分,试图从职教实训室建设这一视角,以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堂运行等环节为切入点,厘清现代智能实训室建设中师生需求点与企业技术研发着力点有机协调的路径,对智能实训室建设未来展望的同时,为研发型企业提供对接教育需求更有效的契合点,也不失为“校企合作”的新探索。
高职教育文案/创意类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环境与教学设备的要求呈现以下特点:①相较于工科类课程,对于实操设备的要求不高,主要是传统的纸、笔、电脑以及互联网实时通信设备;②基于课程对创意的要求,课堂中需要大量的讨论与互动;③对于作品的孵化与成形,课堂中需要调用大量参照作品,这要求实训设备应具备各类信息(文档、音视频、H5、小游戏等)的智能关联、快速搜索、高速下载、有效展示等功能;④文案/创意类课程作品评价标准多元交织,不仅有专业行业标准,更包括艺术审美、商业推广、热点营造等标准,因此在设备评价考核功能的运用与拓展上有较高要求。
基于以上要求,文案/创意类课程实训室智能设备配置的过程中,应确保能有机整合学生、教师、课程、资源、作品评价教学流程中的五个关键环节,同时在功能上能凸显身分识别、信息互导、生物信息搜集、进行性数据分析、多师协同、多元评价等功能亮点。
一、学生单元—物联网、大数据协助学生实现学习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由被动向主动的变化,学习过程由记忆向发现的转变,知识习得由个人孤立的记忆分析向社会性、互动性、体验性转变[1]。在将教学理念落实的过程中,教学设备的改进与创新起到有效的助推作用,学习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与发展[2]。
在具体的实训室环境中,文案/创意类课程要求学生的智能化学习设备应集成身分识别、信息互导、师生交互、生物信息搜集系统等功能。实训室设备的学生端具有共享性,设备的身分识别功能可使不同的学生使用同一设备时,以独有的身分关联其相应的课堂内容,确保学习进度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信息互导系统可实现不同环境下不同信息设备上各类信息资源的互相导入与共享,这一点对于傳媒、商科、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积累极为重要。学生在手机上发现的可作为实训项目参照或引用的素材,应能简便快捷地导入智能实训平台学生终端,在实训设备学生终端上完成方案、推文或视频作品,也能快捷方便地导入互联网视频播发平台,如此将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激发高职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
生物信息搜集系统则整合了智能可穿戴设备与物联网技术,将学生课堂中学习心理、情绪状态、肢体动作的生物信息及时反馈,有助于教师实时调整授课内容与进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集成了智能芯片的座椅可对课堂中学生心率、动作等实时监控,红外线眼球跟踪系统可对学生目光焦点进行判断,桌面智能系统可对学生课中取用手机以及实际操演的数据进行分析反馈。
二、教师单元—课堂进行性数据帮助教师掌控教学过程
学生端智能化可穿戴设备与物联网技术所搜集到的实时数据,还需要进行统计、分析与呈现,以便帮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反应的有效把握。课堂进行性数据分析系统应能以曲线、比例图等形式有效呈现45分钟的授课周期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分散的变化状态,以便教师分析课程内容核心环节与学生注意力集中峰值的匹配程度,这将成为教学效果评估的科学参照,也为教师后续改进调整授课内容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数据。
多师协同系统的提出也源于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与痛点解决诉求。国家极为重视职教教师与企业行业的契合,且在教师一端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建设途径,如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平台、创新教师培训形式、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等[3]。但教师发挥功能的课堂,其内涵建设也不应忽视。为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笔者曾尝试多种方法将企业专家“请进”课堂,如课前录制企业专家的授课视频、课堂通过微信或QQ视频方式与企业专家连线等,这些措施受制于多种因素都难以真正实现“双师”在同一课堂的有机融合。在“双屏”教学已逐渐普及的形势下,智能化辅助屏的设置为“双师”跨空间协同教学提供了硬件基础。基于课堂教学实践中高质高效的实时通话、高清互助、应用示范、评价协同应成为智能实训系统中多师协同系统研发与拓展的方向。
三、课程进行单元—多层次评价体系助力提升实训教学效果
课程进行单元包括了教学项目、辅助资源、作品评价、教学环境四个基本要素,这里着重对作品评价的多元评价应用系统的功能诉求进行阐述说明。
高职学生强调动手能力,动手的结果就是专业作品。对于作品的评价是高职教学实践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作品评价体系的改进与完善也成为近年来高职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笔者从个人教学实践出发,提出高职学生作品评价体系应具备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视角多样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结果导向化四个标准。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针对一个学生作品,教师、企业专家、小组同学以及作品受众都应成为评价的一极;评价视角多样化是指针对创意类作品,应从作品的专业规范性、艺术欣赏性、商业推广性、媒体热点性等方面进行多样化的评价;评价过程动态化是指作品评价不是一次性的,应对学生作品从最初孵化、改进以及最终定型都给予相应的评价,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动态化的评价机制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专注度,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评价结果导向化是指评价不应是简单分数或等级的呈现,应注重从不同视角给予改进的意见,让学生明晰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在“双屏”已经普遍进驻实训室的状态下,如何充分发掘辅助屏这一硬件平台的数据演示、动态跟踪、远程互联、多屏兼容等智能化的功能,在教学评价这一环节,对多主体/动态化评价数据、多视角/导向化评价结果进行高效整合与呈现,应成为企业研发的着力点。
至于教学环境单元,如灯光的控制、空气质量的监测、音响系统的调控等技术已相对成熟且推广应用,本文着力教学核心过程功能诉求的分析,对环境要素的设备配置不再赘述。
校企合作提了多年,其内涵更多的着力于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合作运营企业项目、合作提升教师技能、合作推动学生就业等层面。在当下智能化教学设备发展的热潮中,设备研发路径与应用反馈也应成为校企合作的新契合点。笔者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经常碰到企业研发人员对教学实践中主体诉求把握不精准而导致设备功能研发走偏的情况;因此从教学实践中来,到教学实践中去,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或许是校企业合作路径新的拓展点。
參考文献
[1]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学研究,2012(8):1-6.
[2]黄荣怀.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开放教育研究,2012(2): 22-27.
[3]曹晔.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基于治理体系的思考[J].职教发展研究,2019(3):33-37.
Abstract: Intelligentize, big data, Internet of things etc. are creating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practical training equipment improv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five basic links of students' learning, teachers' teaching, project execution, auxiliary resources and work evaluation, the first-line teachers have pain points and demand points for the use of equipment, while R&D enterprises have their own focus and market selling points. The effective way to coordinate the two sides is to connect the demand point of the teaching subject with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oint of the enterprises,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intelligent training equipment by the cooperation of the two sides.
Key words: information interduction; collection of biological information; collaboration of several teachers; multilevel eval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