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手操作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2020-01-07廖荧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思维能力小学数学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中教学目标模糊、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论述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提出坚持以教育理论为指导,明确教学目标,研读教材从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准确把握思维训练点,有针对性、科学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关键词】动手操作 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1-0140-02

学生在进行动手操作时,要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等一系列数学思维活动,这对学生感受空间形式、体验数形转换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并爱上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探讨。

一、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对陆川县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其中存在不少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主要表现如下。

(一)教学目标模糊,未能意识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一些数学教师虽然在公开课上开展动手操作教学,但掺杂了不少作秀成分,目的是应付考核;也有一些数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虽然不时要求学生动手操作,但目的是帮助学生找答案,进而完成自己的授课任务。至于要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哪些学习体验、思维得到什么锻炼,教师的教学全然没有体现,有些教师甚至没有意识到要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水平有限,教学设计不合理

不少数学教师意识到在教学中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在备课时也有意识地加以关注,但由于自身水平有限,不能做到深入研读教材,教学设计不够全面、深入,导致课堂教学处处被动:该安排动手操作活动的教学内容没有安排动手操作活动,不该安排动手操作活动的教学内容却安排了动手操作活动,没有预设什么节点该进行思维训练、应采用什么指导方法,等等,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三)教学方法陈旧,思维训练不到位

动手操作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数形转化、形成数学思想。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探索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循循善诱。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数学教师很少有进修提高的机会,就算有进修提高的机会也只是应付了事,他们常常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未能及时更新,动手操作教学的创新性不足,导致动手操作教学难以开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获得应有的发展。

二、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以教育理论作指导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转变以往“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讨、合作交流,自己完成知识的建构。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动手操作是小学生智力发展的主要途径,“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积极的、有创造性的区域,将抽象思维和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让这些区域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与生俱来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究心理倾向。教师在开展动手操作教学时,要遵循教育理论,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置训练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创造潜能,增强思维的灵敏性、广阔性、创新性,从而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研读教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可用于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如“分类”教学、“平均分”教学、“认识时间”教学等。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中能够开发思维的资源。与此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考虑,在此基础上设计合适的操作内容和操作方式,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精心设置思维训练点

在动手操作教学中,思维训练点的设置非常重要。思维训练点设置不当,学生的思维难以激发,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还浪费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认为,思维训练点的设置应依循三个原则。

1.设置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普遍具有竞争心理,好胜心强,越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他们的探究兴趣越浓。因此,动手操作思维训练点要设置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反之,如果“手到擒来”,学生会感觉探究索然无味。笔者曾观摩一位教师教学一年级“十以内的加减法”一课,教师刚在黑板上列出算式,学生就纷纷给出了得数,但这位教师依旧按照预设布置学生用火柴杆进行动手操作。可想而知,这样的动手操作是没有意义的,更不要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了。

2.设置在学生思维受阻之处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思维经常会出现“卡壳”现象,教师这时就可以运用动手操作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比如在教学“两车相向而行”的应用题时,单凭教师的讲授,大多数学生还是厘不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画行车线路图,学生结合图形与具体情境进行分析,突破思维障碍,很快得出答案。

3.设置在学生发散思维的触发点

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动手操作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设置思维训练,发散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条边关系”时,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但理解了“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而且还对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发散了思维。

(四)做好教学过程的设计

小学生活泼好动,动手操作非常契合其学习特点。但对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动手操作课堂教学较难掌控,如果教学设计不科学、不周密,非但收不到思维训练效果,甚至连教学任务也完成不了。因此,教师备课时要从多方面考慮,如从预习作业的布置、教学的推进、动手操作节点的设置,到如何进行引导、如何应对课堂生成等,都设计好相应的教学环节,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有条不紊,主线清晰;学生才能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使得思路流畅,进而提升思维能力。

操作方法因人而异,没有固定的模式,但随心所欲、任意而为也是不可行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采用科学合理的操作方法,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求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往往把正方体六个面展开连成一个平面图形,然后一起计算其表面积。这种操作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不值得提倡的,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使其在操作过程中围绕物体的“体”进行思考,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数学教师应以知识建构理论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经历、体验和探索知识的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形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思维能力,真正提高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昂措.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3(8)

[2]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廖荧(1983— ),女,广西陆川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

(责编 刘小瑗)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思维能力小学数学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