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本土资源开展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

2020-01-07刘凯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壮锦解说员欣赏课

【摘要】本文以桂美版美术七年级上册《绚丽的少数民族美术文化宝藏》的教学设计为例,论述依托本土资源开展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的实践,建议教师课中通过激趣导入,引导学生发现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美;适当设疑,引导学生评价美。

【关键词】本土资源 “欣赏·评述” 《绚丽的少数民族美术文化宝藏》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1-0088-03

美术课程的价值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绘画技能与方法,还应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思维等方面。美术欣赏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型之一,属于“欣赏·评述”领域。任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美学式观察、描述、分析和思考,并指导学生采用多种艺术手法将美术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创造性的劳动等表现出来,以此培养学生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能力。本土资源是一个地方地理特点、物产特色、民俗民风及历史文化的浓缩,其中包含的自然风光、丰富物产、特色建筑、文化作品等具体资源,可以成为美术欣赏课的重要教学素材。本文以桂美版美术七年级上册《绚丽的少数民族美术文化宝藏》一课教学设计为例,阐述初中美术如何依托本土资源开展欣赏课教学。

一、教材分析

我国的少数民族美术文化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内涵深厚。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美术文化,它们形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劳动、交际等活动中,存在于群众生活的衣、食、住、行、用各方面,涵盖面十分广,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物质生活。本课主要介绍了建筑、纺织、雕像、乐器、剪纸、壁画等多种典型的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简要分析每种作品的造型特征及审美趣味,让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各少数民族美术文化的辉煌成就,掌握少数民族特色美术文化的基础知识。课中所介绍的美术作品中,壮锦、风雨桥、芦笙(见图1、图2)等都是广西少数民族的美术文化代表,为了让学生更广泛地了解本土少数民族的美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笔者尝试以本土的美术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展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美术文化欣赏课,带领学生欣赏更多本土美术作品。

二、教学目的

(一)了解广西各少数民族特色美术文化种类及代表作品造型特点。

(二)培养学生感知、评价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欣赏能力。

(三)激发学生对本土少数民族美术作品的喜爱之情,启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少数民族美术作品的基本特点、造型特征以及审美趣味。

教学难点:进行继承民间艺术传统、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发扬民族精神的引导,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的短视频;学生课前搜集本土少数民族的美术作品资料,课中做展示(展示方式有:图片、实物、课件或者视频等);教师提前检查学生准备的资料情况,不足之处指导补充。

五、教学过程实录

(一)激趣导入,发现美

师: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的现场。

(播放视频,提示学生关注视频里的民族美术元素)

师:视频里的民族美术作品有哪些?

生1:民族服装、头饰。

生2:绣球。

生3:芦笙、葫芦丝等乐器。

生4:铜鼓。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是的,大家说的这些都属于我们广西少数民族的美术作品。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其中少数民族有55个。这么多的少数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传承,每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现在翻开课本第2课,我们就能欣赏到许多少数民族的代表性美术作品。

(学生打开课本,欣赏作品)

师: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民族文化种类繁多且灿烂多彩,作为广西的学生,我们有必要清楚地了解本土优秀的美术文化,所以,这节课我们重点欣赏广西少数民族的美术作品。现在,大家来分辨一下,课文中有哪些作品是具有广西少数民族风格的?

【设计意图】生动的影像资料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较易激发他们观看的兴趣,并且直观的画面,营造出浓厚、鲜活的民族文化氛围,初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接着结合教材,进一步提出“广西少数民族美术作品”的课堂主题,正式导入本课。

(二)创设情境,感知美

师:上课之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分小组搜集广西少数民族美术文化的资料。现在,请每个小组派一名解说员,向我們大家介绍你们了解到的美术作品。

第一组:壮锦(实物展示壮锦围巾,课件展示壮锦纹样)

解说员:这条壮锦围巾(见图3)是我们小组一名成员的妈妈去忻城旅游时购买的,是由当地的手工艺者纺织而成。壮锦是广西壮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一项民族手工艺品,它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锦是怎样的一种手感?大家可以亲手触摸围巾感受一下。

(解说员把围巾拿到台下给其他学生触摸)

解说员:刚才触摸了围巾的同学,可以说一下你们的感受吗?

生1:摸起来软硬适中,不像我们平常穿的纯棉衣服那么软。

生2:比较厚实,感觉很暖和。

生3:几何图形的花纹,摸起来有质感。

解说员:这条手工纺织的壮锦围巾摸起来有一点粗粗的感觉,是因为含有麻线的成分。刚刚有同学提到壮锦的花纹,我们小组在查找壮锦相关资料时,就发现它的花纹图案非常丰富,以几何纹样居多,有方胜纹、回纹、水纹、万字纹、云纹等30多种。我们选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展示给大家。

(课件展示,见图4、图5、图6)

师:壮锦的花纹图案种类繁多且较具特色,有学者专门对这些纹样进了研究。其实这些花纹图案都源于现实生活,是人们对具象物体进行加工提炼、夸张变形而成的一种抽象意象,造型以写意为主。

第二组:程阳风雨桥(课件展示风雨桥图片及相关文字)

解说员:风雨桥是桥梁的一种类型,在中国南方部分地区比较流行,如广西、贵州。桥的整体是由桥、塔、亭组成。我们小组研究的是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风雨桥,它又叫回龙桥。通过网络查询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程阳风雨桥是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整座桥梁建造时没有用一钉一铆,全靠榫卯相接,但却能屹立百年不倒。这座桥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相传这座桥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呢!

(播放课件:一天,一对新婚夫妇过桥,河底突然刮起一阵狂风,把女子卷走了。原来是河里的螃蟹精看上了那女子,把她掳走了。丈夫急得在河边大哭,哭声惊动了水底的花龙。花龙被男子的痴情感动,于是施法将螃蟹精击杀,救出了女子。后人为纪念花龙,将河上那座小木桥改建成画廊式的风雨桥,还在桥柱上刻上花龙的形象,这座桥由此被称为“回龙桥”)

生:那为什么后来这种类型的桥又叫“风雨桥”?

解说员:这种桥上建有塔和亭,过往行人遇雨时可以在里面躲避风雨,因此得“风雨桥”一名。

第三组:芦笙(视频展示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芦笙斗马节)

解说员:视频里的芦笙,是我国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比较常见的簧管乐器。我们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就有“芦笙之乡”的美誉,逢年过节,苗族人民都会吹起芦笙跳起舞,从此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第四组:壮族铜鼓(课件展示铜鼓图片)

解说员:铜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现存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成为壮族较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鼓面中心常配以太阳纹,鼓身有各种各样的纹饰,最多是青蛙,其次是骑士、牛橇、龟、鸟等。这些图案是铜鼓铸造者精心设计并铸造上去的,有着古老而深刻的内涵。对古代的壮族人民来说,铜鼓是一件重器,相当于中原的鼎,在人们的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

第五组:花山岩画(课件展示岩画图片)

解说员:岩画位于桂南的宁明、龙州、大新等壮族聚居地区的江河转弯处宽大、平整、垂直的石壁上,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如今它是一处文化景区,也是一种古老的美术绘画作品。岩画绘制年代可追溯到战国至东汉时期,是壮族祖先骆越人所画,共79处。其中宁明县明江花山崖壁画规模最大,最为壮观,有“壮族文化瑰宝”“自然展览宫”“断崖上的敦煌”等美誉。

第六组:钦州坭兴陶(课件展示坭兴陶茶壶、茶杯、花瓶、装饰品等图片)

解说员:我们小组要介绍的是钦州坭兴陶,它与紫砂陶、建水陶、荣昌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2008年坭兴陶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百年来,广西的传统工艺中,坭兴陶和壮锦相对来说得到较好的传承与发展。现在,坭兴陶美术作品种类很多,像茶壶、茶杯、花瓶等,都是人们比较喜爱的手工艺品。

【设计意图】美术欣赏教学的视觉性需求比较突出,因此适宜采用情境教学法。本环节中六个学生小组分别采用了实物、课件、视频等形式,进行相应的教学情境创设。一方面这些生动的情境,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另一方面,这些教材之外的“新鲜”情境,可以尽量兴奋学生的感知神经,增加学生的视觉敏锐性,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

(三)适当设疑,评价美

根据课标的要求,美术欣赏课除了欣赏作品,还要評价作品。一般的教学流程是先欣赏再评价。初中生的美术修养水平有限,他们对美术作品的评价通常会流于表面,很难领悟到太深层次的内涵,因此,在评价的环节,教师有必要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重新审视作品,并进行反思。又因美术欣赏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活动,每个人抓住的点可能不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所以问题的设置不应是固定的,而是开放性的。

例如,欣赏三江侗族的侗画,教师先不从专业的绘画知识层面评价“侗画”画得怎样,而是让学生与作品进行单纯的“对话”,使其对作品建立初步的印象。如:看了这些侗画,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侗画具有什么色彩特点?你喜欢这样风格的绘画作品吗?为什么?这些问题较浅显,一看作品就能直接回答。接着,教师进行更深层次的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发现绘画背后的社会现实。如:为什么侗族人民喜欢在簸箕上作画?侗画的内容都是以人们生活、劳作等场面或者民族建筑为主说明了一种什么现象?为什么侗族劳动人民的画作可以自成一派?

也许侗画在我们看来,只是一种色块鲜明且用色繁多的民间美术作品,初看觉得也不过如此,但是从根源上看,侗画最早发源于侗族劳动人民的手中,绘画所用材料都是就地取材,以前是用锅墨、蓝靛甚至山上的果子做颜料,以树枝为画笔,以簸箕为画布,画的都是侗族人民真实的生存状态,体现少数民族人民原始浪漫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追求。如此看来,侗画是侗族劳动人民日常自娱自乐的一种手段,更是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载体,值得在少数民族美术文化体系中占一席之地。追溯侗画的文化起源而提的问题,拓展了讨论的深度与广度,不仅仅关注画本身关于线条、配色、构图等美术专业知识,还加入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容。从人文精神视觉引导学生欣赏画作,可以使课堂充满文化气息、生活气息,让学生在了解美术知识的同时关注社会,这对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有独立思想与自由人格的公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六、教学总结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赏析称为“欣赏”,是一种局限于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的感性的认知活动,而高中阶段的美术赏析称为“鉴赏”,是运用视觉感知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相比“欣赏”更高一个层次。处于承上启下的初中学段,美术赏析教学应达到初步鉴赏的层次。因此,初中的美术欣赏课,除了让学生单纯对作品进行感知、想象和情感体验,还要增加分析与判断,以达到更高层次的美术赏析水平。本课的教学中,感知环节的设计就是以学生研究性学习为基础,先让学生搜集资料、讨论、形成研究结果,再让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整个过程,解说员思路清晰,较好地呈现了广西本土一些特色美术文化,且采用多种展示方式,让学生能够从不同形式、不同角度切入美术作品的欣赏,而过程中出现的预设之外的“互动、讨论”环节,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另外,通过设疑引导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评价,则是对学生分析作品、审美判断能力的一种锤炼。

总体而言,开展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土美术文化资源,供给学生更多感悟不同美术作品的机会,并在设计教学时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审美规律以及美术学习规律,采取一些促进学生主动观察、积极思考和讨论的手段,达成通过欣赏课提高学生审美判断与审美品位的目标。

作者简介:刘凯(1968— ),广西北流人,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中学美术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壮锦解说员欣赏课
帛锦时韵*
保护与创新:非遗视角下壮锦创造性转化研究
解开美术欣赏课的绳索
小小解说员
足球解说员:让足球在嘴里跑起来
披着“壮锦紫”的地铁三号线亮相
壮锦献给毛主席
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之我见
上好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几点浅见
初中音乐欣赏课“划唱律动”教学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