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建构阅读高品质课堂
2020-01-07刘玉忠
刘玉忠
[摘 要] 思维可视化是将不可视的思维活动与运转通过图的形式展示出来,以便于大脑的理解与记忆。思维可视化能够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和信息传递的功能,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建构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是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手段,有着积极的实际意义,也能让更多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尽快掌握学习方法,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思维可视化;品质课堂;小学语文阅读
思维本身是不可视的,它属于大脑运转过程中的一种先后逻辑顺序,是人类活动的主宰。思维可视化教学方式将教学的关注点从基础层面引向深入,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同化与顺应交替上进行一种建构与发展,从而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思路进行引导。
一、沿波探源,探究思维可视化的内涵
思维可视化模式理论最初由刘濯源提出,概念本身是“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不可视的思维呈现出来”,中心在于对思维的一种可视化模式的建构。随着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思维可视化也在经历着革新,现在应用在教学中,主要的方式是通过图示手段,将思维的运转模式呈现给学生,学生随着图示的引导,大脑与图示同步,在既定的内容中,进行有效的思维建立与建构,促进学习能力与学习品质的提升,为后期的思维进一步深化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本文中,思维可视化主要应用体现在对小学高段学生的语文阅读方面,通过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的整体可视化运转,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培养阅读素养,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二、立足文本,探究思维可视化的思路
思维可视化模式的建构要以文本为立足点,从阅读内容中探究人物之间的关系,在文本比较中,能够真正地对文章的本质内容进行建构,从而形成一条较为完备的思维可视化的思路。
(一)聚焦人物,厘清关系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已有一定的基础,但是阅读的思路仍然不够清晰。对学生开展思维可视化教学,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梳理思路,从人物和事件两方面入手,其中的人物关系往往是学生认识和理解文章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将学生阅读中的人物关系通过图示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厘清人物之间的表层关系和内在关联,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文章中的人物线索梳理出整体的线索内容,深入理解阅读内容。
例如《西游记》中《猴王出世》一文。在学生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考虑到实际上学生对西游记的人物关系都比较熟悉,教师可以通过对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四个人物的比较,将人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图示的方式展示出来。并且针对美猴王的人物性格特征以这篇文章为主要依据,随着文章的介绍,将美猴王的性格特点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对人物关系进行思考和理解。整个人物的图示关系就是学生思考的关键导引,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的实际把握。
小学阅读一般涉及的都是故事,故事的主线路就是人物,通过故事主线的图示梳理,将学生对人物之间的思维主线展示出来,学生随着阅读图示的引导而思考故事人物发生的问题,逐渐对整篇文章的内容框架进行了梳理与构建。
(二)比较阅读,探究本质
归纳与比较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尤其是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上。通过比较阅读,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在不同的思维图示上,随着图示内容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地理解与提升。实際的阅读指导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内容的不同,在图示中展现文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随着图示的深入,自主进行比较,探究不同内容的本质原因,从不同层面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构建与培养。
例如《景阳冈》一文的阅读,这是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一个片段。对于小学生而言,这其中的人物关系可以通过图示的方式进行比较与分析,帮助学生更加精准地掌握事件的发展,帮助学生探究故事的本质内容。在思维可视化模式的建构下,教师可以通过图示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事件的发展过程。比较“武松过冈”与“其他人过冈”的不同,这篇文章中涉及的人物主要有两个:一是店家;二是武松。店家的做法是为武松的下一步打虎奠定基础,从店家的口述中,可以知道“其他人过冈”的状态,从而衬托武松打虎时的勇猛。比较故事的主线,学生的思维就可以随着图示的提示进行深入分析,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把握。
比较阅读往往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事物,了解人物,理解事件、现象发生的原因以及背后的故事,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思考,掌握道理的同时,真正学会分析和思考的方法,提升阅读的思维品质。
三、匠心独运,探究思维可视化的模式
运用独特的教学手段,将图示展示给学生,先从整体的阅读感知入手,建构整体框架,随着知识的融入与结合,将学生的思维激活,在深入体验中,不断去探索和发现,形成具有一定创新性和自主性的思维模式,这也是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和应用技巧。
(一)整体感知,建构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通过增进经验的方式,强化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思考能力。在思维可视化模式下,通过图示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能够更好地理解与思考,在所创设的图示化环境中,真正地提升阅读能力,建构阅读思维。
例如《父爱之舟》一文教学,通过图示,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课文进行阅读,然后在黑板上给出图示,写明以下内容:送“我”报考、被虫咬、逛庙会、吃豆腐脑、雨天背“我”、筹钱供“我”读书,通过这样的几个词语,学生进行阅读,通过这些故事,给学生以整体感知。在对文章的具体分析中,学生可以结合图示内容,去体会和感受,在图示词语的提示下,思维中搭建一个整体的框架。学生可以再次精读文章,找出能够体现作者表达情感的语句,并且融入整体框架中。运用这样的方式,学生的思维有整体上的认识,建构阅读思维。
对文章整体的感知是以学生的主观感受为基础,通过实际参与,实现对字词、语句、篇章的感受与认知,从而更好地建构思维,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实现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深入探究,建构阅读思维。
(二)迁移应用,激活思维
应用迁移是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过联系、对比和联想,字词句的应用从以往学到的知识里运用到新的内容里,以拓展知识的运用。在建构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迁移,主要体现在图示中的知识点串接上,用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新旧知识进行串联,同时带给学生新的想法,将整个联想和想象思維进行更好地激活。
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图示,向学生展示整个文章的认知过程,从初读课文开始,了解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和常识知识。然后通过字词的理解,先思考问题,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学生阅读后,对重点字词进行理解,再说出段落意义,结合整篇文章说出蕴含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圆明园的背景和内容的介绍,在思维可视化模式下实现思维的迁移,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发出来。
迁移应用可以通过图示的方式,对知识点的运用与联系进行实际的融合。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字词句的关联,也可以进行近义词、反义词之间的关联,变换不同的句式,带给学生更多的思路和灵感,激活思维。
(三)体验发现,创造思维
体验发现是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式而言,利用思维可视化的直观性特点,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通过看与思的结合,用图示将学生带进文本世界,增强切身感受的同时,能够有所感悟,体会其中的道理,通过体验与发现,进一步发展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互动游戏,增强自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例如《四季之美》一文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写了“春天——黎明”“夏天——夜晚”“秋天——黄昏”“冬天——早晨”四个不同季节的美景,请学生先谈一谈感受,对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感想。学生根据教师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想象着板书中写到的季节,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春天黎明的颜色变化、夏天夜晚的萤火虫动态、秋天黄昏鸟儿们的状态、冬天早晨落雪时的闲逸,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季节带给人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利用季节的变化,教师在课堂营造出了四季氛围,将学生带入一个四季变化的氛围中,学生一边感受,思维一边跟着老师的图示推进,产生新的感想与启发。
绘图的过程用到了分析、对比、提炼、综合等多种高阶思维,通过体验发现,能够更好地增强学生的真实感受,促进学生体会和领悟文章的深刻哲理。思维的拓展不仅是阅读理解上的新的认识的提升,更是对自身思路的一种重新梳理,最终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网络,产生新的想法,并且带着新的想法去发展和创造新的内容。
思维可视化将课堂教学从知识层转化到思维层,是对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在思维可视化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层次结合过程中,其能够更大程度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发展,也解决了一些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在思维可视化课堂模式的建构下,有更多的机会去思考、去分析,思维更加活跃,学习的自主性更加凸显,一定程度上提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娟玉,沈书凝.让思维可视——阅读教学中落实思维发展的实践探索[J].基础教育课程,2020(1):34-38.
[2]岳河.思维可视化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马子莲.技术支持下思维可视化课堂的构建研究——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23):103.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课题“思维可视化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19-R-79090)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吕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