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携手遏制校园欺凌对学生心理的不良影响
2020-01-07孙志广井中振
孙志广 井中振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校园暴力是滋生未成年人犯罪的溫床,如不及时阻止、教育或惩治,这些孩子难免走上歧途。因此,遏制校园欺凌行为是十分必要的。
校园恶性欺凌现象屡有发生,使许多学生身心健康受到伤害。首先,受欺凌学生产生消极悲观情绪,长久以往就会造成性格内向、自卑、孤僻等消极人格特征。其次,受欺负的学生恐惧、紧张、焦虑和不安,没有安全感。造成上课学习不集中,学习没有兴趣,注意力下降,甚至厌学、逃学,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严重影响学生完成正常学业。
校园欺凌现象也给欺凌者心理带来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第一,欺凌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心胸狭隘,性格固执,行为偏激,易怒好动,容易与别人产生纠纷,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长久以往就会形成不良人格。第二,欺凌者的不良性格严重影响了与其他学生的正常的社会交往。因为大多数学生为了不受欺凌者的暴力攻击,往往远离欺凌者。第三,欺凌者往往拉帮结派,结成小团伙,甚至容易逐渐走上犯罪的道路。
近几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因此,要以此为契机,抓好校园欺凌现象的治理。首先,要高度重视校园欺凌现象,在学生中大力宣传欺凌的危害性,懂得什么是校园欺凌,让受欺凌的学生在受到欺凌时敢于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让更多的学生敢于坚持正义,主持公道,挺身而出维护受欺凌学生的合法权益。其次,学校和家庭要通力合作,坚决制止校园欺凌给学生带来的身心伤害的行为,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学校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时,不能简单地批评和斥责学生,而要挖掘欺凌事件的根源,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因人制宜,因材施教,既不能纵容欺凌者,又要关心呵护受欺凌者。让欺凌者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行为,并能够彻底改正。让受欺凌者心理上得到安慰,使其心理伤害降到最低程度,并能够健康成长。
社会、学校、家庭都要重视对孩子加强思想教育,为了让孩子全面健康成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也要关心孩子的品德;不仅关心孩子的成绩,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让孩子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
(责任编辑:姜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