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复习课多向互动学习探究

2020-01-07卢甲清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思维导图信息技术

【摘要】本文论述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运用多向互动学习的途径、方式及方法,针对运用“知识点整理—题型练习—教师点评”的教学模式进行单元复习效果不佳的现状,提出利用思维导图自主梳理知识框架开展互动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组织互动学习、利用逐级反馈引导互动学习、利用“变题法”进行互动学习等教学建议。

【关键词】思维导图 信息技术 逐级反馈 自主设计问题变题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1-0034-03

在传统的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知识点整理—题型练习—教师点评”的教学模式组织复习,笔者也不例外。前不久,笔者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复习课后,对四年级6班55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所学知识,约有63.6%的学生达到良好水平,约有30.9%的学生达到一般水平,约有5.5%的学生感觉学习比较吃力。原因是在传统的复习课教学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能得到充分发挥,没能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有效交流学习,被动地接受各种题型的洗礼,逐渐失去思考和探索问题的动力和能力。之后,笔者针对这些情况探索了多向互动单元复习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利用思维导图自主梳理和建构知识框架开展互动学习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在小学阶段,知识点的教学往往是分散出现的。因此,复习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条理化地梳理,系统化地归纳,这样才能厘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而思维导图正是一种系统整理知识的工具。因此,每学完一个单元笔者都会组织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首先,初步形成思维导图。笔者要求学生提前1~2天用思维导图整理某个单元或某个知识点,让学生先形成形式各异的知识脉络图。其次,纠正、补充思维导图,让学生把知识脉络图上传至小组群,之后再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一步补充、质疑、解释。然后,小组修正和优化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单元复习的重难点知识。在这个环节,笔者邀请家长配合,组长把小组成员完善的思维导图汇总,然后讲解并录成小视频用作复习课素材。之后,笔者让小组代表汇报成果,其他同学质疑和补充,笔者及时进行评价与反馈。最后,完善思维导图。笔者先出示完整的知识脉络图,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修改、补充、整理脉络图。这样,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生成”知识思维导图,他们经历了学习方式的重大轉变,有助于在复习过程中查漏补缺,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促进思维的发散。图1、图2、图3是学生完善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至三单元的思维成果导图。

二、运用信息技术组织互动学习

在上复习课时,使用多媒体图片、音乐和影像等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引发想象和联想,给学生展示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给课堂注入活力。运用信息技术组织互动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极大地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在复习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时,有这样一道例题:“有一个立体图形是由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的,从前面看到的图形是,从左面看到的图形是,问摆这个图形最少要用( )个这样的小正方体?”笔者发现,60%以上的学生都填“4个”。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笔者组织如下的复习:一是让学生在家里摆正方体观察,然后拍成视频发在小组群,小组成员互相对比、学习讨论,从而得出结论最少“3个”;二是运用希沃课件演示最多“6个”和最少“3个”的摆法,以及学生最少“4个”的错误摆法,给学生直观对比,从而得出结论最少“3个”;三是用希沃课件演示“拍扁法”观察物体,从而直观形象地得出结论:“不同的物体在同一位置观察和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这样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师生互动学习,更直观形象地呈现结论,既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又训练学生的发散性和跳跃性思维。

三、运用逐级反馈引导互动学习

运用逐级反馈互动复习即通过掌握基本知识情况反馈,多途径检测反馈,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互动复习的策略。运用逐级反馈互动复习的主要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在单元复习课前,笔者首先布置学生用思维导图整理单元和章节的知识、谈单元学习收获的视频、平时作业的易错题等,然后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仔细分析、去伪存真、归纳整理,找出学生存在的整体性缺陷,再进行思考、总结和记录。其次,根据存在问题,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创设“协商”“合作探究”等情景开展互动复习,力求每堂课从复习目标、内容到方法,师生都能共同商量。课堂评价与反馈也不再局限于教师,而是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纵向、横向的多元反馈评价网络,使每一名学生都成为复习的主人。再次,编制对应的单元考点、易错复习题和综合复习题,查缺补漏,进行综合检测。在检测之后,笔者会再次对学生的测试卷做全面的反馈,进一步调整后续的复习计划。最后,引导同桌两人之间查漏补缺,出题互考。同时鼓励学生把错题整理成册,形成“总复习错题集”,并提醒学生经常翻阅,使错题不再重犯。这样进行的逐级反馈互动复习,能有效提升复习效率,学生对知识点、考点和易错点都能牢固掌握,轻松解题,不断提高信心。

以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求小数的近似数复习为例:“0.984≈1.0(保留一位小数),近似数1.0小数部分的0能不能去掉?”课前笔者从学生的作业了解到,很多学生把“小数的性质”搞混乱,都认为可以省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知识点,笔者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生1:0.984≈1.0(保留一位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去掉就是保留整数了。

生2:就拿两位小数来说,近似数“1”(保留整数),最小是“0.50”,最大是“1.49”;而近似数“1.0”(保留一位小数),最小是“0.95”,最大是“1.04”。我发现近似数“1”和“1.0”它们保留的数位不同,这个两位小数的选择范围不同,“1”的选择范围大,“1.0”的选择范围小,但“1.0”更精确,所以,像“1.0”这样的小数的近似数末尾有0时是不能去掉的。

通过再次出示类似的题型“0.995(保留两位小数)”检测反馈,发现还是有少部分学生的答案是“≈1”。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笔者利用课件在“数轴”上演示了近似数为“1”“1.0”和“1.00”的数的选择范围,从而让学生形象地了解这三个近似数的选择范围不同,精确度也不同,由此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同时,要求学生把结论抄写在“总复习错题集”上,经常翻阅,牢记于心,避免下次犯错。这样教学,很好地解决了这个易错点,学生的思维也得以扩散,有效地提升复习课效率。

四、利用“变题法”进行互动学习

“变题”是加深对应用题理解的良好训练方法。笔者在单元复习中利用“变题”教学,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应用题的解题规律的理解,加强对不同类型的应用题的比较,防止知识负迁移。因此,复习课练习的设计必须联系实际,具有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最优方案”复习课设计为例,笔者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两个方案,让学生经历“阅读文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变题法”对比练习,掌握“最优方案”的解题策略和解题方法。

如,旅行社推出“××风景区一日游”的两种价格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成人每人150元     团体10人以上(包括10人)

儿童每人60元         每人100元

首先笔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然后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数学问题?”

生1:成人6人,儿童4人,选择哪种方案划算?

生2:成人4人,儿童6人,选择哪种方案划算?

接着,学生独立解答,得出各自的答案后,笔者顺势抛出问题:“对比一下这两道题的答案,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当成人多时,购买团体票划算;当儿童多时,分开购票划算,因为儿童票的单价便宜。

“变题法”除了帮助学生复习知识,还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又如,“四年级6班组织老师和学生一共32人去公园游船。可租大小两种船,大船可乘6人,租金30元;小船可乘4人,租金24元。怎样租船最省钱?”学生完成后,笔者讲解解题思路,展示解题方法;接着笔者改变题目的已知条件,变成以下两道题:1.把“32人”改为“33人”;2.把“30元”改为“36元”。学生通过举一反三进行练习,从而总结出最省钱的租船策略:一要租单价低的;二要保证空位最少。解题步骤:(1)先算单价,找到单价低的;(2)再算单价低的需要几辆;(3)最后观察余数,调整如何让空位最少。

学生通过变题的对比练习,能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懂得如何选择最优方案,使学生从“会做一道题变成会做一组题”,真正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复习课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通过多向互动学习,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非纯粹的知识灌输、题海战术或死记硬背。教师要立足以学生为本,运用多向互动学习进行复习,让复习更有效。

注:本文系玉林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思维导图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9C07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卢甲清(1973— ),女,廣西玉林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育和教育管理。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思维导图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论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