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劳动观念,陶冶美的情操
2020-01-07孙望安
孙望安
案例特点
通过清晨进教室后发现清洁卫生状况不佳,班主任不仅严肃认真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还以小带大,将此提升到劳动观念、社会责任,欣赏美、展现美、陶冶情操的高度教育引导学生。从处置问题入手,将班级管理过程变成教育和引导的过程,其重要性与教育性不可低估。在同学们的眼里质问“突如其来”,而班主任则是深思熟虑,找准机会“猛击一掌”,唤起了学生对教室清洁卫生以及保持环境整洁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增强劳动观念,陶冶美的情操。
以身示范,长短结合建章立制
班主任与学生们一起将无人认领的物品装入袋子起到了以身示范的作用。如果说这是举手之劳,那么班主任在工作日志上留下“以身示范,常抓不懈,责无旁贷”,则体现其在班级管理中身体力行的理念与决心。老师以身作则比口头说教更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更好地发挥带动作用。
维护教室的清洁卫生和培养学生爱整洁的习惯需要长久发力的举措。“猛击一掌”虽然见效较快,但难以持久,必须要建立制度,形成机制。“值日分工、职责说明、卫生标准、例行检查、奖惩措施”等,就是建章立制,用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保持公共学习场合的整洁,为学习与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由此,案例给予我们启示:若在班级管理中制度难以执行,或达不到预定的目标,则需要分析一下是否缺乏与制度配套的具体方法,或缺少实现目标所必须遵循的规程。部分学生缺乏劳动体验,不懂得相关的劳动技巧不足为奇。因此,帮助他们解决技术性层面的具体问题,例如“职责说明、卫生标准”等,教会学生一定的劳动方法与技巧也很有必要。
以近促远,针对问题传播理念
“劳动最光荣”主题班会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播正确的劳动观念。以打扫卫生、维护教室整洁为切入点,让同学们交流对“劳动最光荣”的理解,深化对劳动的思想认识。许多日常生活细节,如“课堂上认真学习、课后按时完成作业”“热爱阅读、热爱运动”“亲手为父母制作生日礼物”等,无处不体现劳动之美。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纠正学生对劳动的认识误区,从广义上诠释劳动的含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从青少年时期养成热爱劳动、参与劳动的良好品质。
学生怎样认识劳动,就会产生怎样的劳动效果。班主任在班会上强调“观念决定方向”,同学们经讨论将劳动定位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就是要將劳动视为人生奋斗以及实现个人价值的必要途径。相信全班同学都能从班会上的交流与班主任的讲话中,从思想上扭转对“劳动”的肤浅认识,时刻牢记“劳动即在做中学、在做中求发展、在做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懂得劳动之美,时时处处热爱劳动,能做实事,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个人价值。
以虚促实,紧扣方针落实美育
工作日志记录的是班主任的反思与观念,强调了“劳动创造美”。在很短的篇幅内一共使用了五个“美”字,“展示‘最美寝室‘最美角落”“爱劳动、重实践、欣赏美,关注健康”“维护美好社区”“共建美好家园”。这的确令人耳目一新,自然联想到美育。
也许有人认为将劳动教育与美育相类比有些牵强,因为美育概念看上去比较抽象、比较“虚”,难以落地。但是本案例从“最美寝室”“最美角落”等两个方面将美化环境、环境育人落到了实处。学生还可通过“欣赏美”陶冶自身的情操,不断提升对美的欣赏能力。
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我们可采取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将美育的理念与要求变成教育目标与教育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欣赏美的能力、展示美的能力、分享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学生参与班级劳动,改善校园和教室的学习生活环境,就是在美化环境,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在创造美。因此,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引导学生提升创造美的能力,就是在落实“劳”和“美” 的要求,让学生热爱劳动、参与劳动,受到美的熏陶,在美中成长。
有待商榷
本案例若是将学生不会拖地和不爱整洁作为在班级开展劳动观念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未尝不可。若是要借此解剖学生中存在的劳动观念薄弱、劳动技能与效果差等背后较深层次的原因,仍有值得进一步推敲与斟酌之处。
学生中不会拖地者定有其人,但是作为分析研判,我们更应该注重找出学生不会拖地的原因。拖地的方法很重要,但毕竟还是简单的动作,地湿会造成行人滑倒或人走过会留下脚印的道理,高中学生应该都明白。极少参与家务劳动更不应该成为不会拖地的理由,何况方法与经验仍然只是一个表象。因此,如果说是缺乏劳动的方法与经验,理由似乎不够充分。
学生面对糟糕的教室卫生环境视若无睹,显示了他们对教室环境质量的要求很低,无责任和担当意识。联系本案例“从教室卫生思劳动教育”的主题,若是从参与保持公共卫生等角度去分析或判断,很有可能导致学生对劳动的概念产生狭义的理解,不利于促使学生从广义上把握“劳动”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幸好班主任在日志中已经思考了如何采取跟进措施。
案例中列举了“周末生活调查问卷”的结果,不知列举这样一个调查结果,是想表明家长在抱怨学生在家劳动的时间少之又少呢,还是学生不听家长安排自由地学习、睡觉和休闲呢?经过一周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回家后,多花点时间休息或自学又有什么不妥呢?问题在于是否有人引导学生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或有人陪同参加一些社会义务劳动等。
总之,若能对学生劳动观念不强,甚至有人“以劳动为耻”等成因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则会使案例更加丰满,更具有教育和借鉴意义。
建言促改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的写作题要求考生围绕“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撰写一篇演讲稿,随后,媒体上关于“劳动”的讨论用铺天盖地来形容一点儿也不夸张。高考试题中关于“劳动”的命题,的确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
因此,建议借教育界、媒体以及社会上对作文题引发的讨论,细致阅读、反复品味、深入分析各方对劳动教育的看法与评论,增强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拓宽思路,力求在教育方法与路径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结合本案例的实际,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个人认识与实践体验等方面具体分析高中生劳动观念薄弱、劳动技能较差的原因,可将侧重点放在家庭影响与学校教育两个方面,主动反思学校劳动教育的成败。我们不仅要看到学生在高中学段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要对低学段期间在劳动教育方面留下的漏洞进行分析,对症下药,增强教育措施的针对性。
责任编辑/曹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