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敬生爱:超越自我的爱国主义教育

2020-01-07袁颖陈峥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0年11期
关键词:敬畏爱国主义祖国

袁颖 陈峥

当我们在宏伟的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时,人山人海,不远处是古老而庄严的建筑,天边是冉冉升起的红日,祖国如同红日初升,崇高而美好,一种爱国激情便会在胸中澎湃。为什么呢?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解释,就是由敬畏而生出敬爱。万古不变的红日、百年沧桑的天安门、高耸的旗杆、四海归一的人群……这些事物或宏大或久远,让自己顿感渺小,因而迅速地超越自己,将自己与这画面相融,与祖国、人民相融。这种心理现象就叫“敬畏感”。

敬畏感及其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

敬畏情绪是一种混合了困惑、钦佩、惊奇、服从等很多感觉的复杂情绪。有学者将“敬畏”定义为“当我们面对那些广阔的、浩大的以及超越我们当前理解范围的事物时产生的惊异的情绪体验”。原型敬畏(prototypical awe)具有两个核心特征:(1)知觉到的浩大(perceived vastness);(2)顺应的需要(a need for accommodation)。“知觉到的浩大”可以使个体体验到渺小感、无力感和服从感;而“顺应的需要”则可以使个体感到困惑、费解和惊奇。

积极心理学认为,敬畏具有积极的情绪效价。同时,敬畏是一种自我超越的情绪。研究表明,体验到敬畏情绪会使我们觉得自己属于大群体,使我们与更宏大更永久的东西相连,使我们感觉到渺小和谦卑。处于敬畏体验中的个体更多地关注周围的环境,更少地关注自我,并感到自己与他人存在联系。在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中,让学生体验对祖国的敬畏感,使其意识到自己与祖国是存在联系的,自己是国家的一分子,有助于其获得对祖国的归属感。

四种“浩大”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敬畏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祖国”“爱国主义”这些概念过于抽象,很难把握,我们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心中对祖国的敬畏感来影响学生对祖国的认知和行为,由敬生爱。

“知觉到的浩大”可以使个体体验到渺小感和服从感,从而超越自我,与祖国融为一体。祖国的浩大可以通过4个方面体现:悠久连绵的历史、壮阔多姿的山河、艰苦卓绝的建国历程和举世瞩目的民族复兴。同时,可以基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让学生感知祖国的浩大,从而激发其对祖国的敬畏感。

悠久连绵的历史。“知”指的是认知、观念。增加学生对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物质以及精神文明的认知,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祖国深深的敬畏感。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这些悠久连绵的历史可以在各地的馆藏中找寻踪迹,因此,学校可以开展“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一日游”活动,由相关学科老师带领学生去参观并讲解,增加学生对我国历史文明的认知与理解。这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脱离了说教与命令,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真实感受,形成对爱国主义的积极情感和接纳心态。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知识竞赛,学生在比赛过程中综合运用我国民族、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竞赛形式加深对我国历史与文明的认知与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认同感。

壮阔多姿的河山。“情”指的是情绪、情感。壮美的景观和灿烂的文化都是祖国的一部分,是具体形象化了的事物,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灿烂文化,祖国在学生心目中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当学生知觉到祖国是浩大的,会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对祖国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为增强学生的敬畏情绪体验,学校可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这类研学旅行是增加中小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实际体验的重要途径,可以让学生参与设计参观英雄纪念碑、纪念馆、战争遗迹、历史遗产、文化景观等研学路线。这不仅融合了体育和美育,更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此外,还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与灿烂文明。

艰苦卓绝的建国历程。艰苦卓绝的建国历程体现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这种坚强的精神和意志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敬畏感。

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首先,开展致敬战争胜利纪念日活动,纪念日不仅仅是纪念特定的日期,更要体会纪念日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在特殊的纪念日,可以在班级内开展活动,教师的职责不能仅仅停留在说教和提及,而应将这些看作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带领学生开展活动。例如,重视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坚持在重大节日、纪念日举行隆重升旗仪式;组织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演讲;以书信、照片、视频的形式表达学生想对祖国说的话。其次,带领学生阅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文章与书籍,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看电影活动,并写下读后感和观后感,还可以推荐优秀作品上报纸,在这些活动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参观英雄纪念碑、纪念馆、战争遗迹、历史遗产来激发敬畏感。此外,还可以开展“与英雄对话”活动,邀请老战士进入学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与英雄对话,代际之间的联系得以增强,革命精神、传统观念和民族品格得以代代相传。

举世瞩目的民族复兴。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向全世界展现了我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能力与风范,此次疫情防控也是一堂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大课。疫情暴发后,国家从各省动员和组织了300多支医疗队,40000多名医护人员支援湖北、支援武汉。同时,相关部门仅仅用了短短15天时间就建造了雷神山、火神山两座医院,彰显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與效率。此外,为了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政府投入经费超过1000多亿元。

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和如今的战“疫”能力,是我国民族复兴的见证与彰显。对国家的敬爱始于对民族复兴的自豪感,它所激发的敬畏感将成为爱国的原始动力。此次疫情将爱国主义、民族和国家危难教育提上日程。首先,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抗疫的纪录片,让学生写体会、讲心得,力求铭记这段不平凡的经历,增强其在困难、灾难面前永不低头、绝不妥协的坚强意志,并弘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情怀。其次,学校和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用好疫情防控教材,将牢固树立国家和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堂与校本课程中去。

自我超越:从爱己走向爱国

爱国主义是一种超越小我的崇高情感,但是从“小我”到“国家”中间是多层次的,需要逐一超越,层层递进。这种自我超越大致是从个体的小我到身边的社区,到所处的城市,再到所在的省份,最后到我的祖国这五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在个体小我阶段,家庭是最适合进行个体教育的场所,家长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模范与榜样作用。父母相对学校来说,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得更加密切,更有时间和空间对子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二阶段要求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例如社区卫生服务、助老爱幼、帮残助残等服务活动。家长和学校教师都属于权威的领导者,家校形成合力,共同引导学生走出学校,积极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与团结意识,让学生有成就感和参与感,意识到自己是国家和社会的一分子,获得归属感。在关注所处的城市和省份阶段,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家乡城市和所在地区的文化与成就,参与城市服务,积极投身于与城市建设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例如,了解城市建设者,如环卫工人、建筑工人等付出的巨大努力,挖掘这些平凡的人与事背后的艰辛和卓越,让学生产生敬畏感,进而产生对城市的热爱。最后,在祖国这一层面,要求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与成就。

除了上文提到的方法和途径,还可以通过社交网络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现代性。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在网络中尤为活跃,可以运用网络进行社交,获取、分享信息以及表达观点。社交网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扩大爱国主义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所以要适当地利用社交网络的力量。学校可就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召开家长会,辅以家长一定的教育方式,家长配合学校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敬畏感的培养为爱国主义教育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敬畏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着力点,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产生对祖国的认同感与热爱之情。

责任编辑/鄢志勇

猜你喜欢

敬畏爱国主义祖国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一些敬畏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敬畏先烈
敬畏 果决 笃信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我爱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