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生态创新调查与分析

2020-01-07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0年2期

(昆明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3)

1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特征,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两大瓶颈。实施生态创新,既是企业在环境规制日益严厉的条件下争取市场地位、赢得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新发展理念,建设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更是我国在世界气候变化舞台上履行大国责任的重要体现。重污染上市公司作为生态创新主体,其创新意愿和创新行为对提高整个国家的创新水平,改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观点,生态创新是指新的或显著改善的产品(或服务)、生产过程、市场方法、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的创造或实施行为,这些行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与其他替代方案比较都能带来环境改善[1]。从中可见,生态创新除了具备“创新”的一般特点外,还要考虑“环境改善”这一属性。按照Renning的观点[2],生态创新的特殊性在于其暗含的“双重外部性”,既拥有一般创新在生产环节具有的溢出效应,又拥有在扩散阶段产生的环境溢出效应。但正是这种“双重外部性”可能会阻碍企业进行生态创新的意愿,使企业缺乏生态创新的动力[3]。对创新者来说,只有当其能获得创新活动的收益时,进行创新才有意义。上市公司作为我国企业的排头兵,理应在绿色发展方面率先垂范,成为生态创新的领导力量。调研对明确我国重污染上市公司生态创新现状,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依据我国环保部印发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结合2012年修订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重污染行业包括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冶金、建材、采矿、化工、石化、制药、酿造、造纸、发酵、纺织、制革等16个行业。本文从国泰安和wind行业数据库中选择重污染行业,剔除ST公司和B股公司、主业变更和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企业,同时剔除2015—2017年连续3年没有研发支出和政府补助的企业,得到样本公司879家。样本公司涉及采矿、制造和电力三大行业,其中采矿业样本数量29家,占样本总量的3.30%;制造业样本数量823家,占样本总量的93.63%;电力行业27家,占样本总量的3.07%。

考虑到上市公司的绿色发展信息主要通过公司年度报告和年度社会责任报告进行披露,或利用公司网站、媒体报道等方式进行公布。在充分利用wind、国泰安等数据库基础上,通过查阅样本公司2015—2017年的年度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和浏览公司官网、相关报道等方式,对879家上市公司的生态创新状况进行调查,同时收集提取公司属性特征等相关信息。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将生态创新分为生态管理创新、生态产品创新、生态工艺创新和末端治理四大类,利用关键词搜索法进行归集分类,判断生态管理创新的关键词主要包括新的环境管理体系、新商业模式、制度创新、可持续发展、新产业组织等;判断生态产品创新的关键词有新产品或服务、新市场、旧产品改进等;判断生态工艺的关键词主要包括新工艺技术和设备、生产工艺改进、清洁生产、引进新技术或设备等;判断末端治理的关键词主要有开发废物治理技术、废物处理、废物管理、排污治理和生态修复等。

为了明确上市公司生态创新现状,本文采用文本内容法对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生态创新现状进行调查,探讨生态创新企业的特征,进一步剖析重污染企业生态创新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3 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生态创新现状

3.1 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生态创新统计分析

在879家样本公司中,首先按照行业筛选出开展生态创新活动的公司,然后对其按照生态创新形式和内容进行归类,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重污染上市公司生态创新情况

在879家重污染上市公司中,有713家上市公司进行了不同类型的生态创新活动,占样本总量的81.11%。其中,采矿业有28家、制造业660家、电力行业25家。从创新类型来看,开展生态管理创新的企业数量为221家,占全部样本企业总数的25.14%;开展生态产品创新的企业数量为55家,占比为6.26%;开展生态工艺创新的企业数量为527家,占比为59.95%;开展末端治理的企业数量为646家,占比为73.49%。重污染企业生态创新目前主要以生态工艺创新和末端治理为主。

在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三大行业中,开展生态管理创新活动的企业比例分别为44.83%、24.30%和29.63%,说明三大行业中大多数企业没有意识到提高生态管理意识、完善生态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生态产品创新的企业占样本总量的比例分别为6.90%、6.32%和3.70%,如此低的比例说明进行生态产品创新的难度很大,多数企业不具备从事生态产品(服务)创新的能力和技术;进行生态工艺创新的企业占样本总量的比例分别为82.76%、59.30%和55.56%,其中采矿业占比较高,制造业和电力行业有超过1/2的企业进行了生态工艺创新。从调查结果看,重污染企业进行生态工艺创新主要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来遵守环保法规、降低环境污染或通过引进新的工艺和设备来节约能源等方式;开展末端治理活动的企业占比均超过70%,其中采矿业(89.66%)和电力行业(85.19%)占比高于制造业(72.54%),绝大多数企业进行着相对低端的生态创新活动,具体措施包括改进排污工艺和设备、引进废水处理装置、废料回收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等,以此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就三大行业的生态创新情况来看,在29家采矿业企业之中,生态管理创新企业有13家,占比为44.83%,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生态管理创新比例(28.57%)较低。除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之外,其他二级行业均没有进行生态产品创新。采矿行业的生态产品创新比例为6.90%,说明相当一部分采矿行业企业没有进行产品方面的生态创新。有超过3/4的企业开展了生态工艺创新和末端治理活动,其中除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外,其他二级行业的生态工艺创新比例和末端治理比例普遍高于50%。制造业企业在样本企业中所占比重最高,在823家制造业企业中,有660家公司开展了不同种类的生态创新活动:开展生态管理创新的企业有200家,在制造业样本企业总数中所占比例为24.30%,其中所占比例较高的二级行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54.55%),其他二级行业生态管理创新比例均不超过35%,说明除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以外,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没有意识到创新组织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进行生态产品创新的制造业企业只有52家,在整体样本中所占比例为6.32%,制造业二级行业生态产品创新比例也普遍较低,其中占比最高的二级行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8.18%),占比最低的是医学制造业(1.48%),而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和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没有进行生态产品创新。开展生态工艺创新的制造业企业有488家,所占比例为59.30%,在二级行业中除橡胶和塑料制品业(42.25%)外,其他二级行业占比较高,其中生态工艺创新占比超过70%的二级行业包括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81.82%)、造纸和纸制品业(73.08%)和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70.31%),说明1/2以上的制造业企业重视生态工艺创新,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来遵守法律法规、通过引进新的工艺设备来节约能源;进行末端治理的企业有597家,在制造业样本企业中占比为72.54%,除橡胶和塑料制品业(43.66%)外,其他二级行业进行末端治理的比例均超过50%,占比超过80%的二级行业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95.45%)、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85.29%)、化学纤维制造业(84.21%)和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82.81%)。电力行业样本企业只涉及一个二级行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电力行业4项生态创新企业数量分别为8家、1家、15家和23家,在电力行业样本企业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9.63%、3.70%、55.56%和85.19%,说明电力行业企业更加重视末端治理。

3.2 生态创新企业的特征分析

本文从企业存续时间、规模、所有制、所属板块、是否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研发投入强度和政府补助等方面,分析重污染行业生态创新企业的特征。

企业存续时间:企业存续时间是从公司设立到目前为止存在的时间,关系到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决定着企业的生命周期。企业存续时间会深刻影响企业生态创新行为,具体结果见表2。从表2可见,截至2017年末,超过70%的重污染企业的存续时间在20年以内,而存续时间超过40年的重污染企业数量很少,在样本企业中占比不到1%。存续时间分布在(0—20]年、(20—40]年和大于40年区间的生态创新企业的比例分别为79.29%、86.17%和87.50%,企业存续时间与生态创新行为呈现正相关关系。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充分认识到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积累了大量生态创新的管理经验和实践技能,体现出“存续时间越长,生态创新比例越高”的行为特征。

表2 企业存续时间分布情况(截至2017年年末)

企业规模:一般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表明企业拥有的资源越多,就越有可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生态创新[4]。按照企业期末总资产对企业进行分类,得到2015—2017年重污染上市公司的规模分布特征,见表3。从表3可见,分布在(0—20]亿元、(20—40]亿元、(40—60]亿元和60亿元以上4个区间的生态创新企业数量分别为229家、161家、85家和238家,4个区间内生态创新企业占样本企业的比例分别为73.16%、78.92%、84.16%和91.19%,呈现出“企业规模越大(资产总额越高),生态创新比例越高”的统计特征。企业规模与生态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规模是企业开展生态创新活动的保障,企业只有在具备一定规模后才能为生态创新提供所需要的资源。

表3 企业规模分布特征

所有制与板块特征:将以上公司按照所有制分为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按照板块分为主板上市公司和非主板上市公司,进一步探讨了开展生态创新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和板块特征,见表4。在样本公司中,非国有企业数量较多,共637家,占总样本的72.47%。其中,489家企业实施了生态创新行为,占非国有企业总样本的68.58%,非国有上市公司已成为生态创新的主力军。在242家国有企业中有224家企业进行了生态创新,所占比例高达92.56%,高于非国有上市公司生态创新比例76.77%。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保护环境和生态创新意识更强,国有企业更具有创新性。从所属板块看,主板上市公司中进行生态创新活动的企业数量和比重均高于非主板上市公司,主板中从事生态创新的上市公司比例高达87.47%,大于非主板上市公司的74.29%,可能的原因是主板上市公司内部风险防范体系更加健全、核查监管更加严格、合规性要求更高。

表4 企业所有制和所属板块统计

社会责任报告发布: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通常被认为是负责任的企业。通过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积极地向社会披露公司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环境绩效,能提高公司声誉。通常情况下,越是积极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进行生态创新的概率越大。2017年样本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情况调查统计见表5。从表5可见,发布2017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的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共计199家,在样本中占比约为22.64%。其中,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行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数量分别为15家、174家和10家,占比分别为51.72%、21.14%和37.04%。从各行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数量来看,采矿业占比最高,电力行业次之,制造业占比最低。尽管制造业样本公司数量最多,制造业企业发布CSR的比例却低于采矿业和电力行业,说明大部分重污染制造业企业没有重视企业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在提高企业声誉、树立企业绿色生态形象方面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均开展了不同层次的生态创新活动,说明开展生态创新活动的企业更倾向于发布社会责任报告,部分企业已经认识到生态创新和社会责任报告在树立公司形象、提高公司声誉、促进绿色发展方面的作用。

表5 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发布社会责任报告(CSR)情况

研发投入强度:企业生态创新与研发支出关系密切,尤其在生态产品创新、生态工艺创新和末端治理中,研发支出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一般而言,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生态创新的成效。研发投入强度通过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来计算,样本公司中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行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见表6。分析表6可见,无论是样本企业还是生态创新企业,其平均研发投入强度没有显著差别,甚至生态创新企业的研发强度更低,生态创新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为1.92%,略低于全部样本的研发投入强度1.96%,可见公司真正用在生态创新的研发资金明显不足。生态创新与研发投入强度没有统计上的显著相关关系。其中,三大行业中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最高,采矿业居中,而电力行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最低。

表6 三大行业研发投入强度比较

政府补助:政府补助弥补了企业创新投入的不足,缓解了企业的资金约束和融资压力,促进了生态创新活动的展开。对样本企业和生态创新企业的政府补助金额进行统计,结果见表7。从表7可见,生态创新企业2015—2017年的政府补助均值均高于样本企业的政府补贴均值,可见进行生态创新的企业更能获得政府的认可,更容易获得较多的政府补助。政府补助不但能够破解企业创新资金不足的困境,而且可补偿企业研发行为中知识溢出造成的间接收益损失,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积极性[5];同时政府补助企业被贴上了政府认可的标签,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提高生态创新产出[6]。

表7 企业政府补助情况统计

通过对重污染企业生态创新现状和企业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大多数重污染企业生态管理创新和生态产品创新占比较低,生态创新的层次有待提升;生态创新行为呈现行业异质性,其中制造业的生态创新比例较低;重污染行业企业特征影响企业的生态创新,企业存续时间、企业规模与企业生态创新呈正相关关系,国有上市公司和主板上市公司更重视生态创新,研发投入强度与生态创新活动不直接相关,但生态创新企业更容易享受政府补助。

4 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通过收集879家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信息,运用文本内容法对样本公司生态创新行为进行统计,分析生态创新的类型,研究企业特征,得出以下结论:①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开展生态创新的比例较低,生态创新的整体层次有待于提升,大部分上市公司选择进行生态工艺创新和末端治理活动,而忽视生态管理创新和生态产品创新。②生态创新行为呈现行业异质性。采矿业和电力行业的生态创新比例较高,9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对生态产品创新的重视度不够,超过1/2的企业进行了生态工艺创新和末端治理,生态创新仍然停留在较低层次,绿色转型升级依然是我国制造业当前面临的迫切问题。③企业存续时间、规模与生态创新比例呈正相关关系,即存续时间越长、规模越大,生态创新比例越高。④非国有上市公司已成为生态创新的主力军,但国有上市公司生态创新比例更高。⑤生态创新企业更倾向于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说明生态创新企业更加重视社会责任报告在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方面的作用。⑥开展生态创新活动的企业更容易获得政府补助,但结合企业研发投入发现,获得政府补贴后企业并没有增加研发投入,生态创新与研发投入强度并无统计上的相关关系。

4.2 建议

鉴于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生态创新现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提出以下建议:①政府应为企业生态创新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支持。首先,加强对企业的环保核查和监管,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违反环境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行为予以处罚,用高昂的经济代价铸造生态环保的红线,强化企业的生态创新意识。其次,重视政府补助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改革政府补助的方式,激励企业投入更多的研发资金进行生态创新。第三,建立生态创新的信息发布和交流平台,加强生态创新技术交流和共享,促使更多企业实施生态创新行为。②对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来说,首先,应认识到生态创新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将生态创新作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增长的重要手段。其次,应加大研发投入,重视自身能力建设,将生态创新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逐步实现从末端治理、工艺创新向生态管理创新和生态产品创新的演化。第三,应培育企业创新文化,加强和完善有利于创新的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促进生态创新实践真正落实。第四,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其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吸引外部投资者,树立企业绿色生态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