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

2020-01-07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0年2期
关键词:高质量经济质量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1 引言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破解现实经济发展难题的根本出路,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自觉选择,也是我国顺利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充分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的背景下,科学阐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探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标准和障碍因素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课题。

本文以问题为导向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界定,进一步构建评价体系对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进行了评价,试图回答以下问题:①2007—2016年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现实水平如何?②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面临哪些障碍因素?回答上述问题,对我国加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资源和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具有重大而迫切的理论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2 文献综述

从现有信息看,目前尚不存在一个严谨定义的“高质量发展”。学术上,“经济发展质量”的概念与其较为相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强调经济发展质量,“高”则代表经济发展程度更深或者层次更高。当前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质量内涵界定、测度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

关于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从单一与综合的视角来看:一类观点认为经济发展质量是单一的效率概念,表现为一定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或一定的产出付出最少的投入[1],衡量经济发展的粗放程度[2],多以全要素生产率表示。另一类观点认为经济发展质量是综合性概念,包括健康、生育率、收入分配、犯罪和宗教等多方面,经济发展伴随着较高的预期寿命和生育率下降[3],还涉及增长稳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可持续、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等内容[4]。从宏观、微观的视角来看,经济发展质量是一种宏观质量,反映一国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品质的总和在增长的可持续性、结构的优化、投入产出效率、达到更高标准、社会福利提升等方面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其基础是微观产品和服务质量[5]。从商品的价值理论来看,质量指产品能满足实际需要的使用价值特性,经济学意义为:高质量发展是能更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真实需要的经济发展方式、结构和动力状态[6]。

经济发展质量的测度评价主要根据内涵以不同的维度选取代表性指标形成综合评价体系。有学者认为,经济发展质量含有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因此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经济结构、社会总需求、科技进步、资源环境和民生改善6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7]。也有学者认为,经济发展质量是微观层面产品质量的综合体现,微观产品的质量是宏观经济发展质量的基础,只有微观产品质量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才有可能得到提升,因此从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两个方面来评价[8]。认为经济发展质量是宏观质量的学者,则从代表市场的竞争质量、国民的民生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质量建立评价体系[9]。另有学者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搭建评价体系[10]。研究单元多倾向于某一特定区域,魏博通等[11]对我国中部6省2011年的经济发展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湖北省的经济发展质量居于首位;张红对长江经济带的所有地级市2006—2013年的经济发展质量进行了测算,总体呈现上升趋势[12];蔡玉胜等基于“十一五”到“十三五”规划初期的经济数据对京津冀地区发展质量进行了评价,有实质性提升但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现象仍然严峻[13],也有学者研究了整个中国省级层面的经济发展质量[14],但研究区间较短,缺乏时间尺度上的连续性。近几年,有研究从区域整体转向行业或部门,如王保忠等考察了1992—2014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质量[15];黄速建等系统论述了新时代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特殊性、应然性和实现性[16]。

也有部分研究集中于探究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如财政分权、新型城镇化、物质资本投资、政府支出规模、交通基础设施、非国有化程度、经济开放的改善、劳动人口质量的提升等都会提升经济发展质量[17,18]。相反,城乡收入差距过大[19]、地方新增债务率过高[20],雾霾污染会显著降低经济发展质量,若政府加强环境治理则能有效降低雾霾污染,从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21]。

综上可知,虽然经济发展质量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仍然存在着以下的不足:①新时代经济发展面临要素供需形势变化,投资拉动放缓,生态环境硬约束强化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的复杂现实。因此,以往对经济发展质量的界定尚不足以涵盖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容,据此构建的评价体系难以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②以往研究聚焦的研究对象、研究区间和评价准则不太一致,难以将各地置于同一平面进行比较分析。③障碍因素反映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相比之下更具迫切性,而以往研究较少关注。

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①以问题为导向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予以阐释。②根据“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和“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发展要求,探索性地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效益、可持续性和人民幸福感5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③运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刻画了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障碍度大小,为国家和各地区制定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具有参考意义。

3 评价方法

3.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经济高质量发展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高速增长,而是经济经高速增长后进入不同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一个全新的、更加高级化的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以创新驱动提升经济发展效率的集约化与内涵式发展,是人与生态环境、经济增长逐渐达到动态平衡状态的可持续性发展,发展目标是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提升。

图1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机理

具体包括:①经济发展动力由投资和要素大规模投入驱动向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转变。②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并渐趋高级化,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成为经济主导部门,区域、城乡发展差距缩小,发展更具协调性。③资源要素使用效率极大提高,微观企业严把质量关,产品生产、服务供给更有品质,经营质量显著提升。④贯彻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各行各业既要实现绿色化发展以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带来的污染破坏,又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力度。⑤把民生改善放在重要位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以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提升作为发展成果的初步检验。因此,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多维度概念,有一定的作用机理(图1)。

3.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并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4,9,10],本文从经济发展的动力、效益、结构、可持续性和民生5个维度构建了经济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注:数据来自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行业统计年鉴和2015年《中国互联网统计发展与报告》、2016年《中国互联网统计发展与报告》等。GDP以2000年为不变价经国内生产总值指数调整,全要素生产率计算中的资本存量参考单豪杰[22]方法,消费支出、成本费用等均扣除价格因素。

3.3 研究方法

4 结果及分析

4.1 总体评价

通过计算,得到2007—2016年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评价结果,见图2。

图2 2007—2016年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评价结果堆积面积

从图2可见:①经济发展动力呈阶梯状的增强。2007—2009年我国虽然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但发展动力并未衰退,反而迅速增强,原因在于我国迅速出台的刺激性政策较好地熨平了金融危机产生的意外冲击[26],大规模的投资驱动与最终消费率大幅攀升形成强势合力。2009—2010年无明显变化,该阶段处于上年度刺激政策的消化期。2010年后提升缓慢,主要是经济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劳动供给增长率下降、消费率提高缓慢致使经济乏力。2013年后,动力指数开启新一轮加速上升趋势。②发展效益呈“W”型交替演进。2007—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政府投资1/2以上的资金投向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短期收效甚微,资本生产率直线下降[27]。随着劳动力、土地要素价格上升,外资吸引力减弱,加之对外投资加快,国内资金供给减少造成资金成本偏高[28],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2010—2014年发展效益短暂反弹,这是经济发展环境、增长要素供给瓶颈共同作用的结果,短期难以扭转。2014年后,发展效益开始缓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凸显,政府“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以及为企业降税减负效果初显。③发展结构逐渐优化并渐趋高级化。十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约11.5%。国家加大了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城乡一体化发展稳步推进,二元对比系数逐渐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比呈现下降趋势,城乡发展总体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城镇化深入推进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来服务型需求增加。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到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50%,经济发展迈向服务业主导型。④发展可持续性不断增强。2007年国务院出台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明确污染排放控制、环境治理等重点任务,这些措施有效增强了生态环保。2011年可持续性指数下降,可能是金融危机后与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业[29]振兴规划的推动效应所致。从2012年起,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又恢复到增长态势。⑤发展过程中民生不断改善。从走势上看,2008年登记失业率比2007年高,导致居民收入来源受阻,由此波及到消费,直观表现为居民恩格尔系数不降反升;2009—2011年处于小幅波动状态;2012年起民生指数持续上升,这与十八大以来国家宏观调控从强刺激转为适度调控,在保就业、稳收入、促消费等与民生改善息息相关的领域加大工作力度有关,民生改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更为清晰。⑥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指数由2007年0.1730提高到2016年的0.8762,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总体态势向好,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是经济发展动力、效益、结构、可持续性和民生改善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经济系统各因素在相互制约平衡中逐渐提升并渐趋协调的过程。

4.2 区域评价

为科学合理地评价区域发展,本文计算了我国各地区2016年经济发展质量评价结果见表2。

表2 2016年各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值

注:括号内为排名。

从发展动力看,动力指数依次为东部(0.4377)>东北(0.1774)>中部(0.1668)>西部(0.1451),区域差异显著,东部具有明显优势,东北和中部次之,西部较弱。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动力强劲且具有绝对领先优势,80%的省份动力指数分列全国前八名。河北和海南则处于中下游,原因是河北与更具吸引力的京津地区相邻,大量科技人才选择前往京津地区,造成人才流失;海南则是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无法为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撑。东北地区大量高水平人才受工资薪酬待遇方面的吸引纷纷流向东部发达省份,部分科技成果随人才外流而丧失,科技优势作用于经济发展的能力不足。中部地区创新支撑条件优于东北,但互联网普及率与最终消费率都较低。各省表现“阶梯”分明,湖北、安徽、山西较强,湖南、河南处于中等水平,江西最弱。西部地区发展基础薄弱,长期以来教育资源布局不平衡严重限制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发展动力远不及其他地区。

从发展效益看,效益指数依次为东部(0.3235)>东北(0.1906)>中部>(0.1687)>西部(0.1660),效益普遍偏低且呈现“东部领先,东北次之,中西部较低”的特征。东部地区开放较早,营商环境更具竞争性,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资本获利能力强,随着工业企业转型升级能耗显著减少。东北地区大型国企集中,受政府干预较多,企业家积极性无法真正发挥,缺乏市场竞争力,致使经营效率低下。中部地区除山西外其他省份水平相当,山西是以煤炭为基础的资源型省份,在要素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环境规制严格的大背景下,企业经营活动中用工、土地、资源、融资、物流等成本高昂,直接导致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西部地区因地处内陆相对闭塞,工业基础较弱、外资吸引力不强,投资多为政府主导,要素效率欠佳。同时,西部资源相对丰富,依靠资源发展的传统工业也面临着与山西相似的成本效益问题。

从发展结构看,结构指数依次为东部(0.4080)>东北(0.3633)>中部(0.3220)>西部(0.2325),说明东部结构更优,东北次之,中西部较差。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多数省份第三产业占比高于第一、二产业,产业结构趋向于高级化、现代化。东部率先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平均城镇化率为69.57%,北京、上海等地更是高于80%,与发达国家水平相近。东北地区是传统的老工业基地,重工业基础坚实。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结构调整加快,重工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占比提高到49%以上。中部地区作为粮食主产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不足;城镇化建设虽在加速推进,但由于起点低,总体水平滞后。西部地区第二产业起主导作用,结构尚未呈现高级化趋势,且聚集了我国绝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城乡差距最大,如城乡居民收入比普遍高于2.7,甘肃甚至高达3.45。

从发展可持续性来看,可持续性指数依次为东部(0.6019)>中部(0.4977)>西部(0.4888)>东北(0.4698),东部最强,中西部较弱,东北最弱,但中西部和东北相差不大。东部地区从2003年起逐渐对钢铁、焦炭、冶炼、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加大淘汰力度或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到2016年第三产业占比提升到54.48%,这样的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损害较轻。中部地区工业化程度高,废水、二氧化硫、烟尘、粉尘等污染物排放量大,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所产生的污染不容小觑。西部地区受经济优先发展的惯性思维影响,在经济发展中往往忽视生态环保,单位GDP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较高,同时受限于科技水平,污染防治难度加大,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东北地区一直以农业和工业为主,特别是非传统农业和重工业的发展加剧了环境污染,且环保力度不大。

从民生指数来看,东部(0.5869)>东北(0.3667)>西部(0.3101)>中部(0.2407),表现为东部民生改善程度最优,东北次优,西部一般,中部较差。东部地区民生改善程度较高,表现在经济实力雄厚,人均GDP显著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相应地,居民恩格尔系数普遍较低,社会保障制度较完善,医疗条件、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较优。东北地区近年来增速放缓,但经济总量依然较大,人均GDP高于中西部。经济结构调整中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也造成了部分失业,因此痛苦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民生改善表现一般,该地贫困面广、贫困人口众多、贫困程度深,生活质量绝对值偏低,因此居民恩格尔系数最高。中部地区自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来,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发展依然不充分,人均GDP仅相当于东部的51%。其中,公共服务状况最差,社会保险覆盖率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1%,社会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指数来看(图3),除北京、上海外,大多数省份低于0.5,超过60%的省份低于0.3,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普遍偏低。为探究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障碍因素,筛选出障碍度大于5%、影响作用明显的因素[30],再针对29个指标绘制省份频数分布直方图(图4)。从图4可知,众多因素中存在具有普遍影响作用的障碍因子,其中R&D人员全时当量(X12)、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X13)、大专及大专以上就业人数占比(X15)、劳动生产率(X22)、资本生产率(X2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X31)、二元对比系数(X33)、人均GDP(X51)的频数分别为29、28、28、30、29、24、26、23,覆盖2/3及以上省份,说明科技创新人员投入不足、创新成果产出较少、高素质劳动力匮乏、要素使用效率低下、产业结构低级化、城乡发展差距过大和人均GDP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普遍性问题。

图3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指数雷达图

图4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障碍指标省份频数分布

分区域来看,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区域差异显著,东部(0.4421)优势明显,东北(0.2856)次之,中部(0.2350)和西部(0.2282)较为落后。为了更清楚地比较各地区经济发展质量高低,对质量综合指数进行聚类,确定了经济发展质量高、较高、较低、低的省份(表3)。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个性问题也不尽相同,按照单项指标障碍度大小,列出障碍度排序前5的障碍因子来分析各地发展短板(表4)。

表3 各地经济发展质量高低分布

表4 各地经济发展质量指标层主要障碍因子及其障碍度

东部地区具有绝对领先优势,大部分省份经济发展质量高和较高。北京经济发展质量最高,但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费用较高可能会影响未来该地发展效益,进而影响到高质量发展;上海、浙江、广东、江苏、天津属于第二梯队,经济发展质量较高,结合障碍因子可知,未来这些省份应加大环保力度,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山东、福建、河北、海南经济发展质量较低,山东的结构指数不高,福建社会保障覆盖程度稍弱,河北和海南发展动力不足。东北地区3省经济发展质量较低。辽宁生产要素产出效率较低,说明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黑龙江在5个维度上的排名均处于中下游,需从各方面全面发力;吉林人才流失带来创新成果产出不足、第三产业占比较低。因此,吉林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培养和吸引高科技创新人才,为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部地区大多省份处在经济发展质量较低和低的范围。山西、湖北分列全国第17位、第18位,前者结构表现较优,但发展效益不理想,后者在5个方面表现均衡,制约这两个省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与全国共性问题一致。湖南、河南、江西和安徽经济发展质量低,其中湖南、河南民生改善状况较弱限制了高质量发展;江西、安徽两省发展动力和民生改善有待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指数为0.2282,新疆、重庆、陕西、四川、内蒙古经济发展质量较低,这些省份均在要素生产效率、科技创新人员投入和创新成果产出方面存在短板。同时,新疆人均GDP占有量较小,重庆、陕西、内蒙古二元对比系数显著,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四川高素质劳动力匮乏也是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尝试性界定基础上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进行了总体评价和区域评价。结果表明:2007—2016年,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整体发展态势良好;2016年经济发展质量区域差异显著,东部地区优势明显,东北地区次之,中西部地区较为落后。障碍因子诊断发现,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人力资本不足、要素使用效率低、产业结构低级化、城乡发展差距大和人均GDP不高是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共性因素,各地区各省份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差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也略有不同。

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建议:①聚焦质量第一,推进动力变革,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牢固树立“质量第一”、“以质取胜”的思维,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更优质的产品、更好的服务满足人们高品质生活的需要。关键在于推动以创新为核心,人力资本为依托,消费为基础的动力变革,破除限制资源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广泛集聚创新资源,为科技成果转化成社会生产力提供必要的畅通渠道。正视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产业结构方面除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外,更要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改造,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要系统性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②找准发展差距,精准施策,增强发展维度间的协同性。各省在与其他省份的比较中需认识到自身发展不足,发展质量领先的东部省份,在着力补齐自身短板的基础上可放眼国际,瞄准世界发达城市发展成效,率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同时对其他省份形成辐射带动效应;中部地区以“中部崛起”战略为契机,以长江经济带发展为依托,要在发展效益、民生改善上下大功夫,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东北地区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在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国企改革等方面迎难而上,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需将“改革”二字放在突出位置;西部地区保持稳步提升的趋势外,要重点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效益和结构问题,尤其是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猜你喜欢

高质量经济质量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质量”知识巩固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