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四川省民营经济劳动力配置效率研究

2020-01-07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0年2期
关键词:经济区劳动力全省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1600)

1 引言

民营经济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高速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卓越贡献。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民营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些现实困难和问题。四川省作为西部地区经济第一强省,已进入改革转型的关键期,找准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关键点,可推动民营经济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企业所雇佣的劳动力以人力资本的形式作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着经济体的生产绩效,因此劳动力配置效率上的差异折射出各地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研究当前民营经济中劳动力的配置效率,可了解四川省各市(州)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以更好地促进全省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基于DEA模型的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是一种非参数评价方法,仅依赖投入、产出指标对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进行评定[1]。从生产函数角度来看,DEA模型是研究生产部门资源配置效率十分理想的方法[2]。在微观生产理论中,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可通过技术有效性、规模有效性和要素组合的有效性进行刻画,三方面效率同时实现才能达到企业投入资源的有效配置[3]。运用DEA模型对输入、输出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可确定相对有效的决策单元,并得到每个决策单元的效率值;通过模型中投影值,可找出投入的冗余,为进一步优化经济体的资源配置提供管理信息。

部分学者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研究。骆泽深[4]选用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作为投入值,将诊疗人次和床位使用率为产出值,对广东省卫生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纵向和横向评价;赵晨等[5]选取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COD排放总量、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从业人员数作为投入指标,以GDP和粮食产量作为产出指标,对江苏省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评价,发现在DEA无效的年份中存在资源浪费和污染高排放情况;潘玉香等[6]根据文化创意产业上市公司不同融资模式来源,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刘静等[7]分析了我国河套灌区5个区域2000—2008年的农业生产相对效率;胡税根等[8]以公共文化科技服务资源配置效率为研究内容,对杭州市所辖的区(县、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政府应加大公共文化科技服务的资金投入,推动公共文化科技服务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已有研究分别从综合技术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出发进行了相应的效率评价。

在DEA分析的数据选取中,骆泽深采用2010年广东省13个市卫生资源的截面数据,评价了卫生资源配置的横向效率;何平林等[9]选取2009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公开发布的数据指标,对我国25家火力发电厂的环境绩效进行了横向评估;段永瑞等依据2008年公司财务报告中的相关数据,对14家银行进行了效率评价。同样,为了更加突出地区间配置效率的差异,应着重研究当前地区间发展的协同性。本文采用2017年四川省各市(州)的横截面数据,以四川省最优配置的决策单元为参照,结合五大经济区,研究各市(州)民营经济的劳动力配置效率,从资源配置能力来研究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

2.2 劳动力视角的投入—产出指标选取

劳动力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生产要素,一般可从数量和质量来衡量在经济体中的投入。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民营经济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选取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与个体就业人员数量之和作为第一个投入指标,衡量民营经济在劳动力数量上的投入。相关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存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因此以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作为第二个投入指标,衡量民营经济在劳动力质量上的投入。鉴于数据的可获取性,实证部分具体选用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劳动力要素投入的变动,必然带来经济体产出的增减,因此以当年民营经济增加值作为相应的产出指标。

按照统计学经验法则,在运用DEA模型测算效率时,要求决策单元的样本数至少是投入、产出指标数之和的两倍以上,本文的样本数符合DEA使用的经验法则。本文根据2018年的《四川统计年鉴》,对21个市(州)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整理,见表1。

表1 四川省21个市(州)民营经济劳动力投入产出

注:根据2018年《四川统计年鉴》整理,表2同。

3 劳动力配置效率分析

选取DEA中规模报酬可变模型即BCC模型,其综合效率等于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乘积。运用DEAP-2.1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四川省21个市(州)2017年劳动力配置的各效率值、规模报酬情况和相对有效性,见表2。为了更加直观地分析,本文以全省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平均值作为两个维度,将21个市(州)划分为4个区域,见图1。首先分析全省的平均效率值,再以相对最优的决策单元为参照,从区域协同性的视角出发,研究四川省各经济区的劳动力配置效率水平。

表2 四川省21市(州)民营经济劳动力配置效率

(续表2)

地区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规模报酬相对有效性南充市0.6870.8290.828递增无效宜宾市0.6830.8610.794递增无效泸州市0.6770.8450.802递增无效凉山彝族自治州0.6110.8370.730递增无效达州市0.5880.8830.666递增无效广安市0.5640.8420.669递增无效巴中市0.4540.8500.535递增无效广元市0.4490.8660.519递增无效绵阳市0.6240.9330.669递增无效全省平均值0.7000.9220.756——

注:坐标轴交点为全省规模效率与全省技术效率的均值点。CD、DY、ZY、SN、NJ、PZH、LS、AB、YA、GZ、MY、ZG、LZ、NC、MS、YB、DZ、GA、GY、BZ和LSZ分别表示的决策单元为成都、德阳、资阳、遂宁、内江、攀枝花、乐山、阿坝、雅安、甘孜、绵阳、自贡、泸州、南充、眉山、宜宾、达州、广安、广元、巴中和凉山。

图1按全省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值的地区划分

从全省的平均值来看,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为0.929和0.748,综合效率达到0.698。全省范围内技术效率较高,表明民营企业生产技术较先进,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相较而言,规模效率整体偏低,规模有效性明显不足,直接导致劳动力配置的综合效率低下。如何优化劳动力配置的规模效率,是各地区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四川省五大区域的效率水平进行了具体分析。

成都平原经济区:成都、德阳、资阳的综合效率为1,决策单元劳动力的配置效率位于数据包络面上。相较于全省其他市(州),3个地区民营企业的生产技术先进、经营管理水平优良,达到了规模经济性生产状态,民营经济中劳动力配置有效。遂宁的技术效率为1,综合效率值为0.912,配置效率居全省前列。以上4个地区的民营企业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劳动力资源,民营经济发展充满生机。乐山市综合效率为0.749,高于全省平均值,劳动力配置较为有效。绵阳、眉山、雅安未达到全省配置效率的平均值。具体来看,绵阳和雅安技术效率极高,但规模有效性明显不足,雅安市的规模效率值更是低至0.563,直接导致民营经济的劳动力配置效率位于该经济区末位,两地区民营企业发展中规模效率不足的问题需得到重点关注。眉山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低于全省平均值,两方面因素共同导致偏低的综合配置效率,但未出现规模效率极低的情况,劳动力配置效率高于雅安。

川南经济区:内江和宜宾的综合效率均高于全省平均值,分别为0.784和0.729,民营经济中劳动力配置效率位于全省前列,但在规模效率上仍然存在着优化提升的空间。自贡和泸州出现了技术和规模效率“一高一低”的现象,使其综合配置效率略低于全省均值,分别为0.668和0.659。总体来看,川南经济区各市之间民营经济发展较为均衡,稳固的发展态势有望为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的培育做出更多贡献。

川东北经济区:南充综合效率为0.704,略高于全省平均值,民营经济中的劳动力配置较有效。其他4个地区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地区劳动力配置处于无效状态,资源配置受制于落后的生产技术和低效的经营管理模式,生产过程不具有规模经济性。“双低”现状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方面进行优化,学习“成德资”地区民营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加大培养企业优秀管理人才,同时推进区域内和区域之间的产业集聚,加强与成都平原城市群的合作联系,提升生产过程中的规模效应,扭转民营经济劳动力配置的滞后态势。

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攀枝花市综合效率为0.767,民营经济中的劳动力配置效率较高,但规模效率仍有提升空间。“三州”地区配置效率普遍较低,位于全省末位,其中甘孜、阿坝两州的技术效率为1,但规模效率滞后于全省,在技术效率方面的优势并未有效带动综合效率提升。凉山州出现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双低”,但规模效率在“三州”中具有优势。尽管“三州”地区民营经济的劳动力配置效率低下,但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效应存在大幅提升的空间,地区规模经济性的优化将对民营经济中配置效率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三州”地区需要加强与内地协同发展,完善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政策和利益分享机制,并支持内地企业参与“三州”建设,增强民族地区民营经济的自我造血功能,以规模效率的提升带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4 劳动力投入冗余分析

根据表2的运行结果,成都、德阳、资阳3个决策单元劳动力配置有效,遂宁、阿坝、雅安、甘孜4个决策单元的劳动力配置弱有效,其他14个市(州)出现了劳动力配置的无效状态。在模型的运算结果中得出了目标值,表示若参照有效的决策单元,达到前沿的数据包络面,无效决策单元所需要的目标投入值。对相关数据的整理见表3。从投入指标的角度,通过对比实际值和目标值,分析决策单元在劳动力配置中存在的冗余情况。

表3 四川省DEA非有效市(州)劳动力投入冗余

成都平原经济区:绵阳在单位人员工资上存在1875元的过剩投入,冗余占比低。相较而言,绵阳劳动力数量上的投入冗余明显,达到10.52万人,冗余占比为现有劳动力数量的17.91%,民营企业中冗杂的从业人员可能是导致劳动力配置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乐山劳动力投入冗余较轻微,只存在单位人员工资2572元的冗余和1.82万人的劳动力数量冗余。眉山劳动力投入的工资冗余高达5642元,加之劳动力数量上有3.88万人的冗余,共同导致了综合效率低下。

川南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内江在劳动力数量和就业人员工资上的投入较合理,地区较充分地利用了现有劳动力资源。同时,一定量的冗余也表明民营经济在劳动力配置过程中仍存在进一步的优化空间。其他地区劳动力投入明显过剩,单位人员工资冗余均超过了3000元。其中,川东北的投入冗余更加突出,除广元地区的冗余值为3729元外,其他地区的投入冗余均超过5000元,南充有接近6000元的冗余,巴中的冗余更是达到了6807元。值得注意的是,单位人员的工资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就业人员的人力资本水平,工资上的过剩投入,可能反应出现有的就业人员未能达到当前薪资所要求的人力资本水平。此外,上述地区在劳动力数量上也有过度投入,冗余人员均超过了3万人,达州和南充更是分别高达7.71万人和6.65万人。总体上,川南和川东北经济区的民营经济在劳动力数量、就业人员工资方面的过度投入,是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整体低效的原因。川南、川东北经济区需要尽快淘汰过剩产能,加快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以此提高地区经济的发展活力。

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经济区:攀枝花冗余较少,民营经济中劳动力利用较充分。凉山存在4750元的工资冗余和6.73万人的劳动力数量冗余,两方面的过剩投入导致配置效率低下。然而,由于模型的设计,技术效率为1的地区均未得到冗余值。但可发现,阿坝、甘孜的规模效应异常低下,即使技术效率为1,综合效率也滞后于全省。因此,这两个自治州更需要依靠区域和地区之间的产业集聚,重点提升民营企业发展的规模效应。

5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主要是:①从全省范围来看,民营经济劳动力配置的规模效率较低,缺乏规模效应。实证显示,全省规模效率的平均值大幅低于技术效率,1/2以上的地区未达到全省规模效率的平均水平,充分反映出五大经济区和各市(州)之间民营企业的劳动力集聚不充分,这在很大程度上拉低了全省民营经济的劳动力配置效率。②民营经济劳动力的配置效率出现两极分化并在地域上有所体现,地区之间未能形成很好的协同和带动效应。成都平原经济圈的配置效率整体较高,川南经济区处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其他3个经济区中除攀枝花市外,劳动力配置效率普遍低下。通过目标值分析,发现配置效率滞后的地区在就业人员数量和工资方面存在较大冗余。③川东北、攀西、川西北经济区工资冗余十分明显,地区民营企业中劳动力的质量水平与其发展所要求的人力资本水平极不匹配,突出反映了3个经济区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不充分,民营企业的发展并未充分发挥出人才的优势。

5.2 启示

主要是:①整体上坚持区域差异化协同发展,赋予德阳、眉山、资阳的“成都优势”,将“主干”从“成都”扩展升级为“成德眉资”,以“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发挥集群优势,提升区域间民营经济劳动力配置的规模有效性。加强省级对区域协同发展的统筹指导,强化战略统筹、要素配置、政策支持等,明确市(州)实施主体的责任,充分调动各地民营经济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四川省民营经济迈向新的台阶。②成都平原经济区要突出成都引领辐射的带动作用,推动一体化发展,着力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人才流动、政策协调等方面取得突破;进一步推进环成都经济圈内圈同城化,统筹民营经济产业布局,实现错位互补、有机融合、一体发展,通过同城化发展共享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发展资源、发展平台;实现民营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创新活力旺盛、区域布局协调,推动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③川南经济区要加快民营经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以高水平人才为支撑,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努力打造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川东北、攀西、川西北经济区要淘汰落后产能,转移过剩劳动力,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区域间的比较优势,引导过剩劳动人员转向新的产业链。川东北经济区要依托特色资源和历史文化优势,攀西经济区要突出矿产、水能和光热资源优势,川西北经济区要持续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促进“旅游+”发展,并大力培育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因地制宜,突出优势,进一步激发出本地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④全省各市(州)要加强与“成德眉资”地区民营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企业管理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全省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共享。同时,完善全省范围异地人才就业后的档案转接、集体户办理、职称评定、异地社保转接等后续委托代理服务,为异地人才提供便利,切实解除人才流动人员的后顾之忧;促进社会高层次人才向民营企业流动,以人才优势打造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猜你喜欢

经济区劳动力全省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发挥“她”力量,打赢这“疫”战——致全省妇联执委的倡议书
全省侨务干部培训班在宁举办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媒体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