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当一个优秀的家长
2020-01-07许廷玉熊润兴
许廷玉 熊润兴
(1.泸州市长江小学校 四川泸州 646100;2.中共四川省泸县党校 四川泸州 646100)
一、率先垂范
言传不如身教。过去的太子,皇帝都要给他设一个太傅、一个少傅。太傅少傅虽然都是太子的老师,但其着力点却是不一样的。太傅虽地位高于少傅,却不直接教导孩子,而是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太子做好示范。然后,少傅引导太子说,太傅他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来教育启发太子。太傅的地位高于少傅,可见身教的作用。孔子对别人是以诚相待,对其弟子也是如此,对他的弟子说的什么也都相信。后来,他发现一个叫宰予的弟子在家里睡懒觉,而这个宰予很会说,常常表示如何的勤学敬道。因此,孔子就说:“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②。
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人的信息90%来源于眼睛,不到10%来源于耳朵,而且人天然地有对眼睛获取信息的偏好,故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之俗语。孩子对你的理解更多的就是眼观你的行动就很正常了。可以这么说,父母是什么样子,其子女也多是什么样子。因此,有“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的说法。
因此,我们要做一名优秀的家长,首先要自我修炼,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方能为孩子做好表率,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健康成长。据记载:“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③。教化需要自上而下的影响,因此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可见,家长的表率示范作用多么重要。
二、教态一致
率先垂范后,教态一致就很重要了。如果教态不一致,一个在前面做,一个在孩子面前挑刺、拆台,而不是圆场补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有时还会适得其反。这个教态一致包括家长之间的教态一致;家长与学校老师的教态一致;家长与社会的教态一致;学校老师与社会的教态一致。本文只从家长这个角度讲教态一致。
首先是口径一致。家长说对的就对,说不对的就不对。如果要校正,我们要商量后统一口径,切忌家长为教育孩子观点不一致而争执,互不相让,这会让孩子无所适从,这将是最失败的。只有家长口径一致,孩子才能够统一是非标准,才能分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如果众说纷纭,孩子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必然混乱,是非不分,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其次是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又以太子太傅和少傅为例,“太傅在前行之,少傅在后示之、喻之”。在家庭中,夫妻之间就要好好配合,一个行之,一个则要喻之,必要的时候需要“互相吹捧”,当然,这个吹捧必须基于事实。比如,丈夫的应酬一般较多,在孩子面前妻子一定不要抱怨,而是引导孩子说“爸爸作为一家之主,需要外交应酬,是很辛苦的”。所谓“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④,这不就是典型的一个行之,一个示之、喻之吗。许多不明智的家长,什么话都在孩子面前说,甚至互相揭短、互相诋毁。你说我不会收拾,我说你窝囊废;你说我溺爱孩子,我说你简单粗暴等等。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如果我们作为家长都不互相美言,那么孩子就不知道谁是他的榜样了,也就不知道向家长学习什么了?
我们要不经意地评论某人某方面的优点,让孩子清楚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比如,看到一个捡垃圾的,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真勤快、能吃苦等;看到一个锻炼身体的就说:这人身体好好哦!毅力坚强,一年四季都坚持锻炼等。当然,企业家、政治家、名师、英雄等更是可以经常谈论,家长需要注意不能刻意对孩子说教。
老师、学校是第二重要的资源,如果我们平时不注意维护,就很容易毁坏了老师、学校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上文的对话足以说明问题。那么,我们如何那树立老师的形象呢?我们首先要懂得师道尊严。古人就讲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⑤。这足见树立老师形象的重要性。因此,对于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家长都要从正面加以引导,有意见直接与学校交涉便是。
三、以子为友
如何做孩子的朋友呢?
一是与子同乐。概而言之,喜孩子之所喜,乐孩子之所乐,与孩子同乐、同欲、共进退。孙子兵法云:“上下同欲,战必胜”。为此,我们做家长的就要经常陪孩子玩耍,教孩子做玩具、弹钢琴、打乒乓、捉迷臧等。总之,孩子喜欢的,只要坏习惯便可以同乐之。而对孩子不正确的喜好和习惯、观点,家长则要明确指出,并尽量用孩子能懂的语言把道理讲透。其实,让孩子听家长的,家长的这点魅力还是有的。有的孩子不听,多半是家长自己的垂范就出了问题。“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便是这个道理。
二是尊重孩子。当然,家长要做孩子的朋友,还要放得下家长的架子。孩子也是需要尊重的。孔子就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与孩子做朋友与自身交朋友是一个道理,只不过你必须进入孩子的世界。曾子就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就是对人要诚实守信,说话做事要一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比如,家长给孩子说星期天走游乐园去玩,那一定要言而有信,如果确实有重要的事就得给孩子说清楚。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要认为是孩子就懒得解释,这其实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家长与孩子交流,既要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同时又要把他同成年人一样看待,切不可说什么“你知道什么哟”“你好笨”“你好丑”“看到你都烦”等,更不能说“你像猪一样笨”等极不尊重人格的语言。如果孩子真有不可饶恕的错误,家长就要诚恳地指出来,并帮助解决。就如电视小说中经常讲到的,一个人犯了错误,甚至是罪行,按律该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然而也不排斥处罚后给予一些帮助,这也是对孩子的尊重。
三是要信任孩子。信任的力量是巨大的。家长对孩子信任,还能激发出孩子的主体意识。孩子的主体意识非常重要。比如,家长最闹心的就是孩子的学习自觉性。我们只需要与孩子共同定出一个时间表、学习目标、学习清单之类,就尽量少去唠叨,因为唠叨就是对孩子的不信任。正所谓“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⑥,谁也不想有一双眼睛一直盯着自己。
四是与孩子共进退。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朋友,需要多关心孩子,让孩子体会到你对他的爱,要不失时机地指出来,因为感情能融化一切。家长要乐于听孩子倾诉,讲故事,对孩子的挫折施以同情,对孩子的错误施以理解,对孩子的失败施以鼓励;与孩子分享成功与快乐,与孩子分担困难与痛苦。
以上几点,我想朋友之间也就不过如此吧。真做到了,家长与孩子一定是朋友了。那他们想不听你的话都难啦!
四、慈严相济
现在的教育,很多问题是出在走极端,重此端轻彼端,往往顾此失彼。有四种家长表现:溺爱型家长失之于爱;管制型家长失之于紧;放任型家长失之于散;粗暴型家长失之于暴,都有失偏颇。古时凡事都讲中庸。何为中庸,可不是折中骑墙,而是恰当的意思。《中庸》开宗明义就讲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后又进一步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而谓之和”。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家长,我们在教育孩子上要宽严相济,中庸而行。
所谓慈就是温良恭谦让,就是宽容、关心、体贴、仁爱。所谓严就是讲规矩,讲责任、讲担当,该处罚得处罚,该批评得批评,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慈以成之,严以节之。我们对孩子淘气、调皮要理解宽容,不能抓小辫子。批评教育要以理服人,不能轻出恶言伤人自尊。当然,对于屡教不改,甚至故意为之,则要重处不饶,所谓严是爱宽是害就是这个道理。有一句教导孩子孝顺的名言:“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⑦,这也就是慈严相济的道理。
就慈而言,孩子喜欢吃什么,我们思考过吗?生病了我们关心过吗?晚上起来给孩子盖过铺盖吗?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去了解过吗?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知道吗?这些我觉得家长大多还是做得很好,问题是出在“度”和“时机”的把握上。比如,溺爱型家长就容易犯“有求必应”的错误,这个可不好。孩子表现好,提出要求,有时候可以答应,有时候不答应,这个主动权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为什么呢?作为一个孩子,他听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遵守记录等表现本是个人的本分,如果提要求、讲条件就成为一种交换了。这种思想一旦形成,那可是个无底洞,到时候孩子做什么事都提条件怎么得了。但是,家长对孩子积极的表现要及时回应,否则再而衰三而竭。古语说“民所不欲而得谓之和”。“夫民力尽而爵随之,功立而赏随之,人君能使其民信于此如明日月,则兵无敌矣。”⑧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爱孩子,奖励孩子,要适度、恰当,掌握方法与时机。该孩子做的,一定不要心痛,孩子不能干的事一定不能强求,这就为慈。宽容不纵容,仁爱不代替,关心不唠叨,体贴不越界。
所谓严就是以矩取方正,以尺度长短,以规正方圆,让孩子树立规矩意识,责任意识。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为何有的孩子需要家长老打招呼,就是没有规矩意识。如何立规矩?“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诃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⑨——颜之推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中国1700多年,我觉得现在也很有现实意义。
五、因材施教
第一,因性别而教。有句俗话说:“穷养儿子,富养女”。对此,人们有各种理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儿女的教育是不同的。男孩和女孩无论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都不一样。比如说玩玩具,这个不需要教,自然就显出分别来。我们的教育就要起到把孩子们的性别优势尽量发挥到极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⑩。
现在夸奖孩子的一些语言我想提醒大家要注意。比如,家长可以多夸奖孩子勤奋、努力、刻苦、勇敢、善良、诚实、孝心之类,少说什么帅哥、美女。对于他们穿着打扮,家长要多夸为会收拾,有眼光,有品位之类,少夸为什么名牌、高档之类。过去谁说你是小白脸,帅哥之类,其实是笑你,因为人是有信仰有品格的,凭本事吃饭,而不是靠原始资本吃饭。真那样,就是“脚猪”了。各位情何以堪?虽然孩子的收拾打扮很重要,但家长决不能以此为夸奖内容。
第二,因个性特点而教。孔子认为,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因此教学的方法应有所不同,教学的内容应各有侧重,不能千篇一律。如前文所引《论语·先进》篇,由于子路“好勇过我”,遇事鲁莽,故孔子就给他泼点冷水,告诫他凡事要谨慎考虑,多听他人的意见再行动;由于冉有胆小怕事,遇事退缩无主见,故孔子就给他加油打气,鼓励他更加果敢大胆地行动。孩子各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⑪。孔子的弟子中,颜回好仁,子路好勇,子贡好商,冉求好政。孔子根据其不同的兴趣爱好分别设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使其特长都得到充分发挥。正如朱熹所言:“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如果你的孩子内向胆怯,就要多鼓励,夸奖;如果你孩子鲁莽粗野,就要多敲打,多磨磨他的性子;如果你的孩子自以为是,就要多批评,甚至是打击;柔弱懦弱的孩子,就要鼓励他多参加体育活动等等。
第三,因兴趣爱好而教。孩子们有的喜欢舞枪弄棒,有的喜欢诗词歌赋,有的喜欢棋琴书画,有的喜欢独来独往,有的喜欢郊游热闹,有的喜欢思考,有的喜欢表达等等。如果家长不根据兴趣爱好教育,孩子就会怨恨父母,感觉家长的要求太高,甚至是刁难,转过身就把你说的忘到九霄云外了。有句话叫“教之不刑”就是这个原因。明熹宗朱由校就是不爱江山爱技术。据《先拨志始》载:“斧斤之属,皆躬自操之。虽巧匠,不能过焉。”⑫明熹宗的技术不可谓不高,但用错了地方,结果当皇帝把明朝搞得很槽糕,让魏忠贤祸害百姓多年。
第四,因成长规律而教。“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⑬讲的就是教育学习要有章法、程序,不可拔苗助长。古时就提出: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九年知类通达。
要把握教育的时机,我们就要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在不同年龄段施以相应的措施。人有三个方面需要戒备:年少的时候,血气还没有稳定,要戒备因为美貌而产生的感情和欲望;等到壮年的时候,精力正是旺盛的时候,要戒备争斗;等到年老的时候,精力已经衰弱,要戒备贪得无厌。这个时机要做到:禁于未发,正当其时,学不躐等。比如,周文王之母的胎教之法;颜之推提出小儿能看懂脸色是就要立规矩,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禁于未发,就是说如果我们不适时干预,防范与未发的时候,孩子的习惯一旦形成,就如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如果是坏习惯,这个时候孩子真会出现颜之推所说的“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的局面。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个时候如果孩子形成了好习惯,可就如天性一般,不用家长费心了。因此,家长们看到有的孩子做事有条理,说话有礼貌,学习很自觉等,似乎天成,其实不是,许多就是孩子很小甚至是在娘胎里受到熏陶的结果。故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之说。
总之,孩子发展怎么样,好与不好,原因很多,但都与家长息息相关。许多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造成的,因此我们真要有“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以子为友、慈严相济、因材施教,相信能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
注释:
① 《论语·子夏》
② 《论语·公冶长》
③ 《颜氏家训·教子》
④ 《礼记·婚义》
⑤ 《礼记·学记》
⑥ 《礼记·学记》
⑦ 《颜氏家训·教子》
⑧ 《商君书·错法》
⑨ 《颜氏家训》
⑩ 《礼记·学记》
⑪ 《论语·雍也》
⑫ 《先拨志始》
⑬ 《礼记·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