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二级排课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以武昌工学院为例
2020-01-07梅莉娟
梅莉娟
(武昌工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5)
1 高校排课管理模式的现状
1.1 建立院校二级排课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1)实行院校二级排课管理模式是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体现。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也应进行改革,其中排课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这既是高等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学校和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因此,改革排课管理模式,建立与教学管理相适应的排课管理模式有着重要意义。
(2)实行院校二级排课管理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排课管理存在的问题。传统的排课管理模式,课表由教务处教务管理人员集中统一编排,在排课过程中,统一调用全校的教学资源。此模式因教务处管理深度有限,导致课表编排完成后因师资、教学资源的调整等原因办理大量调课手续,极大影响了工作效率。
1.2 实行院校二级排课管理模式的主要优势
(1)校院排课分工明确。学校教务处作为校级层面,起到宏观管理、全局控制、兼顾特殊的作用。主要负责组织全校排课工作,发布课表编排原则及具体要求,分配教学资源,编排公共课表,复核各开课部门排课信息,处理排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等。各教学单位作为院级层面,根据排课原则与要求,利用已分配的教学资源有针对性的编排专业课表。
(2)信息传达高效便捷。院校二级排课管理模式中,学校教务处制定排课总体原则和具体要求,并传达给各教学单位。对于排课工作中出现的特殊问题,各教学单位可以通过信息化的通讯工具及时向教务处反馈,确保排课信息快速准确的传达。教务处授权各教学单位在特定时间段同时编排专业类课表,有效保证了全校排课工作的及时和高效。
2 高校课表编排的基本原则
(1)遵循教学计划。教务管理人员应熟悉掌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内容及各种相关特性,掌握各专业教学进程安排表等。课表中各课程的学时与环节的分配,必须与教学计划表相符,不得随意调整,这是课程表编排的重要前提。
(2)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高校的教学资源往往比较紧张,排课人员需了解全校的各类教室及分配情况,掌握教师或特殊课程对各类教学场地的特殊使用要求。排课时要根据课程的性质及教学要求进行统筹安排,避免教学活动中不同类型的教学任务以及任课教师、教学场地间的冲突,最大化利用教学资源。
(3)以教师和学生为本。除了教学任务,教师一般都要或多或少地进行一些科研活动,另外还要参加进修,因此,排课人员需要详细掌握每位老师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课程,尽量避免出现授课活动与科研、进修的冲突。从学生的层面考虑,要考虑课程间隔、课程均衡、场地分配等这些因素,尽量做到合理妥当。
3 高校二级排课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
3.1 校级排课管理
(1)确定学期安排。确定校历是课程表编排的第一步。校历是制定教学计划、教学日历及安排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包括学年、学期、教学周次顺序等内容。校历一般由教务处负责编制,经校党政联席会审议通过后,方可发布。排课前确定下学期校历,排课人员才能依据教学日历安排课程教学时间。
(2)下达教学任务。教务处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审核各专业教学计划,按照相关规则进行合班,形成教学任务落实表下发到各开课单位。教务处按照课程分类制定合班规则,通常的做法是同一课程(课程代码相同的课程)按照层次(本科、专科、专升本)、专业、班级顺序依次合班。
(3)设置排课条件。提前做好排课数据条件设置,如排课结构表设置、排课教室分配、排课优先级设置、排课时间设置、课表发布时间设置等。课表的编排次序一般按照先通识教育课、再学科基础课、最后专业课的顺序,以保证编排结果的合理和最优。要优先安排涉及专业班级多、教师数量多、使用教室多的大班课程。教学资源相对短缺或有特殊要求的课程也要考虑优先编排。比如某些计算机课程需要在机房授课,有些还要求有外网的链接,对这些课程就要进行优先考虑。
(4)安排通识课及公共选修课。通识教育课和公共选修课一般是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集体在面积较大的多媒体教室进行,一般由教务处排课人员统一编排。通识教育课和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班规模大,涉及的范围较广,如果先排专业课程,将很难协调学生们的上课时间,所以这两类课程的排课次序要在专业课排课之前。
(5)核对院级课表。课表的核对工作职责归属教务处。各教学单位课表编排完成后,针对院(系)部门上报的课表初稿进行检测。教师的日教学任务、周学时、课程周期是否合理,上课地点及上课时间是否冲突等,都是检测的范围。如有问题都应及时进行处理和调整。
3.2 院(系)级排课管理
(1)制定教学计划。在进行课表编排时,学院应确定当学期执行性教学计划,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教学及资源信息录入教学系统。当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时,要遵循一定的流程规范。教学单位的主管领导需要先审核系(室)主任递交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书面申请,审核通过后上交主管教学校长审批,审批通过后由教务处备案。按流程规范审批备案后的培养方案方可执行。
(2)执行教学任务。学院教学主管审定由专业系(室)主任拟定的教学任务书,教学秘书根据院(系)审核确认通过的教学任务书,生成排课系统中的学期教学任务落实表,并依此完成排课任务。教学任务落实表也应按要求报教务处备案备查。学院的副教授、教授一般承担着更多的科研任务,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也要让副教授、教授承担一定的专业课程,要让他们走到教学的第一线。
(3)安排专业课。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专业课的编排要在通识课和公选课编排完成后进行。专业课的编排有其复杂性,对准确性和合理性的要求也很严格,具体可由专门的排课系统软件进行。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课程表编排原则如下:
①根据时间段因时制宜各类课程。一天中各时间段教学及学习效率都会因身心状态等主观情况有所不同。上午人们的精力相对来说比较充沛,头脑比较灵活、注意力也比较集中,这个时间段可以安排一些需要大量运用思维能力或者难度较大的重要的课程,比如英语、高等数学等;下午和晚上人们的身体容易疲劳倦怠、注意力不够集中、反应较慢,这个时间段应该安排一些容易理解的公选课、体育课、实验或实践课等。
②根据特点属性合理搭配各类课程。各门课程都有其独特的属性,或层次或专业性或类型。将非相关科目交叉排课,合理搭配各类课程可避免相近课程内容对学生记忆的混淆与干扰,也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效率。比如理论课与实验课、公选课和专业课、文经管类课程与理工科类课程,将它们搭配交叉排课,将更有效率。
③根据量化合理分布教学任务。无论是教师教学工作量还是学生学习任务,都应合理均衡分布,松弛有度才能更好促进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在编排课表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教学进度也要考虑学习时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达到教学进度与学习质量的有效统一。课程的均衡性就是要尽量做到一周内的课程或同一门课程在一周内均衡排布,避免出现某一天课程扎堆,某一天课程稀少的情况。
(4)学院微调课表。课程表编排的最后保障措施是初排后的系统的、全面的检查调整,以便检验课表编排工作的合理性。根据教学任务落实表核对初排后的课程表是否合理地落实了教学任务,如有问题及时处理确保课程表安排的合理科学。
(5)校级部门审批确定。课程表经过学院微调后要及时发布到网上,由教学秘书通知师生上网查询,如有问题可提出合理建议,由院(系)教学管理部门讨论决定是否需要修改。修改后的课程表即为定稿,由校级部门审批确定。
(6)排课实施后的调课工作。原则上在课表最终形成后不允许再进行调整,如果少部分课程根据课表运行实际需要必须调整,院(系)可申请对课表进行微调。调课应在新学期开学后的第一周内进行,且应履行严格审批手续,经校级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通识教育类课程的课表一经排定不予调整。临时调课应由教务处或教学质量监督部门监控,院(系)管理部门负责执行。
二级排课管理模式是高校改革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深化二级教学管理体制的重要方面,高校应该充分调动教学单位主动管理的积极性,探索并不断完善二级排课管理模式,保证课表编排的合理性,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使教学工作在平稳有序中提升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