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现代化维度下对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审视
2020-01-07耿国宾
□周 峰 耿国宾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党保持生机活力与旺盛生命力的动力源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就是在新时期坚持和贯彻这一传统的重要体现。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的深刻认识和主动回应,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能否做到自我革命至关重要。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核心力量的作用,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维度对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进行审视意义非凡,这既是对时代命题的主动回应,也是对推进国家实现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性反思,更将引领国家治理在现代化实践中不断开辟新境界。
一、自我革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1]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治理逐步实现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鲜明品格就是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领导核心,这也决定了自我革命不仅是党的自身建设的要求,还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因此,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也有赖于通过自我革命得以进一步巩固,国家治理现代化也必将因为党的自我革命而书写新的篇章。
(一)党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领导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所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党的这种领导核心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和各种政治力量都曾尝试救亡图存,但终以失败而退出历史舞台,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曾指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3]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4]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优势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十三个方面优势第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因此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至关重要。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再到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最终带领人民走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所以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所赋予的。治国必先治党,强国必先强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因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仅决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成效,而且反映了国家治理能力的强弱高低。同样,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强起来”的关键,因此就需要发挥党在国家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国家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定盘星”,也是国家实现治理现代化的“稳压器”,更是国家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压舱石”。
(二)党的核心地位有赖于自我革命
党的核心地位有赖于通过自我革命得以进一步巩固,党的成长史就是一部通过自我革命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从古田会议提出“思想建党”,到全面抗战提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再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都是党自我革命的具体体现。正是因为党具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所以虽然走过一些歧途,但终能重新回到坦途上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通过自我革命,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前,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敢于自我革命,并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动国家治理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前进,确保了党的核心地位。因此,党的核心地位是在自我革命中锻造出来的,也是在不断进行自我革命中淬炼出来的。
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核心力量,其核心地位有赖于自我革命得以进一步巩固。随着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可以说中国的政治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此时党在过去革命事业中积累起来的优势并非都能适应环境的变化,甚至还会成为前进道路的阻碍,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唯一能选择的就是不断进行自我革命,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适应能力。换言之,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特质成为决定党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道路上能否走得更远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维护党的核心地位,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道路上必须要勇于自我革命。
(三)自我革命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相得益彰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党的自我革命不仅仅是纯粹的自我否定,更是实现自我超越的一种积极方式,国家治理现代化与自我革命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国家实现治理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辩证否定过程,是一种革命性的自我扬弃。从唯物辩证法维度去审视国家治理现代化与自我革命的关系,可以发现,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事物内部新与旧的矛盾斗争的过程,而通过自我革命实现除旧布新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规律。因此,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可以通过自我革命,使得新事物得以发展壮大。就本质而言,国家治理现代化已经蕴含了自我革命的过程,换言之,这个过程就是事物通过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既是对旧事物合理因素的继承,也是对旧事物不合理因素的抛弃,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而这个过程就是自我革命,就是扬弃。
因此,处理好自我革命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两者的关系至关重要。一方面,要通过“自我革命”扫除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上的障碍,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开辟新的道路,从而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使得符合事物发展方向的新事物更加壮大,阻碍发展的旧事物被新事物所消解。另一方面,要通过国家治理现代化进一步推动党的自我革命,使得党形成自我革命的自觉。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所遇到的阻碍有赖于通过自我革命得以消解。因此,正是通过国家治理的发展与进步,才能不断把自我革命推向一个崭新高度,从而形成自我革命的自觉。当然,更要坚持自我革命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两者的有机统一。自我革命是对现有存在方式和客观现实的超越,是在现实基础上的不断创造过程,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批判过程,所以正是在协同推进自我革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在自我革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互动中,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开辟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局面,带领人民不断创造中国之治的历史伟业。
二、自我革命是解决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的必然选择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是一个从现存社会状态到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状态的一个革命性变革的历史过程,是解决有限的事实和无限的价值之间矛盾的历史实践,所以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遇到矛盾性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矛盾性冲突的消解有赖于发挥自我革命的精神,所以党的自我革命是解决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的必然选择。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暴露的短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这样的转变并非偶然性,而是对国家治理模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回应,是全面深入转型的必然性结果。毫无疑问,中国国家治理问题的提出是基于中国的党情、国情、社情,有着经济、政治、社会、历史等方面的深刻背景,反映的是国家治理模式不适应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在经济上呈现放任式发展。经济放任式发展是国家治理缺位或者错位的外化形式,表现为政治上的贪污腐化和官僚主义,经济上贫富差距进一步加深,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规范受到冲击,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等等。放任式的发展将经济增长视为最高和唯一的价值追求,忽略了对其他领域的规范和治理,一切都为经济发展让位。在以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模式下,没有对权力的有效制约,必然会出现贪污腐化和贫富差距加大的现象,进而加剧对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规范的冲击,而放任经济低质量发展必然会造成自然环境污染的问题。当然,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治理并非丝毫没有建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治理措施,但是在将经济增长视为最高和唯一价值追求的背景下,所有妨碍到经济增长的措施都必然会选择让步。这既存在着人们对什么是国家治理模式认识上的误区,也有着对什么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错误看法。
其次,中国的改革开放并没可以参考借鉴的先例,是摸着石头过河。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并不能因此而无视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的短板。当然,我国政府也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过一些改革,但触及深层次的体制层面的“硬骨头”仍然存在,这就使目前的改革陷入了新旧夹杂、进退维谷的窘境。同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结构都已经发生了转变,旧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所赖以生存的合理性已经被解构,因此迫切需要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模式进行不断改革和完善。
最后,党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认识发生了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应该随着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没有做出合理的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可能束缚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发展处于次要的位置,这就造成了在经济建设上呈现出脱离生产力发展的情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扭转了这一局面,发展经济被置于中心的位置,生产力得以解放,物质生活得以富足,但过于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了政治改革。因此,上层建筑的变革在某种程度上落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变化,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制度错位。进入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并作出决定,这反映出党从全局出发,准确把握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和规律,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这既是补足短板的体现,也反映出国家治理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更是自我革命的要求。
(二)国家治理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与西方发达国家自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同的是,中国作为后起国家,为了实现中国之治的跨越式发展,必须集全国之力发展经济。因此,在急需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系统构建国家治理体系被暂时搁置。所以,中国国家治理问题与其他国家相比既有共性,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这也加剧了国家治理的复杂性。与西方发达国家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基本定型相比,中国的国家治理处于改革和转型之中。毫无疑问,制度基本定型的国家治理与处于转型社会中的国家治理所面临的问题具有差异性。因此,这也加剧了中国国家治理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新旧体制转换之间进行的,因此必然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具体来说,在社会转型中国家治理需要处理好三个难题。首先是顶层设计和社会变化间的矛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然要做好顶层设计,因为顶层设计会对整个政府运转产生极大影响,但社会发展并非孤立静止的,而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所以顶层设计需要对变化的要素有足够的把握,如果没能把握好,必然会陷入两者间的矛盾性冲突之中。其次是改革和秩序失范间的矛盾。改革必然会触及多方利益,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秩序的失范,从而加剧社会的不稳定性,尤其像中国这样超大型国家,既需要推进改革,又需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处理不好两者的关系,会影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最后是价值信仰的解构和维系之间的矛盾。社会的改革必然会解构原有的价值信仰,而价值信仰对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不能处理好价值信仰的解构和维系之间的矛盾,那么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很可能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造成人民精神价值的崩塌。当然,这三个问题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复杂的整体,这其实也反映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所暴露的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自我革命刻不容缓。
(三)自我革命是化解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利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也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最鲜明的区别。中国共产党作为唯一且连续执政七十余年的执政党,如果不进行自我革命,必然会受到“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威胁。毫无疑问,中国政党制度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优势所在,正是在不断的自我革命中,党加深了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了解,而通过自我革命推进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显著成绩更加证实中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就国家治理现代化而言,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党与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关系。换言之,也就是如何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发挥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因此,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国家实现治理现代化也离不开党。那么对党而言,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就需要党通过自我革命化解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一系列的问题,为实现治理现代化扫清障碍。
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革命进行好,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因此,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然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化解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而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涉及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因此,要打破错综复杂利益固化的藩篱,啃下这块“硬骨头”,党必须有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啃下这块“硬骨头”。而党正是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向党内顽瘴痼疾开刀,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动国家治理实现现代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输送发展的新动能与新活力,所以党的自我革命是化解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问题的利器。
三、党通过“自我革命”引领中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性考量
兴党强党的关键在于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锤炼自己,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开展自我革命的关键是要做到“革故鼎新、守正出新”。首先要做到“守正”,也就是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其次要做到“革故”,也就是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要破除阻碍发展的藩篱,进一步解放思想。最后要做到“鼎新”,也就是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要与时俱进、善于出新。当然,“守正”、“革故”和“鼎新”三者不是孤立的存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所以只有做到三者的有机统一,方能谱写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篇章。
(一)党在引领中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做到“守正”
自我革命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障,党引领人民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首先要做到“守正”,也就是要不忘初心。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既是为了不忘初心,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又是不忘初心实践性活动的体现。这既需要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又需要敢于不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保驾护航。党自我革命的目的是清除党的执政隐患,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实现现代化,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必须坚守党密切联系群众这个最大优势。毛泽东说:“要坚决走群众路线,一切问题都要和群众商量,然后共同决定,作为政策贯彻执行。”[3]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必须通过自我革命,守得住初心,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既需要尊重民意,听取老百姓的心声,遇到问题又能够集思广益、汇集民智,更需要凝聚民心,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防范脱离群众的危险。
另外,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还要做到不忘初心,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进行反思。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一剂良药,更是党通过自身否定之否定而提高战斗力的法宝。毛泽东说:“我们的武器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干部间,官兵间,军民间,将问题摆出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就可以把错误的东西清除掉,就能真正地团结了。”[5]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程中,首先要拥有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勇气。面对出现的弊病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引火烧身,不为情所困、不为利所惑。其次要掌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这就需要站在推进党的发展、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高度上,坚持唯物辩证的立场和方法,坚持解放思想,将忧患意识与批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最后要形成良好的风气。闻过则喜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尽责作为的必然结果,对于正确的批评意见,要勇于承担责任,不断地进行自我省察,形成良好的风气,对于不正之风要坚决予以制止,以正视听。正是通过不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才能够将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暴露出来,才能够避免出现脱离群众的危险,才能够真正做到守得住初心。
(二)党在引领中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要实现“革故”
党引领中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否定、自我发展的过程,所以要在“守正”的基础上敢于“革故”。“革故”是在审视自身问题基础上,向自己开刀,正是这种自我净化的特质,才使得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永葆青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6]要做到“革故”,既需要直面问题,又需要避免思想僵化,更要向顽瘴痼疾开刀。
首先,要直面问题。党之所以能饱含生命力和活力,关键在于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的精神,敢于直面问题。因为认识世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是一个从不熟悉到逐渐熟悉的探索过程,所以出现偏差失误也就不可避免。同时,错误既是经验教训,也是宝贵财富,甚至是正确路线形成的必要条件。所以应当把出现的错误看做是一种客观存在,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应对问题,变错误为武器,化错误为智慧。
其次,要解放思想,避免思想僵化。直面问题仅仅是“革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要打破思想的藩篱。因此,就本质而言,“革故”就是一个思想摆脱束缚的过程。事实上,党在历史上的任何跨越式进步都是从解放思想开始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整风运动,使得全党树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终带领全国人民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不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思想观念束缚”,[7]国家开始迈入治理现代化的新时期。
最后,要敢于刮骨疗毒。直面问题、解放思想对于实现“革故”而言意义非凡,但最终是要回归到实践层面,也就是要实现刮骨疗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敢于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使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8]侵蚀党肌体健康最典型的代表是贪污腐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铁拳出击,高压反腐,取得了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实现了自我革命。对于贪污腐化,必须拿出自我革命的勇气,刮骨疗毒,清除病根,为国家实现治理现代化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因此,要实现“革故”,必须要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敢于直面问题,敢于打破思想的藩篱,敢于刮骨疗毒。
(三)党在引领中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要做到“鼎新”
无论是“守正”还是“革故”,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够做到“鼎新”,这就需要党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做到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够将“守正”、“革故”与“鼎新”三者有机统一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之中。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必须要与时代条件紧密联系,反对用僵化的教条主义指导国家治理。中国之治没有止境,自我革命和鼎新也没有止境。因此,一定要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的发展,做到与时俱进。国家治理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过程,鼎新是对现有存在方式和客观现实的超越,但这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在现实基础上的不断创造过程,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批判过程,是在守住初心基础上扬弃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十九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增加的“长期”二字突出体现党能够做到与时俱进,能够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不断自我革新,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本领,时刻保持正视并检视自身问题的自觉,及时清除病毒,筑牢党的执政根基。除了党对自我要求的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发展还体现在从严治党上面。从严治党历来是党的优良传统,但全面从严治党却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这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变化,更是认识得以进一步深化,实践得以进一步发展的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提出“打铁必须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加强,党的一系列变化体现的是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及时清除病毒,筑牢党的执政根基创新的体现。实践证明,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作风建设旧貌换新颜,清除了党内的蛀虫,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强基固本。所以,要做到“鼎新”,必须要坚守初心,敢于直面问题,不断解放思想,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正确审视自身问题,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同频共振,做到与时俱进,革故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