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神思》篇“研阅以穷照”析疑
2020-01-07李文雅
李文雅
(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 200444)
“研阅以穷照”出自神思篇,《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首篇。历来关于“研阅”的解释有多种,各种解释归纳起来大体两种倾向:一种是将“阅”解释为阅历、经历,研阅即研究生活阅历;一种将“阅”解释为阅览、阅读,研阅即研究阅览前人和他人文章。在刘勰所处时代,把“阅”字释为阅历或生活经历,这在词语运用习惯上是罕见的;研阅应解释为研究阅览。本文立足于文本,从关键字词的语义演变、句间关系、上下文内在逻辑关系以及《文心雕龙》其他篇章的相互印证等角度出发,对“研阅以穷照”的内涵做进一步探析。
一、各家关于“研阅”的注解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1]493。”《神思》篇开篇明义,指出“神思”的特点:想象活动跨越时空的性质,即“心”不为“形”所束缚,也不受时间和空间束缚。詹锳《文心雕龙义证》“‘神思’一方面是指创作过程中聚精会神的构思,这个‘神’是‘兴到神来’的神,那就是感兴,类似于现在所说的灵感;另一方面也指‘天马行空’似的运思,那就是想象,类似现代所说的形象思维[2]975。”要想达到“神思”状态,首先要具备一定创作素养及能力,因而刘勰提出“是以陶钧运思,贵在虚静,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1]493。”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此四语极有伦序。虚静之至,心乃空明。于是禀经酌纬,追骚稽史,贯穿百氏,泛滥众体,巨鼎细珠,莫非珍宝,然圣经之外,后世撰述,每杂邪曲,宜斟酌于周、孔之理,辨析于毫厘之间,才富而正始称妙才。才既富矣,理既明矣,而理之蓄蕴,穷深极高,非浅测所得书,故精研积阅(阅有积历之意。研磨也,审也,有精思渐得之意。)以穷其幽微......”[1]498范文澜认为“阅”有积历之意。很多现代学者将“研阅”解释为研究阅历,如周振甫解释为研究他人的阅历,李建中解释为研究自己的阅读和阅历。汉学家宇文所安对于“研阅”的解释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国内注本的影响,趋向于“经验之谈”,他将“研阅”翻译为“investigate and experience to know ”。“investigate”是调查研究的意思,“experience to do”表示亲生经历做某事,在这里,宇文所安是将“研”和“阅”作为并列的动词,同时在解读中提到:“先有内心的虚静,切断外界的限定和牵挂,然后再列举出必须具备的能力:学识、酌理、经验[3]209。”以上各家将“研阅”注解为“研究阅历”,这是不恰当的,值得深入商榷。
而王运熙、杨明等学者,则对“研阅”提出了另外的注解。王运熙《文心雕龙探索》“实际上,‘积学’以下三句说的都是阅读他人的著作文章,吸取其中的养料,不过角度和侧重点不同。‘积学’句是吸取题材、词语、典故等材料,‘酌理’句是吸取思想和观点,“研阅”句是吸取写作艺术。下面,‘驯致’句是说顺利地抽绎组织文辞,接近于表达阶段,这正是上面积学、酌理、研阅等几种准备工作做得良好的条件下获得的效果[4]78。”王运熙认为,“阅”即阅读,“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都指的是阅读他人的著作文章,只不过其侧重点不同。杨明先生在《文心雕龙精读》将“研阅”解释为:阅览观摩古今文章著述,认为“研阅”、“驯致”两句都是指观览他人作品以掌握写法规则。同时他还提出“研究古代文献,首先要正确理解原文并尊重古人的原意,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一项基本的,先决的条件。理解为阅历、生活经验,那是不符合古代汉语运用习惯的[5]101。”
综上所述,在注解“研阅以穷照”时,我们切不可断章取义和忽略语言习惯的使用,要尊重作者当时创作的特定情境及状态,不能以我们现在的知识水平直接翻译古人的作品,还应注意字词的多重语义、句子的规范解读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等因素。我们需立足于文本,注意关键字词的语义演变、句意和句意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及《文心雕龙》其他篇章的相互佐证,从而对“研阅以穷照”的内涵做进一步探析。
二、关键字“研”和“阅”语义分析
随着汉字语言的发展,一个字或词往往是多义的,“研”和“阅”也不例外。 “研阅”究竟为何意,需要从词义演变来探析。“研”字有多种含义,在“研阅以穷照”中,“研”为动词,有研究、精研的意思。对此,历代学者没有争议。按照《汉语大辞典》的释义,文章的“研”应为“穷究,精研”之意。《易·系辞下》:“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孔颖达疏:“研,精也[6]178。”陆机《文赋》:“或览之而必察,必研之而后精。”《文心雕龙·诸子》:“研夫孟荀所述,理懿而辞雅;管晏属篇,事覈而言练[1]309。由此看来,“研阅”中的“研”与汉语大词典中的释义一致,“研”为动词,有研究、精研的意思。
“阅”字也有多种含义,在理解“研阅”的语义时,学者对于“阅”的解释有争议。争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阅”释为阅览、阅读;另一种则把“阅”字释为阅历或生活经历。“阅”字有经历、阅历的意思。《史记·孝文本纪》记载:“楚王,季父也,春秋高,阅天下之义理多矣,明于国家之大体。”裴骃集解引如淳曰:“阅,犹言多所更历也[7]419。”宋叶适《寄王正言书》言“脱身亳宋,中间阅草棘,来见天子,为谏官。”诗中的“阅”即经历、经过的意思。虽然“阅”本有“经历、经过”的意思,但此时的“阅”更多是作为动词来使用,且“阅”多单独使用。据记载,“阅历”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诗文中,如《旧唐书·吐蕃传下》:“﹝吐蕃军﹞十五万众,围我盐州数重……阅历三旬,赋以飞梯、鹅车、木驴等四面齐攻,城欲陷者数四[8]116。”此时的“阅历”指的就是经历。直到宋代,“阅历”一词才经常作为名词被使用并记载在诗文中,表示诗人文人一生的经历和履历。
“研阅”一词在词典上没有语义项,在刘勰及其以前的时代都很少被使用。魏晋南北朝时,文人讲究更多的是向古人学习,强调多读书、多钻研,并没有重视或强调生活积累。研究生活阅历在当时很少被提及,因此我们要尊重当时词语运用的习惯和状态,不能以现在的知识水平直接翻译古人的作品,还应注意文本词句的解读是否正确以及是否合乎历史发展规律。孔子《论语·第七章·述而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强调自己只是将古人的智慧心得加以陈述而并非加入自己的思想,且相信和爱好古时候的东西。孔子这种做法不仅是对自己谦虚态度的定位,也着重反映出学习经典作品的重要性,这也是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篇中有所体现的主旨和思想。
三、“研阅以穷照”内涵阐释
(一)“阅”不应解为阅历
要想进一步探究“研阅以穷照”内涵,我们还应具体看看“研阅以穷照”的句间关系以及与上下文关系。立足文本,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提出虚静状态的基础之上还强调“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的创作准备。一方面,从作者提出的这4项准备,我们可以看出积学对应储宝,酌理对应富才,研阅对应穷照,驯致对应怿辞。并且,每组词中间都用“以”达到顺承关系,即积累学识是为了更好地储存知识、养料;斟酌义理是为了让自己的才能更加充足丰富,达到更为饱和的学习状态。“学”对“宝”,“理”对“才”,那么“阅”就应该与“照”的语义相同,“研阅”是作者所建议的方法、途径,“穷照”才是作者强调的目的和终点。另一方面,很多学者认为积学是积累学问,酌理是斟酌事理。依一般情形看,积学、酌理都是动宾词组,那么“研阅”的“阅”亦当如现代很多研究者解为“阅历”。若这前三句皆为动词词组,那么“驯致”也应为动宾词组,“驯”应为动词,而“致”应为名词作宾语。然而“驯致”一词,最早出现于《易·坤》:“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驯致’亦作‘驯至’。 逐渐达到;逐渐招致[6]22。”对于“驯”,《详注精译》注曰: “驯: 逐渐,有从容之意[9]。”
由此看来,“驯致”并非一个动宾词组,我们不能因为“积学”“酌理”是动宾词组,就把“驯致”的解释分开,将“致”视为名词,解释为情致、思致等。同时,“阅”也不应该解为阅历、经历。对于词语的解释,我们还是需要尊重当时的汉字语言状态,不能过分地“以意逆志”,以我们现在的知识水平直接翻译古人作品。只因动宾结构,将“研阅”翻译为“研究阅历”的做法也是不正确的。且在刘勰之前,杨雄曾言“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后陆机也表达了自己学习阅读写作等经验和体会“余每观才士之所做,窃有以得其用心。”他们都强调学习写作,需向前人学习,多读书,多揣摩,这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是不可忽略的地方。王运熙《文心雕龙探索》云: “研阅的阅,现代研究者多数认为指阅历,则研阅是指研究生活经历。这种解释须要商榷。作者的生活经历对创造的确发生巨大作用,刘勰对此也是重视的。……可是把阅字释为阅历或生活经历,在词语运用习惯上是罕见的,在 《文心雕龙》全书其他篇章和魏晋南北朝其他文论中似乎都找不到这种例子[4]77。”
(二)“研阅”应解为研究、阅览
作者在《文心雕龙》第27篇《体性》篇提到才、气、学、习,这些都是名词,代表着才能、气质、学识、习染等各个方面。然而从《文心雕龙》整体文本来看,作者刘勰并没有将“阅”字作为自己想要强调的“阅历”及其别的用法。反而如果我们将“研阅”、“穷照”解释为阅览、钻研前人或他人文章,就能够和 《文心雕龙》的其他篇章配合起来。如《文心雕龙·知音》:“鉴照洞明”“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再如《文心雕龙·史传》篇中的“阅石室,启金匮。”詹锳《文心雕龙义证》:“《墨子·天志中》篇云:‘书于竹帛,镂之金石。’《说文叙》云:著于竹帛谓之书。’......古籍秘藏于石室金匮,须启辟而后能阅览。故曰‘阅石室,启金匮[2]604。’”又如《文心雕龙·通变》:“先博览以精阅,纲纪而摄契。”詹锳《文心雕龙义证》:“《神思》篇:‘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沧浪诗话》:‘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亟其致。’《文心雕龙讲疏》:“‘览毕博,阅必精,然后能识取舍之意,应随时之变。若不博不精而好变古,必有陷泞之忧矣[2]1103。’”
这两篇中的“阅”均指的是:阅览钻研他人作品。且詹锳在解释“先博览而精阅”时与《神思》篇做了一个呼应。“精阅”与“研阅”意思相近,研即穷究、精研之意。作者想要强调的是多读书,阅读要做到“博览群书”,阅读要做到“穷究、精研”。由此来看,“研阅”应解为研究、阅览,它与“穷照”都强调阅览、钻研前人或他人文章。前者为途径,后者为目的,更为难得。积学、酌理、研阅都是强调多读书,多读经典。所以,文人在酝酿文思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内心处于虚空和静默状态,消除心里的杂念,洗涤思想的污垢。览毕博,阅必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读书中吸收和学习到前人优秀的写作文思、写作技巧等。
总结全文,将“研阅”解释为研究阅历是不正确的,应该解释为研究阅览、研究阅读。而“研阅以穷照”应该解释为研究、阅览前人和他人的文章,多阅读经典,深入探究,从而能够更彻底地观察和思考,在“积学”“酌理”基础上吸取前人好的写作艺术。只有这样,创作主体才能更好地达到“驯致以怿辞”状态,将思想与写作素材很好地集中起来,对写作素材进行更好地组织、剪裁、提炼,博见而贯一,最大化地把“神思”运用到创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