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造实践的建筑设计课程探索
2020-01-07巩新枝
刘 娜 巩新枝 姚 斌
(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0 引言
实现“建造”是建筑设计的最终目标,重视技术性,将建造实践引入至建筑设计课程中已经是目前国内建筑教育界的共识。相对以“画”为主的传统设计教学,建造主题的设计课则完全体现出了“做”的特点,通过体验真实的建造,解决图纸上无法带来的材料等相关现实问题,让学生重新审视建筑设计的本质,初步理解建筑设计活动的全过程,是建造设计课与传统设计教学的最大区别。基于此,桂林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近年来也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办学情况的结合建造实践的设计课程。
1 当前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偏重建筑概念设计,技术教学与设计教学分离。在传统建筑设计教育的课程模式下,鼓励设计创新往往侧重在建筑功能、流线、空间组织和艺术造型的思考以及表达上,至于后期建筑如何能实现建成则缺少较为深入的思考。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设计教学与构造,材料,建筑物理等技术课程没有形成有效的衔接,而是各自独立的课程。设计课热衷于概念设计,技术课偏重于介绍理论性的知识,即使部分课程设计会将技术知识引入至设计环节中,大多数的情况也只是机械的套用现成的图集,缺乏有效思考。这种做法很容易导致学生轻视建筑技术的学习,对建筑是怎样修建起来的认识模糊不清,以致不能达到学有所用的教学目的。
(2)缺乏形成体系的建造实践设计课程,教学过于片面。出于对建造设计教学的探索,目前的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中也设有少量的建造实践设计教学环节,课题主要内容是跟空间形态训练相关,表达的方式也多以手工制作中小体量的模型为主,选用的模型材料也是易于加工的纸板等,建造的目的也主要是用于验证设计是否达到预期。然而,建造教学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除了一般性的空间建构探索,也可用于对材料物理性能的研究,对部件连接节点的研究,甚至是对建造施工方法的研究等等。随着我国建筑产业的升级,建筑知识体系的组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强调应用性和生产性是其中的一大特点,建造课因其实践性强的特点非常适合此类知识的学习,因此完善建造实践设计教学的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
(3)缺少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实践环节,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有利于调动学习探究的主动性,理解理论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设置有新意的实践教学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大多是作为设计或技术理论课的补充来设置,课题的学习方法和之前的教学环节非常类似,且课时较短,有些内容会浅尝辄止,这就造成了实践课反而难以给学生新的启发的困境,也会造成对实践课的不重视。这几年“建造节”成为建筑专业师生喜爱的一个实践活动,日益受到追捧,究其原因无非是题材新颖,参与性强,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通过建造实践增强建筑设计课的趣味性,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实现设计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2 基于建造实践的设计课程建设思路与做法
2.1 整体建设思路
课程建设的组织模式以实现“设计与建造的高度整合”为目标。在知识层面,建立空间、材料、建造、结构等全面的专业知识体系;在思维层面,培养学生手动制作与设计思考互动的思维方式;在专业技能方面,培养综合分析、深化设计,实践创新及团体协作等专业技能,从而建立创新型、应用型以及职业型的建筑学综合人才培养机制。[1]
探索理论、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并突出建造设计的主题,对原有建筑设计课程的内容进行拓展,完善教学环节,形成渐进式,关联型的建造设计课程群以及相关的设计训练课题。同时重视实验室建设,根据设计课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建造创新实训环节,依托各实验室完成相关教学内容,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真正互动。优化教学方法,倡导多元化的教学,由以单向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向互动的主动性研究教学模式。
2.2 课程体系构成
整个建造设计教学根据所使用建造手段的难易程度分为两个学习阶段,并包括前后衔接的四个训练周期,课题学习内容从简单逐步过渡到复杂,在不同的阶段探讨相应的问题,层进式的建构整个课程体系。
(1)低技建造学习阶段。该阶段的设计建造手法是利用简单的制作工具和易加工的材料(如PP塑料板、纸板、砖,木等),手工操作完成相关设计作品,教授的对象是建筑学专业低年级的学生。学生通过本阶段的学习初步建立建造设计的思维方式,理解设计与建造之间的关系。期间的两个训练周期分别为:一年级基础训练和二年级的专项训练。前者以空间建构为主题,利用制作小尺寸的空间模型学习建筑空间知识以及空间设计手法,并且初步建立对材料、建造、结构的感性认知;后者是以特定材料建造为主题,研究材料的性能,机理质感,构法对建筑空间创作的影响,并且通过制作大尺寸的模型,让学生体验真实尺度的空间,检验设计成果以及反思设计过程,以达到建造带动设计的目的。以上训练内容既可以独立成一个完整的设计课题,也可以作为一个训练环节融入到某设计课题当中去,同时也可利用建筑模型实验室进行相关的实训。
(2)高技术建造学习阶段。在此阶段的学习中,学生需要体验真实的建造,以及掌握面向建造的数字化技术的基础知识。同样按照不同的年级分为两个训练阶段。三年级的提升训练主要侧重于绿色建筑技术的学习,运用被动式建筑的常见建造手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建造是衡量设计的核心标准的问题,设计成果须包括建筑节点或墙身部位等实物,或微小型的建筑实体,初步体验真实的建造技术。这部分的教学可依托建筑构造实验室以及建筑物理实验室展开。四年级的综合训练需要利用BIM软件完成虚拟建造,从建筑表皮研究以及装配式建筑设计两个方向学习,进行建筑设计创新方面的训练,本训练阶段作为整个教学框架的最后一环,旨在强化建立学生的设计与建造协同性设计思维模式,并输出到以后的设计任务当中。[2]BIM实验室可以为这部分的学习提供教学平台。
2.3 教学组织方法
结合建造的设计课程学习更注重将设计图纸与真实的建造联系起来,研究建筑设计的可行性。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建造设计的学习模式,有效实现从单一的注重设计构思的思维方式转向设计与实践结合的整体思维方式,课程的授课组织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阶段性的教学设计。完善的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保证教学的执行度以及教学效果,针对结合建造的设计课特点,可以多层次的设置不同的教学环节。前期教学准备,着重任务书的编制,设计分项任务书,细化设计内容,明确各学习阶段的目标以及成果要求,重视设计的过程,以便后期有效的推进设计的发展,从而保证建造环节的顺利实施。中期教学实施,按照进度周期分为:理论教学阶段,包括设计原理以及方法的学习,案例分析以及材料认知等三个主要教学环节,旨在系统的建立课程背景知识;设计研究阶段,核心内容是设计与建造的关联性研究,既要设计也通过做模型考虑建造问题;建造实践阶段,即实体搭建,完成设计到实践的转化。中期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各分训练主题,灵活引入相关的专题讲座作为知识补充,并适时安排课堂讨论以及阶段性评图,进一步明确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建造设计的操作方法。后期成果评价,该阶段作为整个教学的重要一环,主要通过组织方案汇报,评图答辩,交流展示等方式进行,期间教师提出全面而具体的反馈建议对学生反思设计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各阶段的细作深耕式教学,最终完成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
(2)游戏化的互动上课方式。顾大庆提出“游戏性应该是建造课题的一个最基本属性”。建造设计课需要团队协作完成,可以采用更为开放性的授课方式,鼓励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建造活动中,营造出互动性强的游戏化课堂氛围,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程还可以结合建造竞赛进行,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让建造设计课成为专业展示的舞台,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
(3)“融”合式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师资的融合,建造设计课的内容专业跨度性较大,经常会涉及到结构知识、施工知识、材料知识等,因此可邀请相关的老师组成跨专业的指导教师团队,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训练深度;此外,还可以聘请设计院的资深设计师作为补充,广泛交流,保证课程内容的时鲜度。其次是学生的融合,部分建造设计课题可以采用跨年级、跨专业的成员构成方式,打破原有课程体系封闭的特点,形成年级交叉多专业合作,优势互补的工作方式。[4]
3 结语
从现有的教学实践来看,结合建造实践的设计更能激发设计者的潜力,它能用更为具体的方法引导设计思维的转变,以及对建筑本位问题的思考——即关注建造的可行性。同时,建造设计课程所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促成了学生设计能力的综合培养。但是,随着教学的进行也暴露出了明显的问题,由于建造技术的不熟练导致设计效果不理想以及高年级的建造学习容易停留在软件的学习上导致建造设计不深入等两个方面问题尤为突出。然而,建造设计课程的建设是个逐步优化的过程,成果的显现也有待需后续教学的完善,教学团队仍需继续探索建造设计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