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理工科院校研究生德育模式探究
2020-01-07李洪斌孟姝君朱永明杨连茂
李洪斌 孟姝君 朱永明 杨连茂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山东·威海 264209)
随着高校、科研院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大幅扩张,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研究生数量迅速增长,研究生的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凸显。然而,在我国研究生德育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直相对薄弱的环节,近年来受“互联网+”的影响,我国研究生高等教育除了在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通过网络自媒体构建了更广阔的公共领域,“互联网+”的开放给研究生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研究生德育也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新常态。
我国是以理工科高等教育为主的国家,理工科大学生占现有学生总数的68%左右。研究生作为理工科高校学生组成的重要部分,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较为薄弱、思想认识上有所偏差和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等,直接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效果。另外,部分理工科研究生固守着工科思维模式,崇尚理性,轻视人文,重视专业知识学习,淡化理论素质培养。调查发现,较多的理工科大学生认为德育教育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无关,对就业没有太大帮助,另一些学生反应德育教育太抽象,与现实距离太远,只有学会基础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才是真本事。
综合以上,在理工科高校开展基于“互联网+”的研究生德育教育新模式研究对于全面提高我国研究生德育教育效果,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互联网+”背景下理工科院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现状
为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互联网+”背景下理工科院校研究生德育现状,笔者在某理工科大学开展了调查研究,该调研主要针对理工科专业硕士研究生,以问卷的形式开展。
调查发现,参与调研的研究生中有49.5%为中共党员身份,在一定程度可以说明党员在研究生学生中占的比重较大,他们的思想、学习各方面要更加优秀,也是研究生德育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有效抓手。有63.9%的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有过学生工作经历,而且比较了解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的工作情况,因此,理论上讲,这部分研究生也是高校开展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得力助手。然而,在实际中,仅有28.9%的学生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会继续担任班委、研究生会成员等学生工作职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更多的研究生将学习放在此阶段第一位,能力培养、理论水平提升等德育范畴的内容显得相对次要,这也是当前理工科院校的研究生德育工作要重点突破的难点。
在对“互联网+”相关概念的了解方面,有91.8%的研究生听说过这一概念。同时,更多的研究生认为“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点是跨界融合、创新驱动、连接一切以及开放生态,对于“互联网+”时代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等方面的认识相对较少。当前,“互联网+教育”演变出了越来越多的教育新形式,而在研究生层面更为被普遍认识的有慕课(MOOC)、在线学习、智慧校园和翻转课堂,因此,利用这些新的媒介开展“互联网+研究生德育”将是新时代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新的增长点。
理工科高校的研究生普遍智力水平较高,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同时由于各类实践课程的锻炼,他们的技术水平高,动手实践能力更为突出;作为新时代新青年,他们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思想更为开放,容易融入新的社会环境,同时也更易于被各种社会思潮所影响。现如今,由于研究生普遍都是“网络原住民”,因而具备更强的互联网思维,善于用网络来学习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然而,在人文社科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这些研究生的政治敏锐度相对不高,对于时事政治的关注度也较低,因此要结合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效的德育工作。值得欣喜的是,有92.8%的研究生认为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继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为新时期研究生德育工作更好地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2 “互联网+”背景下研究生德育面临的新挑战
“互联网+”背景下研究生德育工作已经进入了新常态,既要继承和延续以往常规德育工作的特点和传统,也要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新问题和新形势。众所周知,在以往常规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理工科院校普遍存在内涵建设不够清晰、队伍建设不够完善、制度建设不够健全、主体范畴不够明确等问题,在“互联网+”时代,研究生德育还面临以下新挑战。
2.1 研究生德育重视度还不够
在部分理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和教育往往更注重科研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传授,[1]认为研究生德育工作可有可无。在这些院校,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科研,因此,在对研究生进行考核和评价时往往更注重对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时常忽视了对研究生思想政治表现情况的评判和考量。对研究生的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误区,高估了研究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现状,认为他们是教育的最高层次,理所当然地具备更高的个人综合素质、更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有的院校,直接将研究生与本科生划为同一德育范畴,忽视了研究生的独特性,往往德育效果不好。调研发现,有近10%的研究生所在的院系从未组织过任何形式的研究生团学活动,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当前研究生德育工作没有得到足够多的重视。
2.2 研究生德育载体亟待创新
由于历史原因,很多理工科院校片面地认为德育仅仅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传播,不具备解决具体问题的实效性。[2]在课堂教学载体方面,由于研究生德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理工科院校德育队伍缺乏专职教师,加之部分专职教师没有良好的素质,导致研究生对德育课堂兴趣低下。通过调研,有16.5%的研究生认为当前的德育课堂主要是满堂灌式教学,互动性相对较差,一般采取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形式,没有足够的将互联网元素引入教学过程。这导致虽有35.1%的研究生能够在德育课堂正常出勤,但是很多时候他们都会在课堂做其他事情,另有9%的研究生偶尔会不去上课,5%的研究生偶尔去上课。这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活动载体方面的不足,使得理论课堂德育效果较差。
2.3 研究生德育主体有待突出
研究生德育工作应该充分考虑研究生主体身份,坚持主体性原则。但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很多的理工科院校只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并未充分引导研究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索和思考当今社会的矛盾以及存在的问题,因此,研究生并没有学会根据外部环境的需求来主动进行目标选择、主动调控自我以及寻求自我发展,进而没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这也是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德育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2.4 研究生德育功能需要完善
研究生德育就是要为作为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培养提供保障,但其在导向、传承、渗透、教育等方面的功能性有待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要在思想层面给予研究生正确的引导,促进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以及奋斗目标,引领其规范现实生活行为;同时,也要将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贯穿其中,让其得到发扬和继承,激发研究生的民族自豪和爱国热情,以抵制各种不良的社会思潮的侵蚀。在“互联网+”背景下,研究生德育既要发挥导向作用,又要积极传承渗透,这样才能形成合力,使得德育效果得到最大程度发挥。
3 “互联网+”背景下研究生德育新模式探析
“互联网+”背景下,社会飞速发展,要求研究生的德育工作要与时俱进,面对新常态开拓新模式。理工科院校应当提高对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条件保障、模式构建和运行机制。
3.1 建立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网络平台
调研表明,有60.8%的研究生认为有必要开展“互联网+研究生德育”的探索。在网络时代开展研究生德育,必须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网络平台。从结构上来看,理工科院校应该重点建设以校级、院级、教师、研究生几个维度为主的立体化网络平台。在学校层面,可以根据学校特色建设主体鲜明的研究生德育网站;院系可以在自身层面建立研究生德育群组,以微信平台、QQ群为载体,形成院级德育网络综合平台;导师可以利用个人主页、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研究生则可相对应的媒体,与导师、院系和学校形成良性互动。在平台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形成平台间的互联机制,各层级平台之间既要彼此界限分明,各有各的侧重和主题,也要在总原则指导下保持互联互通,形成研究生网络德育的合力。
3.2 建立基于网络的研究生德育工作队伍
队伍建设是开展“互联网+”“研究生德育”的重要载体,尤其在理工科院系,更应该结合实际重点组建好两个维度的网络德育队伍。一是专任教师,互联网的发展对研究生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国家“课程思政”的改革背景下,专任教师的德育水平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德育的效果。因此,新时期的专任教师一定要熟悉网络技术、网络语言、网络热点,这样才能将专业知识、德育内容和网络背景有机融合。二是学工队伍,研究生德育不仅体现在理论课堂,更重要的是日常的行为规范和思想状态。学生工作队伍,尤其是研究生辅导员是研究生日常德育工作的直接接触人,因此必须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创新学生工作方式方法,巧妙地利用网络媒介开展谈心谈话、生涯规划及心理疏导等德育工作。
3.3 建立“互联网+德育”管理体系
研究生德育工作在互联网时代得以顺畅开展离不开健全的管理体系的保障。一套健全的研究生德育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和评估反馈机制。目前高校普遍通行的教育管理模式是“校—院—师—生”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各自有明确的管理职责。学校负责制定研究生德育的总规划并提供条件保障,院系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并落实,导师、思政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者具体执行,研究生作为德育对象参与活动并按照制度规范行为。另外,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研究生德育的管理制度必须完善,以便研究生按照国家法律、学校规定来利用网络平台,树立网络自律。同时,德育的评估反馈也很重要,平台建设的好坏、德育队伍工作方法手段是否得当、德育效果如何,都应该进行评估,并形成良性反馈,以促进“互联网+”背景下理工科院校研究生德育的更好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