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0-01-07王婷
王 婷
(河北科技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0)
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存的课程,思政课在高校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让高校思政课教学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广大教师一直在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寻找新思路和新方法。鉴于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是帮助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树立科学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将思政课实践教学摆在重要的教学位置上已是必然趋势。只有将高校思政课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转化为实践的行为,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主体认知及改造自我的转变,让大学生在深化认识和提高能力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三观。但是,高校传统思政课教学中对实践课的忽视以及开展不够深入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困扰着当下的思政教学,我们必须从思想到实践,由形式到内容,逐一进行全面的思考与完善,找到不足,探索方法。[1]
1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落实,由于各方面的限制一直表现出诸多不足,导致整体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难以实现对学生学习的强化与能力的提升。具体来看,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思想认知有偏差。思想认知在整个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有着指路灯的重要作用,其不仅是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重要支撑,还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领路人”。但是,部分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中长期存在着思想认知的偏差。比如,部分高校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实践教学可有可无,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缺乏创新、形式单一,总体的效果并不理想。凡此种种,都表现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容不相符。
(2)保障措施不到位。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以充分的保障措施为依托,这一点至关重要。虽然部分高校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进行了明确,但整体的教学计划和实际落实并没有足够的保障。无论是从资金补助方面还是从基础的管理方面都存在着纰漏。比如,部分高校在专项经费的设立上并没有给予实践教学充足的资金支持,也没有设置专任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
(3)相关机制不完善。从当前的教育实际看,很多高校十分重视思政课理论教学的管理,但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却疏于管理,存在内容、形式、方法不统一,操作机制不完善等现实问题。这种相关机制方面的不完善导致整个思政课实践教学难以发挥实效,不能与基本的思政课理论教学相统一,更不能与学生的学习和其他的校园活动相融合,难以判断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
2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几点创新路径
从上述内容可知,当前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确不够完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不足依然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也限制了学生的思想与能力的同步发展。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更好的育人效果,我们必须从思想、内容、形式与方法等层面进行完善与创新,让实践教学更具实效。[2]
2.1 深化实践育人理念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之所以没有获得实质性进展,除了表面上表现出的资源短缺、经费不足、管理不完善等原因外,根本原因就是思想认知的不足,是教育理念的偏差。因此,在具体的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广大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将实践育人作为中心思想,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始终将实践作为认知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来源。也就是说,教师应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借助相关的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文艺欣赏等各种实践形式去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促成正确的认识和观点,坚定他们的信念。例如,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照搬课本的生硬理论讲解普遍存在,导致整体的教学氛围枯燥,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当前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活化,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教材知识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更加真实、生动的学习经历,并在不断的深化中提升自身的认知与能力。
2.2 完善网络教育渠道
在当前这个网络十分发达的新时期,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顺应时代发展,从传统枯燥的理论教学中挣脱出来,不断进行各种新式的尝试,完善教育网络渠道,为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创造条件。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以互联网为依托,进行实践教学的深化。互联网开放性的特点直接决定了网络中存在着各种思想信息,尤其是一些极高负能量的偏激信息也客观存在,而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的缺乏对这些思想难以形成强大的抵抗力,受负面信息思想的影响也一直存在。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为学生搭建思政交流学习平台,让学生对最新的思政动态能够及时了解,帮助学生及时更正自己的三观。不止于此,互联网的优势还在于不受到时间及空间的束缚,教师可以随时将新信息进行发布,尤其是实践教学信息的第一时间发布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去组织和探索,有效助力了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另外,教师还可以建立微信学习平台,第一时间将学校内容和学习资讯向学生进行推送,让学生可以随时与教师进行互动和交流,从而更加灵活、高效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3-4]
2.3 拓展实践教育形式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的创新与拓展是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教师应结合实际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更加新颖和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助力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一般而言,教育形式多分为全程实践和集中实践两大类。全程实践要求在整个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贯穿实践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认知;集中实践主要强调在某一阶段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活动,以更加具体的内容促进学生认知的提升。这两大类又可以细化为更多的教育形式。第一,研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一些时事政策和经典著作进行研读,以自学的形式去深化思政课中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第二,讨论。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可要求学生围绕教材中的重难点以及当前的社会现实问题以主题的形式展开讨论,深化学生的认知。第三,实践。教师可以在实践活动的组织方面进行多样化的开展,如政策宣讲、人物访谈、专题调研、参观考察、听专题报告等,让学生能够在社会环境中接受教育和感染,在自我教育与管理中实现自我完善与提高,再结合必要的反思实现情感的升华,进而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
2.4 完善实践考核体系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依托完善的考核体系,如此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确保实践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是因为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的建立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其能够让学生的实践拥有完整的记录,这不仅保障了实践活动的落实,还为后期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效果评价提供了现实依据,有利于后期对整个实践教学成果的检验和评估。具体来看,一是建立多元化主体评估机制,借助教师、学生的各自评价以及师生互评,实现更加切合实际的客观性评价,避免形式化评价的发生;二是结合高校及思政教学实际,对实践活动制定更具针对性、更科学的评价标准,确保整个评价能够与教学实际相符,顺应教育发展和时代发展的脚步,促进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 结语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确保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中流砥柱,对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当前这个多元化发展的社会现实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也表现出很多的缺陷与不足,想要摆脱困境,获得实质性飞跃,必须结合实际进行全面的反思,总结经验与不足,积极开拓与创新,以思想为引领,以网络为手段,以形式为依托,以考核为支撑,时刻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的各个层面,让实践教学能够真正与时代发展相符,与人才培养相合,以更加稳定、完善的发展促进实践教学效果的实质性提升,从而为高校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和整体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