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交换生学分置换制度的思考与探讨
2020-01-07苏华山肖仁政高振军
胡 涛 洪 锋 苏华山 肖仁政 高振军
(三峡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 湖北·宜昌 443002)
1 研究背景
目前,国际上针对交换生的培养及制度探索推广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很片面的单独的方面,没有综合考虑到交换生个性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以及交换生培养改革进程中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了交换生研究实践项目的长远发展,不利于形成完善的综合研究体系。根据详细调查发现,我国针对交换生的研究项目主要聚焦在个人经历表述、本体价值表现研究、个体限制条件研究以及国内院校交换生人生导向等方面。国外高等学府或研究培训机构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研究与探索推广要早于国内的高校,且他们的实践应用范围比我国宽广。当下,对于交换生政策的研究大多数聚集在发达的美洲和欧洲地区国家。发达国家的探索关注于交换生的个体思想活动与人生价值实现上,交换生的地域性变化与群聚作用可以促成自然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的逐步形成,同时,也可以辅助构建全球领域内大型的法政、金融和文化交流学习中心。然而国内外就交换生学分认定与互换问题上研究甚少;客观而言,在实际执行交流项目中建立和应用学分互认互换或者学分置换制度,是合作院校之间交换学生互补共赢学习提升能力的基本制度保障,这样实行能够实现各个交换学生可以以自身兴趣爱好为依据,选取特定的个性化的外校课程,进而提升现有的学术基础和扩展知识的广度,改进知识体系,提高专业技能。[1]因此,对交换生学分认定与互换(即学分置换问题)进行一系列探索研究能够帮助建立健全交换生的教育与管理,并可有效推动高等院校及研究培训机构交换生计划项目的进一步大规模实施。
2 研究意义
(1)理论上可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师及交换生对学分认定制度、学分互认与互换制度、参与式教学管理以及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的认知,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提升交换生学习的认可度。
(2)实践上研究交换生学分置换教学管理工作实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成因,可为教学管理人员反思工作开展状况提供一定的依据,并可从中获得切实可行的独特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手段、柔性沟通机制,进而提高教学与管理的效能。
(3)研究交换生学分认定互换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优化学分管理实施细则,明确理论/实践教学方案中关于学分认定与互换所预期的目标;实行以跨校跨专业选课为主的学分认定互换制度。可从根本上完善高校现有的学分制度,增强学校教育教学的灵活性最大限度地共享世界优质资源,整体提高高校的国际化水平,推动国际交换生项目的实施发展,进一步提高国际交换生教学质量。
(4)学分认定互换制度的研究与实施可促成校际之间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相互交流,为今后校际之间更加长久、更大规模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真正实现不同高校之间的优势互补、优质资源共享,朝着共同发展的目标迈进,最终提高整个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水平。
3 高校交换生学分置换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在教育国际化不断发展、校际交流日渐频繁的教育背景下,为尊重学生的学习自由,实现跨校选课,促进高校合作,实行学分置换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2]而目前我国尚没有统一的高校交换生学分置换的相关规定与制度,为提高交换生的教育质量,本论文的研讨从高等学校交换学生学分置换的政策制度出发,以管理的细则为核心研究对象,采用先进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一系列分析与研究。具体从学分置换的时间、原则及方法等角度进行了实践调研与数据分析,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和建议。具体研究如下:
(1)一般情况下,交换生学分置换的时机可详细的分为相互关联的两个时段,首先是学分的认可与制定阶段,也就是交换生在出境的前期,相互合作的学校或研究机构之间将交换生的学习修课计划进行详细的分解,提出可行的备选课方案,并由双方负责部门制定与填写相应的学分认可与置换表,再将其在双方合作协议上公示,广泛的征求意见,最后确定实施方案,并报送相关负责授课的部门负责人,课程教导主任,院所教务处秘书、教务科长等依次审核,由授课主要负责部门备案存档。其次是进行的正式学分置换阶段,也就是说当交换学习的学员完成交换学业任务,学制期满并回到母校,应及时填写相关资料,包含交换学习期间的各科目学业成绩、计划进行学分置换的确认表,同时交换学习的学生需提供交换学习期间的在校实际修读专业课程成绩的证明原件;然后与学分认可与制定阶段类似,报送相关负责授课的部门负责人,课程教导主任,院所教务处秘书、教务科长等依次审核批复。根据学校制定的相关交换生学分置换的实施与管理办法,当实施对象交换生顺利完成交换学业,按照相关规定要求如期修完其接受交换学习的机构的已选课程计划并取得管理方认可的学分,在后期返回排出学校后可进行相关学分认定并根据意愿进行及时的学分置换操作。这两个阶段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大学一般本科院校的大学一、二年级全日制本科学生。通过实时多阶段跟踪记录以本办法为基础的交换生学分置换项目实施全过程,拓展推广至不同院校或机构不同大类专业的学生,整理问卷抽查、采访约谈等记录数据,采用大数据挖掘分析方法无差别分析项目实施后交换生自身体验与满意度及项目完成度的情况,窥探整个过程的基本共同点及个体特异性,为后续项目的制定与完善提供改进的方向与依据。
(2)实施学分置换政策旨在保障交换生合理有效的修读外校相关课程,客观上尊重交换生根据自身学习兴趣发扬主观能动性的学习自由权,拓展其知识面的广度,提升综合认知宽度。[3]那么,可以确定交换生学分认定与互换的基础条件是只有在交换学校修读的课程与交换生原始所在高校教学计划中开设的课程名称、内容相同或相似时,制度上才能允许交换生进行对应课程学分的认定与学分的互换。此外,还需要符合学分置换在数量和品质方面的对等特性,学分认定时应根据实际条件分析学分认定执行的方向与深度,确保在整个学分置换过程中实现交换生在不同院校之间研习不同课程的等效或对等性,从政策与个性化两个方面客观评价交换生的实际能力提升情况,实现交换生在合作院校之间沿袭长远的互换与交流,达到院校本体发展与人才个体培养发展的共赢效果。在探索交换生学分置换时需因地制宜地设定相应的界定性条款:例如互换比例的限制,其中总学分的互换上限设定为不超过90%,且年均学分互换上限不超过互换总学分的30%。通过实践验证该条件的实施可行性,根据具体实施交换生数据判断该规定条件可否合理促进交换生学分的认定与互换管控的国际化以及修读外校专业知识课的良性发展。学分置换的方式可以根据地区差异性进行分区分类设定,如:在美洲地区尤其是美国进行合作交流的中国内地大学生,学分置换的处理上可以根据1:1.5置换为国内母校的等效学时分,其他大洲或者国家高等学府或机构的合作交流学生学时分的认定可以粗略地按照1:1置换为本校基础学时分。拟研究釆用这种交换生学分置换方法的依据是:美国绝大部分高等学府进行教学时,一个学时的教学时间长达60分钟,而国内高校一个学时对应40分钟,根据等效转换原则可明确获得美国高等学府同国内高校研修学分的转换比,即1:1.5,鉴于其他地区同国内高校学时长度限定基本相同,进而可定义合理的1:1学分置换关系。因此,互换的两所高校的地区差异性是制定差异学分置换比例的基本依据,也是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的方向。同时,不同地区文化、信仰、习惯、文明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也会对学分置换制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也需要更深入细致的提升教育教学与管理的水平来适应。
4 高等院校合作交流学生(即交换生)学分置换的实践策略探讨
从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与发展改革的实践出发,结合高等院校教育的全球化发展政策导向及其对于人才培养管理的基本要求,从如何形成高等院校交换生学分认定与互换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方案着手,以科学的发展观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宗旨,提出了一些可供实践参考的对策及建议如下:
(1)重组高等院校合作交流学生学分置换教育教学指导策略并提升其本质内涵:高效合作交流学生学分置换教育教学指导策略是教育教学监管团队在进行学分置换实践探索与改革进程中务必坚持的归一化要求和宗旨性理论思想原则。[2](2)发挥现代化网络管理科技工具的优势特点融入现行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操作:以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及万物互联技术为新型科技代表的数据与信息处理技术,对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政策、理念和模式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激励。(3)持续推进并建立高等院校对于异校之间合作交流学生学分等效置换的教育教学指导无障碍沟通交流学习模式:沟通是关键知识与信号得以及时准确传递的保证,是从事教育与管理实施本体与受体之间能否相互支持与理解、各个机构之间可否相互协调,管理执行实践时可否及时全面稳定开展的关键因素。(4)进一步强化师资力量的培训:师资是一个教育组织单位或者教育团体的基本保证,必须持续不断的进行新鲜血液的注入与内部品质的不断提升,通过组织内部以及外部甚至国际化的能力培训交流,实现教育机构从内到外的本质飞跃,能够确保在制定与实施交换生制度与政策时紧扣时代主流,密切联系交换生或所有学习者的自身需求与本质关系,创造出愈加合理与先进的指导性制度与实施方案,为高等院校交换生学分认定与互换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