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刘殿爵《孟子》英译本为载体的当代儒学传播路径探微

2020-01-07郭肃清蒋凤英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英译本译本儒学

郭肃清,蒋凤英

(青岛滨海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国运兴,则文运兴;国脉盛,则文脉盛。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世界在聚焦中国的治国方略,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方案也越来越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对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股股强大的“汉学热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了全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儒家经典已经为世人带来了巨大的思想价值和人文价值。因此,《孟子》作为儒家经典的重要载体之一,其英译本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儒学研究者的青睐。根据文献检索,目前发现在西方备受关注的近20种《孟子》英译本中,理雅各(1861)的《The Chinese Classics》、赖发洛(1932)的《Mencius》、刘殿爵(1970)的《Mencius》、以及戴维·亨顿(1998)的《Mencius》影响力最大,被多次重印发行。其中,刘殿爵《孟子》英译本是当前美国儒学研究中引用量最大的译本之一。

一、刘殿爵及其《孟子》英译本

随着《孟子》英译本的不断增多,儒学思想在欧美国家的传播也在不断深入,正在对其社会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尽管中西方存在着价值观念、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差异,但这并不能遮蔽优秀文化的魅力,阻碍其传播。

(一)刘殿爵其人

刘殿爵(D. C. Lau),生于1921年3月,卒于2010年4月,享年九十岁。作为享誉海内外的翻译家、语言学家、汉学家和哲学家,刘先生先后在香港大学、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攻读中文和西洋哲学,治学严谨,精研中国古籍翻译,译文语言精练澄澈,其译作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政史哲的必读入门之作。

(二)刘殿爵《孟子》英译本简介

在伦敦大学执教期间,经过长达七年的精微研思,1970年刘先生在企鹅出版社出版《孟子》英文版。全书共计280页,由序言、正文、五个附录、文本注释和人名地名表五部分组成。

在《孟子》英译本的“序言”中,刘殿爵对孟子的生平、孟子的哲学思想、孟子的辩论技巧,尤其是譬喻方法的使用,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他认为《孟子》一书代表了孟子成熟的思想,展现了孟子一生教学和思考的成果。刘殿爵指出:研究《孟子》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孔子思想的理解,而且还有助于创造性地发展孔子的一些学说。正文共十四卷。附录一是孟子生平事迹介绍,足见译者考据之功夫,态度之谨慎;附录二涵盖了孟子早期的传说,收录了孟母育子的几个故事;附录三是《孟子》文本,涵盖了刘先生的一些见解;附录四是孟子对古代历史的理解,收集了《孟子》中有关古史的内容;附录五是孟子在辩论中使用的类比法。文本注释共16条。人名地名表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方便读者索引。

(三)刘殿爵《孟子》英译本的研究现状

通过文献检索查阅,发现西方期刊发表的关于《孟子》的论文32篇(1978-2014年)(不包括检索到的中文期刊中的论文和书评),基于《孟子》研究的书目共19本(其中一本由两个出版社出版),时间跨度比较大,最早出版于1861年,最近出版于2012年。西方学者们对James Legge (1861,1893,1895,1970,1990, 1992) 、Leonard.A.Lyall(1932)、Dobson (1963)、 D.C. Lau,(1970, 1979,1984,2003,2004)、David Hinton(1998)、Irene Bloom (2009) 等的《孟子》英译本进行了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研究。其中,刘殿爵的《孟子》英译本自1970年面世以来,就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典籍英语的典范之作,该译本语言流畅,译者更正了前人的多次误译,被很多儒学研究者或政要广泛研究或借用。

学者琼克尔(D.R.Jonker)(1973)对刘殿爵《孟子》译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刘译本堪称西方学者进行《孟子》研究的里程碑式杰作,足以与理雅各英译本相媲美。美国汉学家兼哲学家倪德卫(David S. Nivison)于1980年在《东西方哲学学刊》(Philosophy East and West)第30卷第1期上发表了《<孟子>翻译研究》(“On Translating Mencius”)一文,认为“在这个有价值的译本中,仅仅是导论部分就必须被看作是研究孟子的做好的出版物之一。”(转引自杨颖育2010 a:88)。Nivison认为刘殿爵译本注释充分,准确性较好,适合大众阅读,可与理雅各译本比肩。翻译时刘殿爵常常独辟蹊径,考证、说明详尽,体现了“知人论世”“正本清源”的特点(邓仕樑,2003:x)让读者欲罢不能。董桥曾如此评述道:刘殿爵穷半生学力精力为老子、孟子、孔子三家思想做的是起碇扬帆的夜航:他在意的不再是逐字逐句的移译而是字里句里整套哲理体系的引渡。美国总统奥巴马在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合作对话(2009)的开幕式致辞中,在谈到如何促进中美关系时说到:“……A trail through the mountains, if used, becomes a path in a short time, but, if unused, becomes blocked by grass in an equally short time. ……”(此话源自刘殿爵的《孟子》英译本,原文为“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只矣。”)。可见,刘殿爵的《孟子》英译本在美国的影响力之广泛、翻译水准之高超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令其他《孟子》译者高山仰止。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刘殿爵《孟子》英译本的研究状况做了不同程度的考察,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刘单平、曾振宇(2011)在“他者视域下的儒家经典:《孟子》英译本比较研究”一文中,选取了理雅各、赖发洛、刘殿爵和赵甄陶四位译者的不同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他认为李译本“忠实”,堪称“标准译本”;赖译本“简洁”,追求原文与译文的形似;赵译本“准确”,展现出深厚的国学功底;刘译本“形神兼备”,彰显原汁原味的文化内涵。谭菁(2013)专门对刘殿爵《孟子》英译本中术语翻译的问题进行研究,认为总体上刘译本“严谨细致、准确统一”。 王亚光(2015)在“刘殿爵典籍英译述评”一文中,认为刘教授是一位有思想深度的研究型译者,其翻译策略和实践堪称中华文化外译的典范。张华(2017)在论文中运用统计法,详细分析了刘殿爵《孟子》英译本中的翻译策略,认为该译本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混合翻译策略,可视为翻译适应选择理论应用的上乘之作。由此可见,刘殿爵善于结合语境与上下文寻求最佳词义,因而译文能准确体现原文的深层含义,且译本善于通过严密的推论,多方面考证经典的原义,在许多地方都对先前的译文做了改进和创新。

20世纪末以来,随着美国国内政治经济矛盾的不断加深,社会伦理面临新的危机,美国思想界对儒学的关注渐呈愈来愈深的趋势。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加上儒家经典外译版本之多,《孟子》哲学思想的传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季红琴(2016)探讨了《孟子》的英译之道和传播的有效范式,建议充分利用孔子学院作为传播平台,以期增强传播效果,为中国文化典籍的对外传播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参考,但提出的传播路径单一,忽略了新媒体时代下科技的巨大力量,这势必影响到典籍文化的传播效果和传播速度。李睿诗(2017)总结了孟子采用的主要思想传播方式和传播技巧(口语传播和文字传播)以及这种传播思想对现代社会的重要借鉴意义,然而并未提出新时代背景下孟子哲学思想的具体传播思路。李晶(2018)介绍了十一种目前在西方出版发行的、影响力较大、受到广泛关注的14种《孟子》英译本以及网络电子版本,探讨了孟子主要哲学思想,提出了孟子哲学思想在西方学术界传播中存在的两大难题,但未提出具体的传播路径建议。

二、《孟子》英译本为载体的当代儒学传播路径之思考

为全面构筑中国儒学思想在国际上的话语体系,树立中国良好的国家和民族形象,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优秀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用中国文化来感染世界,进一步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有必要进一步创新以《孟子》英译本为载体的当代儒学文化有效传播路径。

(一)与时俱进,创新传播渠道和形式,推进儒学传播生活化

作为中国儒学思想的重要载体之一,《孟子》一书所蕴含的无与伦比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对全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传播价值。因此,在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开拓传播渠道、创新传播形式是当代儒学研究者所肩负一项重大的历史使命。

1.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传播导向作用

目前,信息传播渠道畅通,受众多元,人们对现代媒体日益增长的青睐为文化的传播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儒家文化的传播应充分利用对外电视台、对外广播电台、网络媒体、报纸杂志等现代信息传播渠道,开设《孟子》儒家文化英语节目、英语专刊专栏等,让儒家文化的永恒魅力跨越时空、跨越国度,在全球播撒,让儒家文化的种子在全世界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蔓延,茁壮成长为中华文化参天大树。

2. 丰富传播形式,推进儒学传播生活化

儒家文化的海外传播不应仅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应走下高高的“神坛”,深入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让人们耳语目染间领略其思想精髓,逐步认同其价值取向。效仿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由普通民众的接受推动学术界的深入研究。积极创作并推送英语版的《孟子》影视、诗歌、音乐、戏剧、动漫卡通等文学艺术活动,让《孟子》哲学思想的传播呈现灵动的生活气息,让海外更多的人士从这些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创作形式中,受到儒学思想的浸染和启迪,汲取儒学思想之精华,进而推动儒家文化的有效传播。

(二)推进《孟子》译本多样化,讲好蕴涵儒学思想的中国故事

目前,孔子学院、孔子学堂已经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热衷于汉语语言和文化的学习与研究,他们对儒学文化更加情有独钟。 鉴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价值观念的不同,仅仅依靠西方学者研究、认同、传播儒家思想任重而道远。因此,除了学术界的对话与交流外,创新传播渠道,推进《孟子》译本多语化、通俗化、数字化、迷你化,也是提升传播效果的最佳途径选择。

1.多语化

继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发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在古代中国商贸路线——“丝绸之路”的基础上,赋予了“一带一路”更深层次的含义,提出了符合欧亚大陆经济大融合的两大战略,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经济要发展,文化需先行。基于此,大力推广新丝绸之路文化符号,促进儒学文化典籍的多语化将更加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目前,文献搜索到的《孟子》外译本有二十多个,其中英译本最多,有14个英译版本。其他语种的版本较少,依次为德译本4个、俄译本3个、拉丁译本2个、法译本2个。因此,呼吁未来更多的国家权威部门、出版机构、高校教师、翻译以及学者,积极参与到《孟子》其他语种的外译事业中来,让中国的民族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

2.通俗化

《孟子》原版是古汉语,尽管现代汉语对照翻译注释版不乏其本,但多为句对句的解释直译,缺少趣味性和故事性。刘殿爵《孟子》英译本是西方学者研究引用最多的版本之一,素以准确精练、平易流畅著称。但对普通民众来说还是不够通俗易懂。这就对广大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理解《孟子》儒学思想的精髓,又能结合目的语国家的本土文化,准确、严谨、通俗、趣味性地翻译成目的语,其他的文学、艺术创作形式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以期达到有效的传播效果。

3.数字化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融媒体的应用也日趋普及,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爱好,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电脑、手机、ipad以及其他阅读视频器等,自由方便地阅读、观看自己喜爱的读物和视频资料。目前,从网上可以搜索到的外译本仅有理雅各的《孟子》英译本、Charles Muller的《孟子》英译本、《孟子》中英文对照本、以及Seraphan Couvreur的《孟子》法译本,很难找到其他语种的完整版《孟子》译本,因此,建议大力推行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典籍外语译本数字化,促进儒学文化的多维传播。

4.迷你化

目前,迷你汉语典籍读物有《中华文学》十册,内容涵盖了《四书》《五经》等内容、《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小墨香书》《大学.中庸.论语》等等。然而,还没有发现袖珍型英译本、法译本、德译本乃至其他语种译本的儒家典籍读物。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建议推出迷你版的儒家经典各语种读物,方便人们随身携带,随时阅读。

5.课程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已经缩小成为一个“地球村”。在这个五彩缤纷、肤色各异的大家庭里,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生活交流日趋频繁。为了让更多地人们有能力成为宣传中华文化的使者,可以在中小学、高校开设不同层次的《孟子》等儒家典籍英文鉴赏课程,或在高校英语本科翻译专业、翻译硕士项目中开设以《孟子》英译本为代表的《典籍翻译》课程,在全民普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我国优秀典籍文化的对外推广能力。

三、结语

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推进,要求我们既要打好“经济合作牌”,也要打好“文化外交牌”。在这一背景下,推进儒学传播生活化,创新儒家典籍文本资源的多语化、通俗化、数字化、迷你化和课程化,将有利于进一步让世人学习和使用汉语语言,理解并接受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儒家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当代价值,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多元文化的大融合贡献一份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英译本译本儒学
“儒学在西部暨丝绸之路的传播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历时近十年完成出版
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试论扬雄《法言》对儒学的发展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邓小平文选》日译本的回顾与思考——著名翻译家吉田富夫先生访谈录
儒学交流在路上
德译本《牡丹亭》赴欧演出考论——以1936年奥地利“六幕”演出为中心
瑞典文《红楼梦》译介源流考*——兼驳霍闵英译本转译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