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国情怀教育的校园文化进路
——以部编人教版七年级第8 课《百家争鸣》为例

2020-01-07杨健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校园文化

杨健璎

(四川师大附属第一实验中学,四川 成都 610000)

教育部颁布的2017 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确实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责任感和自豪感。不过,初、高中历史教学本来应是一脉相承,如果仅仅集中于高中,不免起步较晚,难以达到深植学生心灵的效果。有鉴于此,论文从校园文化的视角,以部编人教版七年级《百家争鸣》一课为例,来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

一 问题提出:校园文化与家国情怀的内在关系

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师生员工,以育人为导向,主要包括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内容,是一种弥漫性的群体文化,对学生“三观”的形成,尤其对于道德修养和综合素养的培育有着极大的影响。

如众所知,家国情怀表达的正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向往与追求。正因为如此,2018 年1 月教育部正式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版)》,明确要求将“家国情怀”列入历史教学中,认为这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至此,家国情怀教育正式引入高中历史教学。此后,如何在历史课堂上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便成为每一位一线中学历史教师常常思考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1]如何让初中生修好历史呢?毕竟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后人难以体会当时人的真情实感。并且大部分初中生辩证逻辑思维尚不成熟,理解能力不够,对事物的认识很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在教学中必须采取各种直观生动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将家国道理融入他们的日常感受之中。学生每天重要的时间都浸润在校园文化之中,如果把校园文化与历史课程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就会大大降低教学的难度,成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 现实困境: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家国情怀教育,对培养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纵观当前家国情怀的教学现状,令人难以乐观。目前我们只在特定的节日中,家国情怀才突然之间被意识到,显然在日常生活的大多数时候没有内化于心。我们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于国家的认同感也十分令人担忧。家国情怀的教学实效性方面同样令人难以满意。[2]

上述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对初中历史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由于历史在高考和中考中所占分值的悬殊,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认识截然不同。大多数初中学生认为历史学科就是“副科”,根本不重视历史学习,何谈培养家国情怀。而受此影响,部分老师对历史教学也不够上心,听之任之。

其二,历史课堂教学方式不当。目前初中历史课堂,对于家国情怀的教育,多为教师的空洞说教、单向灌输,教育方式大多比较单一、死板,忽视初中学生的自我体会和感受,缺乏相应的体验机会,从而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意一知半解,难以引发共鸣。

其三,对家国情怀教育的素材挖掘不充分。大多老师仅仅局限于历史教材和网络资源上的素材,而对学生身边的德育素材关注不够,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再加之生活在网络时代、信息时代的当代青少年,身边的诱惑甚多,难以静心关注那些“死的历史”。

三 路径探索:家国情怀教育的校园文化进路

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途径主要包括历史课堂教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历史类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师人格涵养的潜移默化等[3],其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主渠道。这些途径在让学生动心、动情、动脑方面既有相当的可取之处,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应如何去深度挖掘那些能让学生动心、动情、动脑的教学素材呢?本文认为,校园文化不失为一条落实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路径,具体而言,可以进行以下一些教学探索:

(一)留心课外活动,挖掘德育内涵

学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当代青少年,就必然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的课外活动。这些活动可能与历史课程无关,但它们都可能成为德育的载体,比如不少学校开展的主题教育、品读经典、研学旅行、国防教育、国际交流等等,都有助于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以《百家争鸣》一课为例,该课涉及到大量中国传统文化。无独有偶,当下很多中学都十分重视弘扬传统文化,方式多种多样,正好为该课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国学诵读读本》正是本人所在学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广大师生精神境界和培养高雅气质的重要载体,亦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此书分别从“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四大板块,辑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篇章。学校每周星期一举行升旗仪式时,都会诵读此书。诵读形式特别考究,先由师生自由诵读,再由值周班级台前范读,最后还要在串讲文意的基础上分层诵读。从师生铿锵有力的读书声中,听到的不仅是优美的文字,深邃的人生哲理,更包含师生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感悟和决心。

有鉴于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就充分利用了这一校园文化素材,在预备铃响起之后,事先循环播放准备好的学生诵读国学的音频,营造氛围;上课铃响起之后,呈现几组最近学校周一国学诵读的照片,并设置疑问,从而导入新课。学生们听到自己日常朗读国学经典的声音,看到自己朗读国学的画面,都露出一双双惊奇的眼神,不难看出他们对新课教学具有较浓烈的学习兴趣。如此巧妙地利用学生的亲身经历,营造亲切感,可以使他们快速进入课堂氛围。

(二)利用墙壁文化,服务课程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孩子精神面貌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他在自己周围,如学校走廊的墙壁上、教室里,所见到的是什么。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该当成是偶然出现的。孩子们所处的环境,应该召唤他们向往某种事物,教给他们某种东西。”当前,墙壁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各大中小学校都十分重视校园墙壁文化建设,或在校门、教学楼外墙、教室内外悬挂图片标语,或在教学重要区域办墙报,其目的绝不仅仅是出于审美,更多的应该是想发挥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可事实上又有多少墙壁文化真正做到了为育人服务呢?

《百家争鸣》这一课既有墨家的平等、互利、兼爱,道家的真实、自由、宽容,又有法家的公开、公平、公正,儒家的仁爱、孝道、礼仪。本人在设计该课时,就充分利用了学校当时举行的班级“孝礼文化”墙报比赛,以学生的亲身体验让他们体会什么是“孝道”、什么是“礼”,怎样才能做到“孝“和”礼”?在学生对“孝”和“礼”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再深入分析儒家的“孝道”“隆礼”与我们今天提倡的孝礼文化的差异,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此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艰涩难懂的诸子百家思想,还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墙壁文化隐含着丰富的育人素材,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时刻做一个有心人,让学生身边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环境成为落实家国情怀教育的无声的教科书。

(三)抓好师风师德,培育育人氛围

师风师德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身正为师,学高为范。”作为学生在校接触最多的群体,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教师的师德修养一直在悄然地塑造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历史教材中,不乏有大量有情怀、有道德的大人物和感人的小人物,但相较而言,老师自身严谨的师风、高尚的师德对学生来说,才是最直接、最生动、最有影响力的家国情怀教育。

结 语

英国科普作家理查德·道金斯曾说:“由于文化的出现,我们的人生的终极任务,将不只是繁殖,还有文化的创造和传承。”在校园中,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热爱校园,处处让学生从校园生活中捕捉到家国文化的影子,那么,这就是一种无形的、却是直抵学生思想深处的传承与教育。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校园文化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作为
——华东师范大学老年大学喜迎建校20周年•校园文化篇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家国情怀(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