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课程资源建设探讨
——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
2020-01-07赵荣生李年终
赵荣生 李年终
(1.湖南科技学院 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湖南 永州 425199;2.湖南科技学院 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所谓课程资源,指的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1]。师资、教材、教学设施等均属于课程资源范畴。《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一门帮助大学生树立生涯发展意识,规划学习生活,了解职场职位需求,提升就业能力素质的课程。2007 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方式、管理、评估及条件支持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总体来看,该课程是回应高校学生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而开设的课程。湖南科技学院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2-2013 年度),其中《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情况是参评的重要内容。本文试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对如何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进行探讨。
一 课程背景
湖南科技学院是一所新建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9 年以后教育部新批准的普通本科院校。据统计,“1998 年全国本科高校591 所,1/10在北京,1/2 以上集中在20 个大城市”[2]。截至2019年6 月,新建本科院校的数量占我国本科院校总数的56.88%。这些新建本科院校的布局主要是以非省会城市为主。与一些老牌本科院校相比较,新建本科院校的经费投入和师资队伍等要相对薄弱。
湖南科技学院位于湖南省永州市。目前有在校学生15000 余人,来自全国28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2019 届毕业生为例,生源人数前三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别为:湖南、河北、山西,各占比65.06%、4.89%、3.93%。毕业生流向,前三的省份分别为:湖南、广东、江苏,各占比40.04%、24.85%、4.78%。除湖南省外,就业人数前三的地区分别为:泛珠江三角洲地区、泛长江三角洲地区、泛渤海湾地区,各占比47.86%、23.96%、16.11%。省内就业毕业生人数前三的行业分别为: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各占比44.17%、12.11%、10.06%。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是76.73%,其中24.11%是“非常相关”,34.65%是“相关”,17.97%是“比较相关”。
二 教改历程
2004 年以来,湖南科技学院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资源建设先后进行了三次较大的探索。
(一)建立专职就业辅导员队伍
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提出“每个年级都要按适当比例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2006 年,湖南科技学院面向校内外招聘了8 名专职就业辅导员,主要负责大学生就业相关课程教学、就业咨询、就业市场开拓和毕业生就业统计等。制定了《就业指导课教学实施方案》,每年4 学时,4 年共16 学时,向学生讲授8 个模块的内容。分别是:“就业制度与就业环境、职业生涯与职业生涯规划、人职匹配与职业适应、就业的知识和能力准备、就业心态及调适、就业与创业、求职知识与方法、就业安全与权益保护。”[3]遗憾地是,这次尝试只进行了两年就取消了。
(二)开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校本教材
2014 年,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全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教材课题”立项工作,湖南科技学院“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申报了项目并被立项。2015 年,出版了校本教材。该教材有四个特点:一是引导学生基于专业开展职业探索。掌握并能运用专业知识是大学生毕业后走向职场的立身之本。帮助学生建立学科关系地图,正确认识专业的价值,把自我探索放在专业框架之下,提高学生大学学习和生活方向感。二是教材尽量使用非学术化语言。作为全校公共必修课教材,语言风格轻松易读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和理解。三是参考学习的心理路径理顺编排结构。内容按“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三个发展阶段而展开,各章节由“生涯导入”“生涯知识”“生涯实践”“生涯感悟”“扩展阅读”“生涯点击”“自由阅读”七部分组成。四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延伸和补充。考虑到当前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的行为习惯,以及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主渠道的客观现实,和各章节在知识点后嵌入二维码或链接地址。这样既可以扩大课程的知识容量,同时还可以不断更新和修正网络课程资源。
(三)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
2016 年,湖南省教育厅组建了“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学院”,该学院邀请国内10 余位专家和培训师,以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为蓝本,录制了网络课程。2017年起,湖南科技学院申请共享该课程,并邀请运营单位委派专家来校培训教学技巧,进行教学示范。此轮教学改革解决了三项问题:一是解决可排课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由于缩减了线下教学工作量,校内授课教师的需求量较大幅度地降低。二是提升课程的授课质量。突破时空局限,由国内知名专家、导师担任线上教学任务;校内教师则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促进者,组织线下教学。三是丰富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方法。线上学习可自动记录学习轨迹,生成学习数据,作为教学评价参考;线下教学组织的场景模拟、小组讨论,以及角色扮演等,为多样化评价学生提供可能。
三 主要问题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各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分别从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4]。师资、教材、教学设施是促进此课程目标达成的三个关键要素。
(一)队伍建设:稳定性和积极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还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5]。目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有两个应该重视的问题。
(1)队伍稳定性不好。金树人在介绍美国生涯咨询师证照制度时说,“专业证照制度的建立,不仅可以确保专业质量,提升专业水平,而且可以保护当事人,避免非专业人员的伤害”[6]。教育部推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至今已有13 年,国内虽然仍没有统一相应的教师资格准入条件,但是相关的培训体系已经逐步完善。不过,由于任课教师的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经常出现经过系统培训的教师不愿再授课,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教师却不得不匆匆授课的情况。2017 年,湖南科技学院推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线上线下混合式教改,除了提升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动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小班教学的模式难以为继。当年,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有兼课教师43名,但是,该学期实际申请上课人数仅只有29 人。
(2)教师积极性欠缺。内、外生涯发展是生涯理论两个重要概念,两者相辅相成。如职称属于外生涯发展,同时,它又是对个人德、能、勤、绩等的评议。在不少高校的职称评审工作方案中,管理岗位的教师是不能参评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可是,管理、教辅岗位的教师恰恰又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师资的重要来源,如前文提到的43 名兼课教师,其中辅导员18 名(含党总支副书记4 人),机关工作人员22 名(含副处级及以上8 人),其他任课教师3 名。任课教师内、外生涯发展路径不清晰、不通畅是影响积极性的重要诱因。
(二)教材建设:标准缺位,形式单一
专题讨论课程资源建设,教材建设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与纸张印刷时代的要求相适应,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7]“现阶段,各高校编写的就业指导教材可谓是五花八门……教材质量也是参差不齐。”[8]非专业的师资再加上良莠不齐教材,课程教学质量自然就难以保障。
(1)课程标准缺位。2007 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后,该方案使用10 余年,不见有后续的修订,显然是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进程。时代日新月异,学生情况也在不断变化,研制国家或省级课程标准迫在眉睫。课程标准与教材质量密不可分。
(2)教学资料不充裕。在师资队伍欠专业的背景下,教材的提供不宜过于简单。狭义的教材仅指教科书,广义的教材是指包含教科书在内的所有教学资料。基于当下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师资现状,尽量多地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料是提升课程质量的现实选择。
(三)教学设施:重建轻用,育人功能有待加强
职业素养养成和就业能力提升,需要师生之间加强交流和互动,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实践场地。湖南科技学院在二级学院建立成长辅导室,与专业教育结合立项校企合作工作室。现阶段运营效果一般。
(1)成长辅导室使用频率低。2009 年,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湖南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实施湖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的意见》,2013-2014 年,全省每年立项建设100 个院系级特色成长辅导室;2015 年起,每年立项建设50 个省级院系特色成长辅导室。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各二级学院均建有省级或校级的成长辅导室。据调查,这些功能室,重建轻用,其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2)校企合作工作室与设想有差距。2019 年,学校为了促进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建成了12 个校企合作工作室。或是投入不够,或是囿于场地,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功能暂不明显。
四 参考建议
优化课程资源是推动课堂教学深度变革的实现方式。课程教学资源的完善,可以为学校教育教学带来活力,为教师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为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合格建设人才提供保障。通过前文的梳理和澄清,笔者建议:
(一)强化课程资源建设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就是用系统方法,以全局视角,对各要素进行系统配置和组合,制订实施路径和策略。”[9]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还只停留在“开齐开足”阶段,离“开好”还有较大差距。统筹规划、集中资源,开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至少要把以下三项工作做好。
一是研制科学的课程标准。国家或省级课程标准的尽快研,能更高层面、更大范围提升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职业素养培养和就业指导教育教学质量。在其缺位的情况下,组织校内外专家研制校级课程标准是精细化教学管理的必然选择。
二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高校职称评审中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以及“一刀切”现象被人诟病已久。如果片面、扭曲的旧体系不变,职称评审就不能在发现、激励、培养、使用人才中发挥积极作用。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人员参评职称为例,从事同一课程教学,有人能参加职称评审,有人不能参加职称评审,因其“身份”不同而一刀切,显然是不合理的,不利于课程建设,不利于调动教师的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三是建立专职师资队伍。俗话说,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任课教师至少需要具备生涯发展理论、咨询与辅导技术、职业测评工具应用及实务经验等。新任课的教师就储备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在高校并不多见,只能通过“专职—专业—专家”的路径逐步培养,“专职”是第一道门槛。
(二)重点循序渐进建设实践金课
“从课堂本身来看,因为涉及面广,关涉因素众多,要想在短时间内见成效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况且,课堂教学总是有累积性的,是在原有基础上发展的,缺乏继承,没有积累,课堂教学是无法持续变革并取得显著成效的。”[10]循序渐进式推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建议分三步走。
第一步,扬长避短打造线下金课。目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任课教师的主要来源是学科背景复杂、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辅导员和机关工作人员,这是一个不容忽视,可能长期存在的现象。建议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线上由校外专家学者提供优质慕课,线下由校内教师开展作业、组织讨论,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培训后,校内教师一般都能胜任教学促进者的任务。2019 年起,教育部开始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这是一个优化课程资源配置的契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资源建设应该把握住。
第二步,因地制宜建设线上资源。当前,互联网渗透在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已成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互联网+教育”是“实现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变轨超车’的关键一招。”[11]新时代新机遇,在教学团队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应以本校毕业生、在校生为案例,建设课程网络辅助资源。
第三步,对标规范开展课外生涯辅导。一般而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堂教学强调整体和共性。然而,“生涯规划的历程,并非放诸四海皆准;不同的人在做生涯规划时,都会有不同的考虑”[12],就业指导亦如是。因此,需要针对特殊和个性的课外成长辅导进行补充。值得注意的是,生涯辅导的理论和实践,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有比较完整的范式可供参考。规范是特色的基础,我们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应先对标规范,之后再进行本土化探索。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门课程是无法填补高校内在培养机制和社会外部需求之间全部落差的。因此,在高校各种各类的评估中,常见的一项指标是对“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进行考核。其目的是通过毕业生就业倒逼高等教育的改革。在此背景下,作为直面毕业生就业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应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培养专业师资、优化教材和教学设施,以此为切入口,助推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市场深度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