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农民培训对贵州省 新型农民技术培训的借鉴意义

2020-01-07张雪佼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贵州种子农民

赵 涛 张雪佼

(1.贵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5; 2.贵州医科大学 神奇民族医药学院 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4)

2015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2020 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一号角的吹响,预示着党和政府将要全面解决中国的贫困人口问题,而其中,中西部地区“三农”问题便成为了解决的焦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不仅仅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朴实形象,更应该是“在农业领域中,具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掌握专业农业生产技能、具备现代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从事一定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或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农民群体在中国社会人口中所占比例最大,因此,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不仅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更有助于我国整体国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中,如何把农民培养成为“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贵州省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致力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在此过程中,贵州农村问题也得到了重视。如何在贵州这片“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土地上发展农业生产?需要怎样对贵州农民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我们可以从国外的相关培训经验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 贵州农业特征

贵州92.5%的山地,自然环境优越,要突出其地域、物种和气候优势,绿水青山,可以通过发展特色中药材、食用菌、茶叶、特色蔬菜等有机、绿色农产品实现向金山银山的转变。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丰富的珍、野、稀、名、特物种资源,是发展特色农业的资源“宝库”。这些对于贵州来说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也应看到,由于地处山地,交通不便,贵州长期处于闭塞环境;且由于教育教学资源落后,农村人口大多没有接受过较好的教育,科学素质较低。

近年来,得到党中央和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有力支持,贵州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的伟大壮举,为贵州特色农业产品走出大山提供了有利的交通条件。但由于贵州农民文化水平有限,对于国内外农业科技在种植、防害、仓储、加工、运输、销售方面的知识极其有限。因此,应从他国汲取相关成功经验,对贵州农民进行培训和普及,实现跨越式发展,使我省农业尤其是特色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

二 发达国家培训模式

通过对国外相关文献的查阅,我们发现“国外农民培训模式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稳定,可以按照地域划分为东亚农培模式、西欧农培模式和北美农培模式三类”。东亚模式以日韩为代表,主要解决人口稠密、耕地稀缺的问题,日本政府将农业教育列为本国国民必修的通识教育,并推行农民进修和留学制度,培养新型农民。西欧模式以欧洲英德法等国为代表,农业生产以农场耕种为主,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科技化水平高,并且这些国家还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对农民开展培训,在农民职业培训方面,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教育体系。而北美模式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洲中部平原。其生产范围涉及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耕地资源丰富,工业化水平高,农业实行大规模经营,且有大批农业科技人员,因此农业生产效率高,经营模式完善。

这三类突出发展的农民培训模式很明显都建立在国家工业发达,农民科学素质水平高的基础上,相比于这几个发达国家的培养模式,由于国情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加之贵州农业的发展条件相对落后,科技发展水平有限,农民知识水平偏低,教条的学习肯定行不通,但还是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借鉴参考。可从其中得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农民培训对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农村“脱贫攻坚”战役中,各级政府对农民培训进行统一规划和统一组织实施,才能实现农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从而促进农业的科技化发展。

三 以色列农民培训模式

众所周知,以色列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代表。以色列通过立法保护、资源统一规划、科技创新与应用、农业结构调整、建立高效的技术推广体制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拓宽融资渠道等途径,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和农业的快速发展。以色列地处中东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整体经济实力较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地处沙漠地区,缺水严重,淡水紧缺,发展农业需要投入更先进的技术,而以色列政府更是注重农业发展,建国后六十年就实现了粮食自给,在世界上农业发展取得突出成就,其经验值得世界各国借鉴。以色列农业的科技贡献率在90%以上,居世界前列,因此,科技创新与应用在以色列农业生产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色列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主要有节水灌溉技术、水肥连供技术、温室大棚技术、育种技术、信息技术等。我国部分省市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也积极引进以色列的相关设备和先进技术,用于发展本地农业方面。

此外,以色列农业发展还形成了“基布兹”和“莫沙夫”两种农业合作组织。“基布兹”是一种公有化程度很高的农业合作组织,在组织内,实行民主管理,人人平等,共享劳动成果。“基布兹”属于集体农场性质。“莫沙夫”是单个农业家庭的联合,单个农业家庭在农业的生产、销售方面进行合作,共同应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莫沙夫”与“基布兹”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强调家庭的独立性,收入归单个家庭所有。“莫沙夫”“基布兹”等农业合作组织在以色列对抗恶劣自然环境,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突出的典型代表,我们可以借鉴其农业合作组织形式培训农民,使农民互学互助,发挥“大数据”优势,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不仅可以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更能实现农产品市场的平衡发展。

四 个别培训案例

(一)非洲加纳农民田间培训

1.培训内容:加纳位于非洲西部,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在独立后,加纳政府于1983 年开始实行经济结构调整,把通货膨胀、发展农业、招商引资作为重点,经济以农业为主,在非洲经济发展位于前列,加纳全国65%以上劳动力从事农业,经济作物主要有可可、咖啡、油棕、棉花和橡胶等,其被称为西非的“可可之乡”。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大规模的国营推广项目,也包括其他组织机构、生产者协会等进行农民培训。其中一项颇见成效的农民培项目是农民田间学校(Farmer Field School,简称FFS)。通过培训,最终实现应对当地条件发展农业,加强组织间合作,通过农民能力的提高和当地组织能力的发展,实现当地农业自给自足,使当地能应对金融风险,提高农民的创造性和交流能力。

2.培训方式:通过农民田间学校(FFS)进行。农民田间学校发起于20 世纪70 年代晚期菲律宾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以下简称IPM)田间培训,而因在印度尼西亚宣传取得新的成效而逐渐推广到世界各地。理论上来说,FFS将成人教育、农业生态学和地方发展融合在一起。其注重成人教育方法,重点在于经验、观察、反思、概括、抽象概念化和实验。而在实际操作中,FFS围绕每周系列会议,会议为期一个季节,重点讨论生物学,农艺学和管理问题,农民进行农业生态系统分析,发现问题,进行设计,实施和解释田野实验,对综合治理结果和非综合治理结果进行比较。此外,FFS还重点关注团队和个人的能力建设。FFS的长期目标旨在实现新型农民能继续扩展自己的知识并帮助他人学习,并在当地社区组织各种活动,使IPM实现制度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约有200 万农民在南亚和东南亚接受并通过了FFS培训。

3.培训平台:现场数据来自加纳和马里两个最古老的非洲IPPM项目。其中还有科学家,热心组织机构和大学教师的参与。

4.培训效果:FFS培训能够积极应对当地条件;FFS有助于促进农民的“系统学习”和并帮助当地农民提高创造性;促进了农民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当地组织发展以及有害生物和生产综合管理制度化;对农民,推广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均有积极影响。

(二)菲律宾耐旱水稻种植培训

1.培训内容:菲律宾位于西太平洋,是东南亚一个多民族群岛国家,其水稻生产养育了菲律宾86%的人口。但由于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水稻生产因遭受旱灾而生产率降低。此外,由于水稻生产挫败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许多青年农民到城镇就业,进一步加剧了水稻产量的减少。因此,菲律宾政府在国内推广耐旱水稻的种植技术,不仅能够保证国内的粮食安全,更能增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

2.培训方式:本次培训采用了五种方式进行最终效果比较,分别是农场示范和参与式品种选择(on-farm demonstration and participatory varietal selection),农民田间学校(FFS),通过当地农民技术员进行农民间的传授(farmer-to-farmer extension through local farmer technicians),种子大篷车(seed caravans)和种子供应提升机制(seed system enhancement)。在农场示范和参与式品种选择中,将7 个耐旱品种(Rc280,Rc282,Rc346,Rc348,Rc420,Rc426 和Rc428(2011-2015 年为雨养低地培植品种)与一个在农民中颇受欢迎的品种(Rc222,2009 年为灌溉低地培养品种)进行比较。用于该国2016 年和2017 年的雨季四个省雨养低地的96 个试点。每个季节,都选取代表性区域的3平方米确定谷物产量。在每个样地中,将水分含量调整为14%。结果在示范活动中展示。稻米的外观和米饭的适口性由50 位专家组成的小组成员评估,包括当地磨坊主和贸易商,种子种植者以及当地学生,有5 个等级评分标准:非常喜欢;有点喜欢;都不喜欢或不喜欢、有点不喜欢;非常不喜欢。使用STAR软件中的广义线性模型对差异进行分析。在FFS中,2016 年和2017 年的雨季进行为期一个季节的培训课程,每周半天在农场示范的96 个地点中的48 个社区中进行持续16 周每周半天进行新耕种品种演示。培训课程为农民参与性活动,包括管理实践,田间诊断,决策能力。当地政府在每个社区部署两名当地农民技术员组织农民田间学校,如果需要,由研究人员和推广人员提供有关作物管理的进修课程。最后利用问卷调查形式评估培训前后知识获得差异情况。在种子大篷车培训中,用卡车将种子袋分发到各个社区,告知农民这是新型耐寒水稻种子,需要农民在其田地种植并评估产品。种子由国家农业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与地方政府合作,在2016 年,2017 年的雨季免费发放。种子供应提升机制,44 个当地种子生产商与8 位农民进行了合作,使其能够生产高质量的种子,建立目标社区的种子生产者网络,使国家农业研究中心,当地大学和当地种子生产者达成合作。农民间传播方法包括96 个当地农民技术员在其社区中作为“变革推动者”进行宣传耐旱品种,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技术员协助农业推广人员分发新品种,为附近的农民提供建议,并监测示范领域。

3.培训平台:五种培训方法均是在政府的带头下,将种子在农民间进行推广,必要时邀请专家、技术员对农民进行种植技术培训,使得农民能真切看到新型种子的益处。

4.培训效果:运用五种耐旱种子的推广和培训方式进行对比,均可得出耐旱种子产量更高,更易适宜气候变化的环境。但与其同时也考虑了不同的培训方法的效果,并调查了农民更加喜欢的培训方式。充分将科学技术与人本主义结合,考虑成人教育的特点,使得技术得以最大范围地推广。

总 结

首先,通过研究发现,国外农民培训范围较广,有全国性培训法律和培训农业政策等方面的内容,全国农民在农业相关法律法规和宏观农业政策方面受益;国外农民培训平台各异,有政府机构和民间团体组织,更有各地大学农学专家的介入,使培训有了智力支持。争取大学和农业科学机构的参与,对我们新型农民的培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国外农民培训方式各地不同,根据当地农业长远规划和农民实际需求,例如有农场示范和参与式品种选择(on-farm demonstration and participatory varietal selection),农民田间学校(Farm Field School),或者通过当地农民技术员进行农民间的传授(farmer-to-farmer extension through local farmer technicians),还有种子大篷车(seed caravans)和种子供应提升机制(seed system enhancement),对我们新型农民的培养颇有启发。国外农民培训内容很广,既有宏观国家经济和法律政策方面的培训,也有微观养殖业或种植业某一种技能的培训,还有注重农民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尤其是聚焦在有共同的气候、水质、土壤,针对某一种植物或禽类养殖的培训,对我们新型农民的培养大有益处。综上所述,虽然国外农民培训的经验较多,但根据我省农民的实际情况,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甄选出部分有价值的实际做法融入到我省新型农民培养的伟大事业中,检验出是否有借鉴意义尚需实践的检验。我们相信,有党中央的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贵州省各族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的战役中,目标明确,发挥我省农业现有优势,借鉴吸收国内外农民培训的有益经验,大胆实践,奋发有为,一定能大获全胜。

猜你喜欢

贵州种子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贵州,有多美
桃种子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可怜的种子
贵州古驿道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