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建俊教授魏晋学术研究述要

2020-01-07曾敬宗

天中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竹林七贤玄学魏晋

曾敬宗

江建俊教授魏晋学术研究述要

曾敬宗

(肇庆学院 文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江建俊教授为魏晋学术研究领域著名学者,他选择“玄理”为体、“玄风”为用的研究理路进行玄学研究体系的重新建构,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对玄学研究的发展甚有贡献。对江建俊教授的学术志业与研究成果进行绍述,有助于推动当下的魏晋学术研究。

江建俊;魏晋学术;玄理玄风;竹林七贤;神超形越

江建俊,1949年出生于台湾彰化永靖,先后完成了成功大学中文学士、政治大学中文硕士、文化大学中文博士学业,1979年回到成功大学中文系任职,在大学部教讲“世说新语”“魏晋玄学”“老庄”“道家的智慧”“中国思想史”等课程,在研究所开设“魏晋南北朝学术思想专题研究”“世说新语专题研究”“竹林七贤专题研究”“道家思想管理学”等课程。江先生的学术研究范畴以魏晋学术、道家思想、竹林玄学为主,学术专著有《建安七子学述》《汉末人伦鉴识之总理则》《汉晋学术论稿》《魏晋玄理与玄风之研究》《魏晋学术思想研索》《竹林七贤探微》《新编刘子新论》《于有非有,于无非无——魏晋思想文化综论》《魏晋“神超形越”的文化底蕴》等书,可说是研究魏晋学术有成之前辈学人,2014年退休,现为成功大学中文系名誉教授,亦是乡里的杰出人士。

笔者大学二年级时,先生在讲授《世说新语》“识鉴”篇时曾分享他为何会踏入魏晋学术领域。其言自己在高中时期,曾在路上遇到向他借钱急用的学生,当时因对大专生怀着仰慕之情,且对方看起来也颇忠厚老实,故不假思索而将身上所有现金借之应急,对方离去之时还留下联系方式,未料对方从此避不见面。此次经验之后,先生就下定决心研究观人之术,于是开启探索人伦鉴识之路,其硕士论文即为研究刘邵《人物志》一书,此一生命际遇,开启其学术起点,尔后在成功大学中文系任职近四十年岁月亦一直以研究魏晋学术为其志趣。其所指导的硕博研究生有50余人,目前也大多在教育界与学术界服务发展,这些学子可视为“六朝学”的种子教师。另外,他主办了六届“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三届“竹林文化的形成、流播与影响学术研讨会”,并创办《六朝学刊》,均可见其对“六朝学”不遗余力的推动。

笔者在大学三年级聆听先生讲授“魏晋玄学”课程,每每引发对“玄心”“洞见”“深情”“妙赏”等魏晋风度的向往,先生上课时候展现出“旷达通玄”的风格与“行云流水”的板书,颇能契合魏晋名士“风流”的生命情境。日后与先生相处的过程中,深体先生为人处世之道常有玄学“会通儒道”精神特质在其中,其外在表现为谦谦君子、积极进取之儒家风范,而内在心灵则颇有自然逍遥、见素抱朴之道家性情,可谓是儒道互补的玄同者,此“外儒内道”的人生哲学想必来自“玄”之精神,故能应物而无累,进而体玄识远。

笔者这几年来陆续研读先生论著,对先生钟情于魏晋学术研究且乐此不疲之精神甚为感佩,加之先生对玄学确实有着重大贡献,身为后进研究者理应为其志业做一梳理,故不揣愚陋,试述如下。

一、研究:玄理玄风的拓展者

魏晋玄学能够成为现代学术体系中的专业研究领域,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与牟宗三《才性与玄理》二书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自此二书之后,关于魏晋玄学的研究论著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到目前为止可谓方兴日盛。若以时间而言,汤氏之书出版早于牟氏之书,故汤氏著作在时序上取得先位性,被定位为奠基之作。虽然如此,牟氏之书仍不容小觑。

若进一步审视当代魏晋玄学的研究概况,约略仍可观察出研究成果基本上虽然越来越细致化,偶有可观者,但仍不出汤、牟二人论述的大方向。笔者近年来一直在研读当代的研究成果,思索为何当代玄学研究成果会有如此走向,后来发觉似与汤氏对玄学底蕴的阐释有着极大关系,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言:

夫玄学者,谓玄远之学,学贵玄远,则略于具体事物而究心抽象原理。论天道则不拘于构成质料(Cosmology),而进探本体存在(Ontology)。论人事则轻忽有形之粗迹,而专其神理之妙用。[1]23–24

道家老庄与佛家般若均为汉晋间谈玄者之依据。其中心问题,在辨本末有无之理。[1]44

从汤氏这样的阐释,可知其认为玄学中心议题在“本末有无”,也正因为探索“本体”问题,故而“略于具体事物而究心抽象原理”,故玄学呈现出“玄远”之学术特色。牟宗三《才性与玄理》亦云:“‘玄’非恶词也,深远之谓也。”[2]又言:“玄学的内容是道家的玄理;进一步发挥道家的玄理,就是魏晋玄学的贡献。”[3]在汤、牟二氏如此的定位之下,其后的玄学研究逐步偏向于学说理论而较忽略文化社会心态。

近年来已有学者发觉这样的研究趋势有其问题,试想:若将文化社会抽离,学说理论如何赖以存在?故学界已渐将研究视角转向关注当时的社会文化情况,透过玄风与玄理的互相察照,勾勒玄学发展的轨迹。这样的研究路径可以江建俊教授的研究成果为代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魏晋玄理与玄风研究》奠定了后来其魏晋研究的基础。他曾在《玄理与玄风》一文中表示:

“玄理”是体,“玄风”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玄理透过玄风表现之,玄风背后有玄理作基础……准乎此,欲了解名士之性行,当从其“迹”(有——玄风)上溯其“所以迹”(无—玄理),庶几得其真性。[4]

对凡人而言,外在行为(玄风)是其内在思想(玄理)之化现,两者的关系基本上是互为因果,一体一用,其关系不可截然划分。先生认为魏晋学术文化可以透过“玄理”与“玄风”来理会,而且“玄理”是体,“玄风”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体用不二;玄理透过玄风表现之,玄风背后有玄理作基础;玄理指导玄风,玄风是玄理的反映,因此欲了解“玄理”之真正义涵,实应透过“玄风”以证成。如王弼言“圣人有情而无累于情”,实即“体无用有”说的落实。又如魏晋名士“吏非吏、隐非隐”,居官无官官之事,此种“朝隐”的风气,实以郭象玄学“游外冥内”“迹冥圆融”说为理论根据。再如魏晋士人之行为特重“神韵”“率真”,一言一行,颇耐人寻味,深受“忘言得意”“适性逍遥”说的影响。先生这种研究理念的展演,落实于日后的《于有非有,于无非无:魏晋思想文化综论》与《魏晋“神超形越”的文化底蕴》二书之中。

在玄理方面,先生以玄的奥义“于有非有,于无非无”为宗旨,试图通过“先玄”“畅玄”“反玄”“重玄”四阶段,并透过名言概念“征质求理”“贵无崇本”“应变顺和”“迹冥圆融”“至虚为宗”“即色游玄”“即物顺通”的解析,以照察玄学的整体发展流变。其研究突破了过往魏晋玄学史纷繁的分期分派观点,或以何王为“正”、裴頠为“反”、郭象为“合”的辩证发展之窠臼,重新拾取许多非常重要却被忽略的材料与主题,力图开拓魏晋玄学流变的新视角,颇具独创性。又如《魏晋“知解”抉微——由“知解”到“玄解”》一文更是透过魏晋诸“解”文献展演“言意之辨”。汤用彤《言意之辨》认为魏晋玄学体系之所以可以建立,最核心的关键在于“言意之辨”。自此之后,学术界论及魏晋认识论,总以“言意之辨”作为主轴进行建构,于是产生汉晋间人伦识鉴“征质”→荀粲“言不尽意”→王弼“忘言忘象以得意”→欧阳建“言尽意”→张翰“不用舌论”→郭象“寄言出意”→六家七宗“格义”这样一套论述脉络。然此一理解进路总有“援西以治中”之憾。先生别具心裁,从“知解”的多元照察之中,追踪魏晋“新学”转进的轨迹,从而导出魏晋认识由理性的“知解”转向境界的“玄解”,层转层进,足见其视域之广博性与思理之灵敏性。而此篇亦可视为“神超形越”之玄旨的最佳展演范例篇章,诚如作者在《引言》所言“可称为‘开宗明义’章”。

在玄风方面,议题展演处处证成玄理,非常具有新颖性,如《魏晋“忠孝”辨》一文主要以魏晋“忠孝”之事例进行畅玄。首先,作者先考察先秦的忠孝观,后与魏晋时代相比较,发觉唐修《晋书》“忠”义似有狭隘化的趋向。然后,作者主要结合《世说新语》与《晋书》中的诸多忠义事例,分嬗代之际、新朝初立、元康八王之乱、王敦与苏峻之乱、桓玄之乱等五个时期进行辨析,颇能见出作者文献工夫之娴熟。最后,探讨魏晋以孝治天下之因并以玄的视角解读魏晋之忠孝观,颇见玄学才性论之合同离异思维的展演。又如《颀然神解——论魏晋的“情意交”》一文主要梳理魏晋士人的交游事例,考寻归结出名士“情意交”的择友特色,此与当时的“体玄”“贵意”“畅情”“重神”的时代思潮有着莫大关系。江氏此文另辟蹊径,别开生面,试图透过交友观展演“玄心”“洞见”“深情”“妙赏”为特色的魏晋风度,以具体可感的案例阐释抽象难解之概念,可谓独具慧眼,并可作为后进者之津梁。另外其所梳理的交友案例,抉发隐微,解析细腻,用力甚深,颇具参考价值。再如《魏晋名士“裸袒亵慢”之风的多维解读》一文,从魏晋“反玄”之士所纠举的“裸袒”行为谈起,认为裸袒是“任诞”之风中最极致的表现,深具逼人直视之效力;随即探讨裸风形成之因素,并贞定出以“自任”为特色的“智裸”与以“旷达”“快意”为特色的“颓裸”,一具反抗性格,一为作达性质,高下立判;接着透过“事功与浮华”“礼教与自然”“反社会与亲社会”“个人与群体”“是非与美丑”“真伪与雅俗”“文与质”等七项二元对立价值的辩证,进而逼显裸袒的“畅玄”向度,并以现代后设角度论述裸袒的美学底蕴。余论转而拈出裸袒的肆欲与刻意面向,引人深思。此多层多维的诠解视域,深见裸袒意涵之丰富与作者治学功力之深厚。

经由以上的阐述,可知在玄理方面,江氏“先玄、畅玄、反玄、重玄”的主张,在当今玄学界实是独树一帜。而以魏晋诸“解”为文献展演“言意之辨”,颇具玄解的兴味;在玄风方面,先行透过参玄、悟道、遗制、逾格、通神、畅意、悦情、清思、体美、委命等诸玄风命题,进行“畅玄”,别具心裁。总之,先生之研究成果有两大特色:一为玄理发展脉络的独创性,二为玄风议题展演的新颖性。即以“玄理”为体,“玄风”为用,进行玄学体系的重新建构。此一“玄解”式的理解进路,或可为玄学研究开启新局。

二、志业:六朝学术的推动者

先生在成功大学中文系执教近四十年,其研究领域一直为魏晋学术。除了教学与研究之外,他非常积极争取主办国际性学术研讨会,试图通过研讨会的举行,聚集世界各地同好精进研究能量。成功大学中文系1990年以来已经举办过6届“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先生是促成这些研讨会产生的重要推手之一。此6届研讨会的成果也逐渐让成功大学中文系成为魏晋南北朝学术研究的学术重镇。

当然,除了成功大学中文系曾主办6届“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还有东海大学中文系于1997年10月举办“第三届魏晋南北朝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文化大学”文学院于1998年12月举办“魏晋南北朝学术国际会议”;东吴大学中文系于2005年4月举办“魏晋六朝学术研讨会”;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于2007年4月举办“第三届儒道国际学术研讨会:魏晋南北朝”;台湾“中央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所于2008年11月举办“魏晋南北朝经学国际研讨会”,这些研讨会的举办亦对魏晋南北朝学术研究具有推波助澜之功效。

国际性学术研讨会的举办固然是推动六朝学术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先生认为发行学术刊物仍不可偏废,故也非常积极通过学术期刊的方式发扬光大“六朝学”,于2004年创办《六朝学刊》,邀请多位长年耕耘六朝学者撰文投稿,诸如林丽真教授、张蓓蓓教授、王文进教授、陈怡良教授、庄耀郎教授、朱晓海教授等,试图通过刊物平台建立研究社群论学之风气,进而强化六朝研究能量。2006年出刊的第二期,文章作者多为六朝研究的专家学者,如刘显叔教授、王枚教授、蔡忠道教授、卢桂珍教授等。这两期《六朝学刊》的刊行,虽然逐渐建立起研究社群之论学平台,然而后来因为诸多缘故而不得不停刊,殊为可惜,希望将来有朝一日,该刊物能再度复刊,成为“六朝学”研究之论学平台。

先生在研究所开设“魏晋南北朝思想专题研究”“世说新语专题研究”“竹林七贤专题研究”等课程,通过教育的方式引领学子进入六朝学术研究殿堂,其间所指导的硕博研究生有50多位,培育了不少优秀学者,如陈美朱、姚彦淇、陈惠玲、林佳燕、黄洁莉等。如上所述,可知先生对六朝学术的推动实是用力甚深与功不可没。

三、乐趣:竹林七贤的痴迷者

竹林七贤者,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是也,这七人常常聚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代表知识分子的良知意识与应世智慧,如阮籍“应变顺和”、嵇康“刚肠嫉恶”、向秀“屈志升降”、王戎“俭啬自晦”、山涛“慎默识度”、阮咸“任达贞素”、刘伶“纵酒不恭”。若能将其生命智慧转换为己身之立命处世哲学,或许能宽慰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所带来的苦痛,尤其是身在易代之际的乱世中,他们的人生哲理更显其价值。这七位名士对其后的中国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魏晋学术领域研究之中,先生特别钟情于对竹林七贤的探索,其《竹林七贤探微》一书是继何启民《竹林七贤研究》之后的学术力作,其中有许多发人所未发之言论,如“山公启事”“向秀玄学思想及其影响”“由刘伶《酒德颂》谈魏晋名士之酒德”等章节颇值后进研究者研读。除此之外,先生亦曾从事笺注竹林七贤诗文及言论的学术研究工作,进而完成《竹林七贤诗文全集及言论校注评析》一书,希望该著尽快出版,以利竹林七贤研究。如上均可见其对竹林七贤研究用力甚深。

在从事竹林七贤研究之外,先生也十分热衷搜集竹林七贤的相关文物艺品,还曾应邀在成功大学校内举办竹林七贤文物展,其所收藏的有关竹林七贤艺品文物数量应可说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先生对于竹林七贤之痴迷情形,曾引来关注与报道[5],他曾买下许多关于竹林七贤画作之劣质品,就是为了维护竹林七贤的美好形象。故先生可谓竹林七贤研究的痴迷者。

同时,先生对推广“竹林学”更是不遗余力,曾分别于2007年12月16日、2009年10月17日、2010年5月2日主持召开了三届“竹林文化的形成、流播与影响学术研讨会”。第一届研讨会主题设定为竹林七贤个人之思想、人格与心态的探讨以及竹林文化的形成;第二届研讨会主题设定为竹林文化在域外的流播与影响之情况;第三届研讨会主题设定为竹林文化的意象与精神、竹林七贤的集团属性以及开拓竹林学研究之新视角。这是台湾学术界比较少见将会议主题聚焦在竹林学的讨论会,虽然不像大型国际研讨会那样热闹,但是却能集中议题之焦点,进行深入且透彻的探讨,给研讨会的参与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每次会议圆满落幕后,为使竹林学主题更加周全完备,江建俊教授于会后继续邀请其他专家学者针对竹林七贤的相关议题撰写优质论文,如马良怀教授、渠晓云教授、顾敏耀教授、范子烨教授、刘强教授等人,均应邀撰文。由此亦可看出江教授对竹林学之拓展的用心。如今,竹林学系列论文集已由里仁书局出版,分别为《竹林名士的智慧与诗情》《竹林学的形成与域外流播》及《竹林风致之反思与视域拓延》,被先生视为“竹林三书”。笔者相信,此类系列成果对日后竹林学的研究都具有深化与推广作用,进而为竹林文化开拓出一条康庄大道。

先生所主编这套“竹林三书”旨趣在于探讨竹林文化的形成、流播与影响,进而促成竹林学的成立与推广竹林文化,其在《竹林学之形成——从域外竹林七贤之流播证成》一文中标举“竹林学”一词,并为其下定义,其云:

“竹林学”之目的是研究竹林七贤的人格、学说、历代评论七贤及七贤相关议题、域外学者对七贤的接受与衍绎等的学科。[6]

虽然该文重心在于考察竹林七贤在域外流播的情形,然他在文中也试图指出日后对竹林学研究的一些想法,如可从竹林七贤的思想言行、善本书之访求、历代诗人的题咏及评论、书画艺品、戏剧小说、今人论著与竹林七贤的形象转化等七大面向来着手进行整理与研究,这样的构思在其主编的“竹林三书”中略见端倪。

由于先生对竹林七贤的研究与推广投入非常大的心力,亦对竹林七贤的相关材料与议题非常熟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由他所规划的会议主题,可见新议题之开拓与旧议题之深化的特色。若是进一步与大陆所召开的竹林七贤学术讨论会成果参照以观,会更明显发现先生试图建构“竹林学”的学术谱系。综合上述相关成果,“竹林学”这门学问在学界已隐然成型。

若细心研读“竹林三书”所收录文章,会发现绝大部分内容偏向精神层面的观照。然而除了精神层面,物质文化的流播(尤其是视觉图像)亦可略为关注,如有关竹林七贤的绘画、书法、雕刻等,这些艺品的流播亦可见出竹林七贤的魅力。由于当今电子传媒的高度蓬勃发展,讯息可以通过网络的传播而无远弗届,世界距离亦逐渐缩小。因此若要推广竹林文化,除了出版竹林七贤的研究成果与整理有关竹林七贤的艺品之外,竹林七贤电子数据数字化的建立也是一个可行的发展方向。若能建立一个专属介绍竹林七贤的网站,将竹林七贤的诗文集,或竹林七贤研究著作目录,或有关七贤的诗词、戏曲、小说、绘画、书法、雕刻、艺品等,置于该网络平台上,供人浏览与讨论。不仅是知识分子,一般社会大众亦可透过电子传媒认识竹林七贤。

四、结语:神超形越的畅玄者

江建俊先生之研究皆必植根于周全的文献基础,以玄理为体,玄风为用,体用相资。在玄理方面,透过先玄、畅玄、反玄、重玄等脉络勾勒出玄学发展体系,又辅以“知解”之认知方法展演另类的“言意之辨”,乃得抉发玄理之精蕴。在玄风方面,试图由参玄悟道、遗制逾格、通神畅意、悦情体美、委命出处等多元面向,触类旁通,演绎新义、发明玄趣。经由玄理玄风之相应并进,从而引领读者寻幽探胜、涉玄生新、体玄识远、神超理得,真可谓是“神超形越”之畅玄者。魏晋玄学在汤用彤、牟宗三两位前辈的引领之下,发展至今日已有百年时间,其间所累积的研究成果相当可观[7],这对于一位新进研究者而言,可说是忧喜参半,喜的是有许多研究成果可资参考,忧的则是如欲在如此丰硕的研究成果之下找寻出可行的新议题,实属不易之事。先生潜心笔耕六朝学术四十余年,研究成果有目共睹,如能提笔撰写关于“魏晋学术百年发展史之回顾与未来可行之探究面向”之相关文章,借由先生长年之辛勤耕耘眼光,相信对日后研究者有着极大帮助。

先生在成功大学中文系服务近四十年时间,时时刻刻醉心于魏晋学术研究,在闲暇之余亦时常到各大书局与艺品店搜寻与魏晋南北朝相关之书籍文物。时至今日,他累积了非常丰富的藏书资料与文物艺品,除研究室堆满书籍外,另外还购置一公寓摆放书籍文物。在魏晋藏书资料方面,其所藏数量甚为惊人,有时连各大图书馆都不见得有收藏之书籍资料,在先生书房也能看见。且先生亦不吝将书籍外借,这对研究生而言,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在竹林七贤的艺品文物方面,先生之个人收藏恐怕是世上少有,一直希望未来若有机会的话,可以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开设一间竹林七贤文物馆,推广竹林名士精神。对于自己大量的藏书数据与艺品文物,先生颇为自豪,曾言“现在人们只要提到魏晋学术、竹林七贤,就会想到江建俊三个字”。然因先生的三位儿女均非从事与中文学术研究领域之相关工作,且无意愿承继衣钵,此让先生颇感无奈。后来欲将其毕生收藏赠予成功大学图书馆,然因诸多缘故而无法如愿,此让先生更是遗憾,他一度对于这些大量藏书数据与文物艺品不知如何是好。所幸后来经台南大学国语文学系的协助,其校图书馆将开辟一专区进行收藏。学术、文化,教育之传承是何等大事,没想到过程会是如此折腾扰人,颇令人莫名伤感。

先生虽然现在已经退休,然心中仍十分牵挂六朝学术的未来发展与人才培育问题。在未来发展方面,先生期盼可以成立“六朝学会”,希望借由学会的运作方式建立研究社群网络的联系,这从其创办《六朝学刊》之论学平台的作为亦可体察出来。另外,先生也一直期望“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可以继续举办,借由会议之发声讨论,引领出一些新的研究议题与未来可发展之面向。在人才培育方面,先生认为学术新人的加入是六朝学术延续的关键,然因当前中文系课程相当多元,许多学子未必会选择以六朝学术为其研究领域,故先生认为在大学时期应充分让学子们体会“六朝风物”,研究阶段才便于深入“六朝学”之堂奥,不会因古典根基不稳而视为畏途。在经过多年教授“魏晋玄学”课程之后,先生已积累了成果非常丰硕的教学讲义,如《魏晋玄学词典》等书稿。希望先生可与出版社合作,尽快付梓成书,便于引领年轻学子一窥“魏晋风度”之意蕴。

[1]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 牟宗三.才性与玄理[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2:2.

[3]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3:234.

[4] 江建俊.玄理与玄风[Z].孔子研究:第三五期(1994年9月):15–16.

[5] 陈宜彣,林亮宇.跨越时空的知音竹林七贤头号粉丝江建俊[Z].全球中央:第17期(2010年5月):110–111.

[6] 江建俊.竹林学的形成与域外流播[M].台北:里仁书局,2010:296.

[7] 林丽真.魏晋玄学研究论著目录(1884―2004)[Z].台北:汉学研究中心,2005.

I206

A

1006–5261(2020)05–0001–06

2019-08-26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19FZXB077)

曾敬宗(1979―),男,台湾台南人,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刘小兵〕

猜你喜欢

竹林七贤玄学魏晋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当代玄学报告之“解压”——YY嘛,谁不会啊
平衡
历代竹林七贤主题美术作品的表现方式简析
魏晋玄学对正统法制思想的影响
“绝版的竹林”之七
“竹林七贤”
Parodies in Death and the Compass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
美人骨——回到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