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新时代党永葆斗争精神的制度建构

2020-01-07李智利徐俊

天中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制度化斗争建构

李智利,徐俊

试析新时代党永葆斗争精神的制度建构

李智利,徐俊

(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通过制度建构的方式永葆党的斗争精神,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针对制度化保持无产阶级政党斗争精神探索的经验总结,也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确保自身斗争精神永不褪色的现实需要。新时代党要永葆斗争精神,在制度建构上必须遵循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等原则,诉诸组织领导、理论创新、思想教育等具体制度。唯有如此,党才能使自身的斗争精神得到有效保持。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制度建构

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标识,也是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强大力量。党要永葆斗争精神,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固然重要,但制度的建构同样不可或缺,这是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经验总结。回眸党的发展史可知,凡是党的法规制度不断完善并得到较好执行的时候,党的斗争精神就能持续高涨;相反,凡是党的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或遭到破坏的时候,党的斗争精神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低落。事实证明,只有通过与时俱进的制度建构,才能使党的斗争精神得到持续保持。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的形势和实践,中国共产党只有敢于正视党内法规制度的短板与不足,聚焦新时代的中心任务和主要矛盾,放眼全球,立足国内,把握未来,积极推进党内法规制度的与时俱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斗争形势中确保自己的斗争精神永不褪色、永不弱化、永不变质。鉴于此,本文拟以制度建构为切入点,试析新时代党永葆斗争精神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和具体架构。

一、制度建构的理论基础

制度的建构并不能随心所欲,它是以对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只有正确把握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保证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于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而言,要确保自身斗争精神能够得到制度体系的强力支撑,就必须把制度建构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们对制度化保持无产阶级政党斗争精神的探索实践以及当下党内法规制度短板与不足的科学分析之上,否则制度的建构就可能因脱离实际需要而转变为加速斗争精神弱化或变质的直接推手。

(一)马克思恩格斯就制度化保持无产阶级政党斗争精神所做的初步探索

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通过制度建设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精神,并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极具借鉴价值的思想。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起草《共产党宣言》为新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该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就是用暴力的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1]。这就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指明了方向、确立了奋斗目标。马克思恩格斯还起草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对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组织机构包括支部、区部、中央委员会和代表大会等提出了许多重要规定,其中规定,中央委员会是全盟的执行机关,代表大会是全盟的立法机关[2]。这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等基本制度的雏形。此后,为更好地指导和组织国际无产阶级政党同资产阶级以及其他剥削阶级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还起草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等制度化的斗争纲领,为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奠定了制度化的协作基础。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制度化保持无产阶级政党斗争精神的论述,为其后继者们尝试通过制度建设持续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精神做了理论上的最初探索。

(二)列宁针对制度化保持无产阶级政党斗争精神所做的深入探索

列宁对于制度化保持无产阶级政党斗争精神,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初步探索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十月革命前,针对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分散主义思想严重、党内斗争日益尖锐等突出问题,列宁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要取得胜利,“集中制是必不可少的”[3],并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民主集中制”这一概念。此后,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正式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建党原则[4],这就使无产阶级政党在保持斗争精神上有了刚性的制度支撑。十月革命胜利后,由于巩固新生政权的迫切需要,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了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但这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个人专权现象的发生。再加上部分党员干部斗争意志弱化、自我约束降低等,党内一定范围内出现了官官相护、追求特权、贪污受贿等不良现象。鉴于问题的严重性,列宁指出必须要建立一个与中央委员会平行的监察委员会[5]来独立行使对党员干部的监督与约束权。通过这一举措,布尔什维克党内骄傲自满、贪图享乐的不良风气得到有效遏制。此外,列宁还从维护党的纪律和权威、密切联系群众、保护党内批评和讨论自由等方面进行了制度建设探索,这都为无产阶级政党永葆斗争精神提供了制度支撑。

(三)中国共产党针对制度化保持自身斗争精神所做的中国化探索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开始就逐步开启了立足本国国情进行制度化建设保持自身斗争精神的实践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提高全党参加革命斗争的积极性,毛泽东强调必须从制度上纠正党的错误思想[6]。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党逐步建立了民主集中制、支部建在连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制度,为培育和保持党的斗争精神提供了制度化的保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部分党员干部骄傲自满、脱离群众、贪图享乐等突出问题,毛泽东强调要发挥制度建设在保障群众路线有效贯彻以及集体领导制度执行落实中的积极作用[7]。为此,在毛泽东亲自领导和指挥下,中国共产党以全国唯一执政党的身份全面开启了和平建设时期如何继续保持自身斗争精神的探索历程。改革开放新时期,针对党内存在的各种思想和作风问题,邓小平明确指出了制度建设对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的革命精神的重要性。他指出,制度的问题解决不了,思想作风的问题也就解决不了[8]328;我们既要解决思想上的问题,也要解决制度上的问题[8]332。此后,以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代表的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制度化地保持党的斗争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也为新形势下的制度建构提供了指导。

(四)苏共针对制度化保持无产阶级政党斗争精神探索的惨痛教训

由于国内外斗争形势的严峻性以及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的紧迫性,列宁逝世后,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共主要领导人并没有真正把列宁针对制度化保持无产阶级政党斗争精神的探索成果加以充分吸收和利用。相反,斯大林在领导苏共和苏联建设与发展的过程,在强化集中领导制度的同时,严重削弱了民主监督制度,由此逐步开启了后一任领导人或集体否定前一任领导人或集体的非制度化模式进程。这种非制度化的制度化进程导致了苏共内部的派系化、离心化,不但其基层党组织对上级党组织缺乏完全信任,而且一般党员对党员干部也缺乏应有的信任。苏共这种非制度化的制度化现象,在斯大林之后的历任苏共领导人中逐步走向极端化,而由此带来的深层次影响就是把敌我之间的斗争引向了苏共内部。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共因权力过分集中而造成的诸多问题,试图通过民主化的改革来终止以往扭曲异化的党内生活制度,然而他却把苏共引向了自毁长城的末路。苏共的惨痛教训表明,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精神尽管具有先天性,但后天科学合理的制度化保持才是关键;倘若把党内的非制度化作为制度化的价值取向,就会把无产阶级政党引向错误的斗争方向,党亡政息的悲剧将不可避免。

(五)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制度化保持自身斗争精神方面存在的短板与不足

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尽管在制度化保持斗争精神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新时代应对新的考验时仍然存在些许亟待解决的短板与不足。一是党内激励机制存在短板与不足。从心理学上看,斗争精神的保持需要相应的激励机制来支撑,如果激励机制滞后或失效,那么其保持就将难以为继。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斗争精神,也必须遵循激励机制的心理学范式。当前,就党内激励机制而言,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的制度设计上还不够科学,尤其是激励方式、激励力度、激励技巧等方面亟须进行与时俱进的变革。二是党内情感关怀机制存在短板与不足。对党组织的情感依赖、对党员同志的手足之情,是我们党具有顽强斗争精神的思想基础。革命战争年代,面对随时来临的死亡,绝大多数党员总是能把个人情感抛之脑后;然而,在和平建设时期尤其是新时代,面对种种诱惑以及精神生活需求日增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党员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慰藉。针对这些新的变化,我们的党内情感关怀机制在应对意识、应对方式和应对策略上较显滞后,在情感关怀工作上常常做得不够积极主动和细致入微。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党在新时代进行制度建构时必须要予以重视和解决的。

总之,新时代党要永葆斗争精神,在制度建构上既要有一种洞察历史的深度,又要有一种穿透现实的力度,还要有一种穷尽未来的高度。只有把这三种逻辑思维结合起来,才能确保所建构出来的制度体系更适合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制度建构的基本原则

原则既是旗帜和方向,也是戒尺和底线。新时代党要永葆斗争精神,在制度设计上就必须坚持科学的原则。这些原则不仅是对时代发展大势的深刻反映,也是对既往历史血脉的接续与发展。

(一)坚持战略性原则

战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能指导全局的计划和谋略,而战略性则是战略本质特征的一种整体性呈现。一般而言,一种制度能否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在建构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坚持了战略性原则。新时代党要永葆斗争精神,在相关制度的建构过程中也必须把战略性要求融入具体谋划中。首先,从制度建构的前提条件看,新时代党要建构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必须把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否则,如果背弃了这一历史使命和时代主题,党所建构的制度就会成为自身前进的桎梏,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必然会严重受挫。其次,从制度建构的内容看,党要永葆斗争精神,其制度建构必然涉及近百年来党的制度建设探索经验以及新时代赋予党的制度建设的新要求,这就要求必须以战略性的眼界和思维科学处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有机衔接和传承创新问题。最后,从制度完善的过程看,制度化保持党的斗争精神,是一个逐步推进、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既不能迷恋于过去的丰功伟绩而踯躅不前,又不能局限于当下的利益纠葛而忘记来时的路,而应该把制度的建构置于实现党的阶段性目标与长远性目标的统一中,这样才能保证制度化的宏观性。

(二)坚持前瞻性原则

前瞻性是指具有洞察或预见事物发生或发展的可能性,它是一个科学的制度体系不可或缺的本质属性。新时代党要永葆斗争精神,在制度建设上就必须把各种在未知条件下可能出现的诸多风险和挑战充分考虑到,即使无法具体化也必须在宏观上做好对各种风险挑战的研判,这样才能使党员个体在面对各种重大突发性事件上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冲击。这是因为:第一,这是紧跟斗争形势变化的需要。人类社会总是在向前发展的,党所面临的斗争形势也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倘若党不能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进行超前性的谋划,那么就势必会使已经或尚未制定出来的具体制度滞后于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也就无法通过制度建设及时消除各种弱化党员进取心的消极因素。第二,这是发挥制度本身特性的需要。众所周知,尽管制度具有稳定性、长效性等功能优势,但如果制度本身不具备前瞻性,制度的功能优势就会转变为消磨党员个体或群体斗争精神的负能量。第三,这是应对未知风险的需要。风险的发生常常没有征兆,但一旦出现就可能给党的战斗力带来不可预知的影响。因此,只有把前瞻性的原则融入具体制度的设计理念及其内容之中,才可能把各种风险扼杀在摇篮中,进而减少对党员的心理和思想冲击。

(三)坚持系统性原则

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秩序或关系组合成的结构体,而系统性则是系统所体现出来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矫正、自我修复的本质属性。系统性的强弱取决于系统本身的发展状况,而系统性的大小又会对系统本身的运转产生影响。系统的运作原理表明,新形势下党要永葆斗争精神,就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来抓。具体而言,在建构具体制度时,必须把新形势下党的发展环境、党员的组成结构以及人民群众对党的看法等各种因素考虑充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所建构出来的制度能够为党持续保持斗争精神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相反,如果在建构制度时只是一味地凭着自己的主观猜测或想象而任意行事,那么就可能造成制度系统内部各构成要件间相互抵触,进而导致制度的系统性整体功能因内耗而减弱,其结果必然会引发党内不同层级组织及其党员间在处理同一问题时意见的不统一和行动的不一致。因此,为了使制度的系统性达到最优化,在进行具体制度设计时必须充分兼顾各构成要素的耦合性。也就是说,要把制度化保持党的斗争精神作为一个完整链条来谋划,而不能将其视为由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具体规章制度的简单叠加,否则制度本身的系统性就很难得到保证。

(四)坚持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之魂,也是党永葆斗争精神的重要法宝。近百年来,无论遭遇何种困难和挫折,我们党之所以能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本色不变,就是因为我们总是能根据斗争形势变化的需要不断推动党的制度建设创新。今天,站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更应以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究其原因:一方面,党员的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及其利益诉求多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新社会阶层产生与分化的速度和力度史无前例。随着不同利益诉求的新社会阶层人士入党数量的增加,我们党在人员组成结构上也更为复杂。这就表明,党要及时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创新,以此来积极应对各种消极因素可能对自身斗争精神的侵蚀。另一方面,党员身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变动不居、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要把在相对和平安逸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部分党员群体锻造成敢于较真碰硬、不畏艰险的战斗队伍,如果不对党的法规制度建设进行新的突破,就很难保证在重大考验和风险面前有些党员不退缩。可见,只有坚持创新性原则推进党内制度建设,才能真正使斗争精神长盛不衰。

(五)坚持连续性原则

连续性是任何好的制度必须具备的特性,也是既有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拥有近百年党龄的无产阶级政党,在保持斗争精神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对这些制度体系的坚持,不仅是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党永葆斗争精神本色的需要。其一,斗争精神的存续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作为一种强烈的主观体验,斗争精神是在人的外在行动与内在体验双向融通中孕育并保持的。其间,人在不同境遇、不同时期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变化都有可能对斗争精神的存续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环境对人主观体验的作用规律。其二,制度本身是由多个连续性的原则规范组成的。制度作为一种具有规范性和程序性的准则系统,其内部所包含的具体构成要件必然是一个统一整体,并且不同要件间是相互衔接、互为支撑的。因此,只有通过设计具有连续性的规则体系,才能确保既定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有效运转。其三,制度化本身即是过程的延续。制度化是制度不断产生、发展与完善的一体化过程,其间必然包含着对过去制度精华的承继。新时代党要永葆斗争精神,不可能把自己的制度建设史全部推翻另搞一套。

简言之,新时代党要永葆斗争精神不褪色,除了坚持以上原则外,在进行制度设计时还应坚持继承性、可行性和稳定性等原则。这些原则与战略性原则、前瞻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等一起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原则体系。

三、制度建构的具体架构

新时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发展机遇与不确定风险的时代。面对这场史无前例的历史性变革,党要永葆斗争精神,就必须在正视与尊重自我制度建设史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各项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制度

新时代党要永葆斗争精神,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制度是关键。党的各级领导机关要高度重视斗争精神的保持工作,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积极营造各部门积极参与、合力推进的制度架构。首先,要坚决服从党中央的领导和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党的建设工作进行了统一领导和集中部署,为我们党保持斗争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党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服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这既是对党员干部最基本的政治要求,也是党的斗争精神得以保持的政治前提。其次,要采取分级管理的方式,将党的斗争精神的保持工作细分于各级党组织。各级党组织的领导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常规性的任务进行安排部署,同时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对本部门的工作进行科学统筹和规划,以保证全党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最后,分管斗争精神保持工作的领导小组要对此工作进行重点研究和推动落实。整个领导小组要将这项工作提上部门工作的重要日程,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领导、动员和组织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重要指示和决策部署,为扎实推进新时代党永葆斗争精神的重要工作打造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制度。

(二)建立健全理论创新制度

不断建立健全理论创新制度是新时代党永葆斗争精神的根本要求。首先,要建立健全时代分析机制。时代分析机制是推动理论创新的前提,只有对党所处历史方位和时代任务的准确把握,才能使党始终立足于时代发展的潮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最基本国情。准确把握了这一国情,就能保证理论创新的针对性。其次,要建立健全内涵阐释机制。党在不同阶段中心任务的改变,意味着其斗争精神具体内涵及其保持方式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和完善对斗争精神内涵阐释机制的建设。倘若无视时代的变化及其主要矛盾的改变,依然按照战争年代的特殊要求解读新时代的斗争精神,那么这种解读就可能因无法完全涵盖广大普通党员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求而丧失应有的魅力。最后,要强化理论研究机制建设。尽管党在不同阶段的中心任务有所不同,但斗争精神的精髓却不会改变。因此,新时代要进一步强化针对党的斗争精神精髓的理论研究机制建设,通过探索新的建设理念、新的建设形式和新的建设方法,搭建由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科研部门等组成的研究共同体,以便创造性挖掘和呈现党的斗争精神精髓在新时代的多维价值。

(三)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党不断发展壮大的法宝,也是党永葆斗争精神本色的根本手段。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好坏,既与其方法是否科学有关,又与其制度是否完善有关。这就表明,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至关重要。首先,要建立健全理想信念教育制度。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其形成不是先天即有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与教育的结果。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本质特征,也是其斗争精神孕育与保持的力量之源。新时代只有不断发展和完善党的理想信念教育制度,才能使其斗争精神青春永驻。其次,要建立健全政治意识培养制度。党的斗争不仅包含与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斗争,也包含与各种诱惑和干扰的斗争。新时代要使党在各种斗争中保持“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政治定力,必须提高广大党员的政治自觉、增强其政治意识,确保其始终以顽强的斗争精神坚守初心使命。最后,要建立健全知识素养提升制度。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教育广大党员通过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等政治理论以及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才能确保其能够透过重重迷雾看清自己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四)建立健全实践涵养制度

新时代党要永葆斗争精神,不光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境界,更重要的是在鲜活的实践中涵养淬炼。换言之,只有坚持在斗争实践中反复磨砺、不断历练,才能坚定斗争意志、积累斗争经验,进而为赢得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新胜利积聚强大的精神动能。可见,不断建立健全实践涵养制度是新时代党继续保持斗争精神的必然要求。首先,要建立健全正确政绩观的引导机制。正确的政绩观是党员干部在实践中涵养斗争精神的前提,要引导他们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无私情怀投入轰轰烈烈的斗争实践中去,努力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痕迹主义等错误思想,既要做到勤于斗争,也要做到乐于斗争。其次,要建立健全一线实践的鼓励机制。一线是问题产生和矛盾纠纷的聚集地,也是推动全党涵养斗争精神的关键点。只有鼓励广大党员深入一线实践中动真碰硬,经受磨炼,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工作能力,达到永葆斗争精神的目的。最后,要建立健全为民而战的教导机制。党不是为某些私人利益而战,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战,因而要教导广大党员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视为自己斗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奋斗中培养真挚的为民情怀,真正做到人民利益至上。

(五)建立健全关怀激励制度

关怀激励作为精神激励的一种方式,能极大激发人们的斗志,提升人们的归属感。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中,要让广大党员保持顽强的斗争精神,必须从建立健全党的关怀激励制度着手,通过关心和鼓励的方式解决他们在斗争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和情感问题,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斗争心态。首先,要建立健全信仰关怀制度。政治上清醒是党保持斗争精神的前提条件,也是建立健全关怀激励制度首先要考虑的重要方面。要时常关心党员政治信仰的动态,及时发现和清除信仰灰尘,并不断锤炼他们的政治信念,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以保证他们在斗争中时刻行驶在正确的航道上。其次,要建立健全斗争实践激励制度。新时代广大党员的斗争任务艰巨而繁重,很容易出现不思进取、避重就轻、畏首畏尾等精神懈怠问题。为激发他们敢冲、敢闯的拼搏精神,要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支撑他们的工作,同时予以恰当的物质和精神表彰。最后,要建立健全心理情感抚慰制度。保持斗争精神需要党员具备较强的心理抗压能力和昂扬向上的情绪情感。因此,要时刻关注广大党员在斗争中的心理和情感状况,对他们进行常态化的心理疏导与情感抚慰,以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确保他们在斗争中能积极奋进、勇敢向前。

一言以蔽之,新时代制度化保持党的斗争精神,是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历史性工程。只有充分发挥各种制度的整体协同效能,并在制度建构的理念与方法上实现系统性的突破,才能在新形势下为党永葆斗争精神提供根本制度保证。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745.

[3]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67.

[4] 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55.

[5] 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88.

[6]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5.

[7] 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2037.

[8]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On the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s Struggle Spirit in the New Era

LI Zhili, XU Jun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 China)

To keep the Party's struggle spirit through system construction is not only a summary of the experiences of Marxist classical writers' exploring but also a realistic need for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ensure that its struggle spirit will never fad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n order to keep the spirit of struggle in the new era, the Party's principles have to be strategic, forward-looking and systematic. And with the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oncrete operation, can the Party effectively maintain its spirit of struggle.

new era; CCP; struggle spirit;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A8;D6

A

1006–5261(2020)05–0037–07

2020-04-22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MLB004);扬州大学教改支持项目(YZUJX2019-28C);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4M561685);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1401133C)

李智利(1995―),女,重庆万州人,助理研究员,硕士;徐俊(1978―),男,安徽怀远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叶厚隽〕

猜你喜欢

制度化斗争建构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强迫症患者的孤独斗争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东周时期男尊女卑制度化的生物考古证据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以斗争精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关于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化与人性化的探讨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