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域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探究
2020-01-07张梦圆
张梦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社会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唯物史观,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2],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批判布鲁诺把历史活动的失败归结为希望得到群众的喝彩这一观点,马克思认为,布鲁诺在批判群众是肤浅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批判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因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2]。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的主体并不是什么绝对思想,而是人民自己。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人民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现实的由很多个个人组成的人民群众,通过他们的具体的实践活动才创造了历史,并且不断创造新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社会发展过程虽然离不开个人的活动,但整体的历史并非是个人历史的简单堆砌。恩格斯曾指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3]马克思主义是从整体的角度来考察个体的。就每个个体而言,他们创造了个体的“历史”,并非某个人或特定的几个人创造了整个大的历史,历史的创造是群体合力的产物。
人民作为历史的主体,不断创造发展的奇迹。历史上,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近代以来,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开始了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虽历经磨难,但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向了光明坦途。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源自人民的支持,是人民自己赢得了解放。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路走来,若没有人民,我们断不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是人民写的。”[4]鲜明地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放在历史发展的中心位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底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的所有奇迹背后的推动力量都是人民群众,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民签下的“生死契约”、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提出的若干理论观点和对策思路等,都是群众探索群众智慧凝结成党的决策的鲜活实例,中国的发展每一步都体现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5]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只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一定能无往而不胜。
明确人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就要区别片面夸大某些英雄人物作用的英雄史观,把人民群众看作历史发展的主体,强调集体的力量,同时充分肯定集体中的每个个体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是时势造英雄。英雄人物的成功就在于他们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随历史发展的趋势而动。特殊的历史条件为英雄人物的“出场”提供了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才使得历史上的一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锻炼成了杰出的历史人物。例如法国大革命中的一些理发匠、修鞋匠等小人物,在革命的洗礼下终于成长为后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领袖人物。马克思认为,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也就是说,伟大人物的出现是必然的,但到底是谁成了伟大人物却是偶然的。
二、一切为了人民
中国共产党是没有任何特殊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旗帜鲜明要为整个无产阶级利益、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将一切为了人民、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使命,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观点,在各个时期都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党成立时把“为人民服务”确定为自己的宗旨,改革开放过程中,相继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不断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彻到中国发展实践中去。历史地看,只有真正代表人民利益、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政党才能够取得成功,任何为少数人牟利的政党最终都会被人民抛弃。
习近平同志在当选为总书记之初就强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人民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牢记初心和使命,围绕人民所想所念,把一切为了人民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党科学研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围绕着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个着力点,努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果说,“物质文化需要”更侧重维持生命活动的生存型需要,美好生活的内涵就更加侧重人民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一需求不仅包括更高水平的物质发展,还包括追求自我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发展型需要;追求幸福生活的享受型需要;追求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尊严感等主观型需要等。这就对党和国家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即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突出工作重点、兜住民生底线、完善制度设计、合理引导预期,让人民对未来的美好生活越来越有信心,对党越来越有信任,在党和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中实现美好生活。
马克思主义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进入一个“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一百多年来,前赴后继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不断为实现这个目标努力奋斗,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路披荆斩棘,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光明前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 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活力,给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途径。历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面貌就展现为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创造美好生活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也可以说,实现中国人的美好生活就是促进中国人全面发展的现实表现和具体步骤”[6],“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体现。习近平关于人民美好生活的理念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具体诠释,也是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生动体现。牢牢把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任务,是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发展的时代追求。”[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期盼更高的收入、更优的待遇、更好的工作、更高水平的教育、更便捷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每一件事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要真正把人民群众殷切期望的事情放在心上,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践中实现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发展成果共享、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价值目标。毛泽东同志曾提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7]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艰难探索,我们党对共同富裕这个蓝图有了许多经验和认识,邓小平同志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党和国家发展的一切旨向都围绕着共同富裕进行。进入21 世纪,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在实践中探索实现共同富裕,他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8]胡锦涛同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要“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9]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把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推向前进。习近平同志指出,“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10]
要深刻把握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共同富裕中的“共同”强调全体、共享、公平正义、大家都有份,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体现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差别导致的尖锐两极分化,“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共同富裕正是这样的一个无产阶级要夺取的胜利,即要让全体人民一个不落的提升生活质量,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应得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出发点在于带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前行,落脚点是奋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贯穿其中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立场;共同富裕中的“富裕”是物质财富层面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原则。恩格斯在谈到废除私有制以后的社会状况时曾指出,“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结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废除私有制的主要结果。”[2]这是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种初步构想,阐明了几种共产主义社会中的要素:共产主义是生产力的极大解放、所有人共享发展成果、人的才能得到了全面发展等。中国共产党人所追求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正是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奋斗目标,需要在实践中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一步步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11]同样,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也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实践表明,只有切实解决改革成果共享问题,在共享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在新时代继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在党的全部活动中的系统运用,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归纳,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1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自觉拜人民为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能力,真正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走群众路线,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立场。我们党是从密切联系群众中成长、壮大起来的,“一切为了群众”充分彰显了党的根本宗旨,党始终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身上的职责只能是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群众。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要求我们“一切依靠群众”,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脱离了群众不行,党的事业脱离了群众也不行,要知道,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没有群众支持、群众参与,任何事情都做不成,背离了人民的意愿终将走向灭亡。要从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才能保证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工作方法。党的领导工作的正确方法,就是通过调查研究,将群众的意见收集起来形成正确的决策,又到群众中去宣传和解释,将群众的智慧转化为生动的实践,并在实践中充分检验理论、完善理论。党的角色是人民的勤务员,党能够依靠的永远只有广大的人民群众。走群众路线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工作方法。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站在群众之上;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在另一方面,它认为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13]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多次强调要紧紧扭住反对“四风”,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问题,把改进作风成效落实到基层,真正让群众受益,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