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020-01-07邹本燕
邹本燕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 辽宁 沈阳 110038)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内涵及背景
1.“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内涵
创新精神是国家对新生劳动力、职业劳动力的要求,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发掘人力资本红利的重要源泉。一般来说,创新精神是指一种人特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即在实践开拓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创造新的活动方式和构建新的理论框架的精神。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随着世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同时也成为多数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必然成为教育领域发展不可替代的动力源。由于大学生教育对象综合素质的差异性,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互联网媒介的参与,是实现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有效路径之一。
2.“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背景
2015 年3 月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1]这是“互联网+”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及社会各个领域深度融合,以此形成更为广泛的以互联网为载体和创新要素的发展新态势。由此可以看出,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将互联网产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国家层面对互联网的先导性和战略性地位给予高度认可。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备受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注。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核心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为终极目标。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然而,目前大学生创新精神欠缺,提出“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这一理念,为解决大学生匮乏创新精神的问题开创了新路径,为高等教育发展及其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开启了新思路。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互联网+”模式的飞速发展给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模式改革提出新的挑战,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问题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作为解决毕业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也为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改革带来新的机遇。“互联网+”时代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生存和发展方面的竞争表现尤为明显,其本质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实施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1.“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是新时代发展之要务
提升国家发展竞争力实质是提升知识与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国家要真正实现经济化和知识化的转化、深度融合与协调发展,必须抓住新机遇,侧重发展知识经济,提升全民族的创新能力与意识。多年来,我国教育领域提出的重要策略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加强大学生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能力,是应对国际之间经济实力的竞争,提升国民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必然战略选择。[2]然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创新产品和创业企业逐渐备受重视,企业对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明确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在“互联网+”时代,高等学校应坚持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着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使高校大学毕业生在是求职者的基础上,更是岗位上的创新创造者,此情况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趋势及迫切需求。
2.“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是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中国梦实现的进程中,高等学校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为国家培养并输送创新型、高素质人才。高等学校应该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任务,加强对学生创新观念、创新文化等层面的建设,切实增强高等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学校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创新教育过程中要找准切入点、选好契合点,围绕热点问题及大学生关注焦点传道解惑,将大学生引入创新发展的轨道。高等学校应该将创新教育纳入必修课之中,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责任意识,激发大学生创新向上的动力,充分展现大学生创新激情的优势,提升高校人才的竞争力,提高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3.“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路径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大学生需要具备就业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必备能力,才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3]高校大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在夯实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技能和文化素养的基础上,丰富创新理论知识、提升创新知识技能,在发挥自身为社会服务的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有效策略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互联网+”背景下萌发的新模式、新业态为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提出新挑战。“互联网+”与创新精神培养深度融合,较好地满足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发展需求,使大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思辨能力和整合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能够提升他们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推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需要根据学生学情特点,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开展综合性改革。
1.学校层面,要提高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视程度,为创新精神培养提供完善的基础教学条件和制度保障
高校要从学校层面提高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纳入学校创新精神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应将其作为运用互联网在各学科开展教学、专业培养目标实现中的重要内涵,将“互联网+”媒介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深度融合,使其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应在充分调研各学科大学生创新学习需求和教师创新教学需要的基础上,将“互联网+”融入教学场所进行改造升级,按照“学做一体”的方式模拟教学环境,营造仿真的学习氛围。三是要完善培养创新精神的制度,将运用互联网手段培养创新精神渗透到专业改革、课程改革、教学管理、质量诊断改进等各类制度中,促进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意识和行为等方面的转变。
2.教师层面,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研究和实践,提高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关键的要素是有创新教学能力的教师。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提升对“互联网+”模式运用在创新教育层面的理论掌握水平,提升在“互联网+”背景下实施创新教学的能力。[4]一方面应加强对“互联网+”理念的研究,将其与本人或教学团队的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课题、论文等形式进行深入的探索,提升思想理论认识;另一方面应提升运用“互联网+”模式教学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适合自身的有效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3.学生层面,要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互联网+”背景下提升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互联网+”模式是被学者和教师证明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效果具有推动作用。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一方面要提高自身在“互联网+”模式的认识和运用技巧,提高自身在“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素养;另一方面要注重组织或参与学习小组、学习团队研讨活动,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模拟或真实的项目合作、任务分工,利用自身特长开展学习,在研讨、分享、纠错、创新等过程中实现对知识和能力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建构,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推动自身岗位工作创新水平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为施展才华、实现理想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