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绍贤教授应用岭南地道药材经验采菁

2020-01-07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肿痛岭南胃炎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 510405

岭南地区地处我国南方湿热之地,包括北至五岭,南至曾母暗沙。由于濒临南海,岭南地区气温高,空气湿度大;一年四季中三季气候炎热,冬季温暖,而“湿气”则贯穿四季,常与热邪搏结而生湿热病。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导致岭南地区湿热病频发,但与温病学起源地的江浙地区又有所区别[1]。清代岭南名医何梦瑶[2]认为:“岭南地卑土薄,土薄则阳气易泄,人居其地,腠理汗出,气多上壅;地卑则潮湿特盛,晨夕昏雾,春夏淫雨,人多中湿。”湿热之邪壅盛,因此导致岭南人群体质以阳热质或痰湿质为主;同时热邪易灼伤阴液,湿邪易阻碍津液生成,加之岭南人腠理疏松,气津易随汗出而丢失,故而体虚者多为气虚或气阴两虚。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习惯的改变,加之岭南人好饮“凉茶”,夏天离不开空调,阳虚体质的人群也在悄然增加。同时,由于岭南地区“地卑土薄”的地域特点,脾虚这一病理生理特点也贯穿在大多数岭南患者的病程之中[3]。

劳绍贤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广东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脾胃学说研究领域享有盛誉。劳教授从事医疗、教学、科研50余载,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擅长在辨证基础上选用岭南道地中草药治疗脾胃肝胆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慢性前列腺炎、外感发热等疑难杂病,屡获良效。劳教授总结出“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的辨证思路,并基于岭南人群体质及发病特征,提出“湿热与滞、瘀、毒互结”的病机[4],提倡用药轻灵平和,忌过温过燥或过苦过寒。笔者有幸日常侍诊劳教授左右,受益良多,现将劳教授配伍使用岭南中草药治疗内外科杂病经验简述如下。

1 田基黄治慢性肝炎,清热退黄功独擅

慢性肝炎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中医 “黄疸”“痞满”等范畴,皮肤、巩膜、小便黄染是其常见症状。病因病机多为湿热疫毒困遏,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肝脾同病。治疗上,宜遵守“化湿邪、利小便、通腑气”的治疗大法。劳教授认为辨气辨血最为关键,常说:“初治其气,宜疏肝,继治其血,宜柔肝化瘀。”[5]

田基黄又名地耳草、黄花仔,是金丝桃科金丝桃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地耳草的全草,是岭南地区常用中草药,其性味甘淡微寒,功效清热解毒、祛湿消肿,《常用中草药手册》载其:“治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区疼痛,阑尾炎,疔肿痈疽,毒蛇咬伤,跌打扭伤。”[6]236-237劳教授对于慢性肝炎,常以疏肝健脾、清热解毒为基本治则,方选四逆散、白术芍药散等方剂,加用田基黄、黄皮叶、葫芦茶、白背叶根、三叶人字草等岭南中草药利湿退黄;脾虚甚者,则配以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化湿。劳教授尤其重视田基黄的作用,认为田基黄药性平和,疗效确切,利湿退黄而不伤阴,对肝炎患者有较好的降转氨酶的作用,且兼有抑制肝炎病毒之功效。实验研究证实,田基黄提取物能显著抑制四氯甲烷所致的大鼠血清转氨酶升高,其机制可能与抗炎、抗氧化作用及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蛋白表达相关[7],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抑制肝纤维化发生的作用。

2 王不留行治精浊,活血利尿小便通

慢性前列腺炎属中医 “淋证”“精浊”“白淫”“白浊”等范畴,以尿道刺激症状和下腹部膀胱区疼痛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为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的常见疾病。劳教授认为本病以肾虚为本、湿热为标,久病入络、血脉瘀滞为基本病机,治疗上应注意辨证,分清主次,权衡用药。

广东王不留行又称薜荔果、凉粉果,是桑科植物薜荔的干燥花序托,在广东、广西地区常代替正品王不留行使用。其性味甘微涩平,功能活血通经、下乳消肿、补肾固精,临床常用于治疗瘀滞经闭、乳汁不下、久痢脱肛、乳痈肿痛等病症[8-9]。劳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常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为基本治则,临证以自拟前列安方加减,具体用药:广东王不留行15g,川萆薢15g,金钱草30g,淮牛膝15g,泽兰15g,救必应15~30g,漏芦10~15g,田七片5~10g,甘草6g。此方取广东王不留行活血之功,救必应清热理气燥湿之效,以及漏芦通淋的作用,三药合用,共为君药,此亦为劳绍贤教授临证加减常用药组。临证时随证加减,阴虚内热加黄柏、知母养阴清热;肾虚夜尿繁多者加桑螵蛸、金樱子益肾固精;小腹胀痛者加香附、毛冬青、玄胡理气化瘀止痛等。研究表明,广东王不留行的乙醇、水、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法和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管通透性增高法两种方法制备的炎症模型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10-11]。

3 胃痛当选救必应,理气止痛湿热去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多属于中医“胃痛”的范畴,其总的病因病机在于气滞、寒凝、热郁、血瘀,致使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病久伤正,则见脾胃虚弱之候,虚实兼夹或相互转化。劳教授治疗上遵守 “通则不痛,荣则不痛”理论,以理气和胃止痛为法,根据邪实、正虚的偏盛偏衰而确立理法方药。

救必应又名龙胆仔、碎骨木,是冬青科植物铁冬青的干燥树皮,为岭南地区民间惯用中草药,其性味苦寒,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行气止痛。《常用中草药手册》言其:“治感冒发热,扁桃体炎,咽喉肿痛,急性肠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跌打损伤,风湿病。”[6]584-585劳教授对于胃痛辨证属脾胃湿热者,常加用救必应以加强清热祛湿、理气止痛之功。劳教授认为,岭南地区人群易感湿热之邪,但胃病止痛常用之药,性味多为辛苦温,用之多有伤津耗液、助热生变之忌,而救必应作为岭南特色道地药材,察地气而生,以其苦寒之性清热止痛,同时具理气之效,可避免芩、连苦寒下气之品凝滞中焦气机之弊。除救必应外,三桠苦也是劳教授常用的岭南道地药材,其味苦性寒,功效止痛。实验研究结果提示,救必应乙醇提取部位既可抑制炎症早期的水肿和渗出,又可抑制炎症晚期的组织增生和肉芽组织的生成,同时明显升高小鼠对热板反应的痛阈值,表现出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12-13]。

4 湿温发热土茵陈,清热透表身凉静

湿温发热属湿热类温病,是感受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岭南地区气温高、雨水盛,外感热病多挟湿邪为患,然湿为阴邪,热为阳邪,相合则如油裹面,难舍难分。劳教授认为,湿温主要以脾胃为病变中心,而且容易留恋气分,因此辨证时须辨别湿与热孰重孰轻。治疗上遵照“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之理[14],使湿热分离,湿从芳化,热从表透,则湿热之邪可解。

土茵陈,又称牛至、山薄荷,是唇形科植物牛至的全草,其性味辛凉微苦,功效理气解表、清热利湿,《中华本草》谓其“治疗中暑,感冒,急性胃肠炎,腹痛”[15]。劳教授治疗湿温发热,常以透热解表、芳香化湿为法,临证以已故岭南名医刘赤选的茵陈白薇汤化裁加减,具体用药:土茵陈15~30g,白薇10g,黄芩10g,茯苓15g,陈皮10g,法半夏15g,肿节风30g,毛冬青30g,干鱼腥草30g,防风10g,连翘15g,甘草6g。劳教授认为土茵陈气味芳香浓郁,既能透湿中之热,又能渗热中之湿,较之一般清热化湿之品,其透解之力更强。不过临证时需注意患者汗多汗少,汗少者土茵陈可用至30g,汗多者用至15g,以药后微汗为佳。对于湿重者劳教授喜在上方中加用草果,以加强化湿透表之力。病变后期以三仁汤宣畅气机、清解湿热收功。实验研究结果提示,土茵陈挥发油中的酚类及其前体、萜醇及萜烯等具有抗菌抑菌作用,其抗菌谱广,对多种痢疾杆菌、真菌,甚至寄生虫都有杀灭作用[16]。除此以外,近期报道表明,土茵陈中的牛至香酚能减轻脂多糖(革兰阴性菌细胞膜结构物质)对脾脏造成的免疫应激损伤,这与调节免疫应激小鼠脾脏核转录因子mRNA的表达、调节细胞因子mRNA的转录、促进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相关[17]。

5 清热消炎肿节风,实热肿痛服之消

热证所致之肿痛(牙痛、咽痛及扁桃体炎等),是岭南地区人群常见的症状,俗称“上火”,故自古以来岭南地区人民喜饮“凉茶”。其发生主要由于血热炽盛,或湿热夹杂,壅滞于局部,局部血气不通所致,甚则肉腐成脓,故当治以清热凉血解毒。

肿节风又称九节茶,为金栗兰科草珊瑚属植物草珊瑚的全株或根,亦是广东著名中成药“清热消炎宁”的主要成分。《福建药物志》言其:“活血散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根治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疟疾,痢疾,腰腿痛,骨折,产后腰痛,月经不调,叶治烫火伤,防治中暑。”[18]劳教授在翻阅大量相关文献后,认为肿节风可一药多用,可用于多种炎性溃疡,如肠炎、阑尾炎、急性胃肠炎等;又可用于紫癜、烧伤、风湿痹症、跌打损伤、胃脘痛等,成人用量在30g左右。进一步发现,肿节风还可用于多种肿瘤,尤其是对于胰腺癌、直肠癌的疗效最好,用量可加至60g。在慢性胃炎治疗方面,劳教授认为,胃镜下胃黏膜红肿等表现可认为是热邪所致,故临床上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常选用清热凉血之药,肿节风即为劳教授常用之药。同时,门诊常见以牙痛、咽痛为兼证的患者,劳教授亦喜选用肿节风清热凉血解毒。

实验研究证实,肿节风所含的新型双香豆素类化合物能够通过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mRNA表达,显著抑制巨噬细胞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产生,是一种潜在的抗炎剂[19]。近期有研究发现,肿节风中提取的10种乌药烷型倍半萜二聚体 (lindenane-type sesquiterpenoids)均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其中银线草醇D(shizukaol D)作用较为突出[20]。与此同时,肿节风的抗菌谱涵盖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卡他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流感杆菌等常见致病菌,而且对流感病毒也具有良好的抑制或灭活作用[21]。

6 气滞血瘀胸胁痛,穿破石配铁包金

本文所言之胸胁痛,是指因情志所致肝郁气滞血瘀,或因跌扑损伤致使胁络受伤、瘀血停留引起的,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发病主要与肝胆相关,以实证为多。其基本病因病机在于气滞、血瘀、湿热,致使肝络失和,不通则痛。劳教授治疗遵循“通则不痛”理论,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根据在气在血、属虚属实的不同确立理法方药。

穿破石,又名柘根、拉牛入石,是桑科植物构棘或柘树的根,其性味淡微苦微凉,功效止咳化痰、祛风利湿、散瘀止痛。《岭南采药录》言其:“祛风湿,十蒸九晒;治跌打,酒煎服。”[22]临床常用于肺结核、黄疸性肝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跌打疼痛、风湿疼痛、偏正头痛和胸胁疼痛等病症。铁包金又名狗脚利、老鼠草,是鼠李科植物铁包金及光枝勾儿茶的茎藤或根,其性味苦微涩平,功效化瘀止血、镇咳止痛。《岭南草药志》载其:“能化瘀,治咯血,咳血。”[23]临床常用于肺结核咯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跌打损伤、风湿骨痛、疔疮疖肿、颈淋巴结肿大等病症。劳教授对于外伤所致胸胁部疼痛辨证属气滞血瘀者,常以疏肝理气活血为基本治则,临证以四逆散合瓜蒌散加减,具体用药:素馨花10g,枳壳15g,赤芍15g,铁包金30g,穿破石30g,瓜蒌皮15g,红花10g,玄胡15g,郁金15g,甘草6g。劳教授认为穿破石与铁包金,两药相伍,可加强活血通络之功。上世纪70年代,两药曾作为治疗肺结核的岭南专药。劳教授临证将其用于外伤所致胸胁疼痛的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实验研究发现,穿破石、铁包金均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能明显抑制二甲苯或制巴豆油所致小鼠耳廓肿胀,明显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次数[24-25]。近期研究发现,穿破石中的成分柘树二氢黄酮A(cudraflavanone A)具有抗神经炎的作用,其机制与抑制NO及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的生成以及抑制iNOS蛋白的合成相关[26]。

7 验案举隅

7.1 铁包金配穿破石治疗慢性胃炎伴胁肋疼痛 患者男,37岁,2019年7月31日初诊。主诉:反复上腹部胀闷不适1年余。症见:上腹部胀闷不适,餐后明显,伴嗳气反酸及喉间异物感。近日自觉胸闷,按压右下肋可有痛感,情绪焦虑,纳可,眠差,眠浅易醒,醒后难以复睡,二便调。舌黯红、苔薄黄微腻,脉沉细。中医诊断:1.胃痞(脾胃湿热证),2.胁痛(气滞血瘀证);西医诊断:1.慢性胃炎,2.肋软骨炎(待排除)。治宜清热化湿、理气通瘀,方拟“清浊安中汤合菖志”加减。处方:石菖蒲10g,远志15g,厚朴10g,半夏10g,苏梗15g,救必应30g,柿蒂30g,甘草6g,木香10g,铁包金30g,穿破石30g,瓜蒌皮15g,红花10g。共7剂,水煎至150mL,复煎,分两次饭后温服。

2019年8月9日二诊。患者睡眠明显改善,左下肋轻微压痛,余症稍减,上方去铁包金及穿破石,再进14剂。

2019年8月21日三诊。患者诸症消失,遂停药,嘱其注意饮食及生活调摄。

按语:本例患者为典型的脾胃湿热所致的慢性胃炎。劳绍贤教授认为岭南患者的病机特点为“湿热与滞、瘀、毒互结”,慢性胃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与瘀、毒相关的症状,这与“久病入络”“久病生瘀”的观点相符,因此劳教授在治疗湿热证慢性胃炎时会加用一些理气化瘀之品。本例患者在慢性胃炎的病程中出现胸闷症状,每当遇到患者出现胸部症状时,劳教授总会检查一下患者是否伴有胁肋部的压痛。通过查阅文献,劳教授认为本例患者胁痛系肋软骨炎所致。本例患者除湿热以外还兼有肝郁气滞,故在清利湿热的基础上佐以铁包金、穿破石、瓜蒌皮、红花等具有理气活血之功的药物,其中铁包金及穿破石活血力度较强,故宜中病即止。瓜蒌皮及红花为劳教授治疗胁肋痛的一组药对,出自《医学心悟》:“大栝蒌一枚(连皮捣烂),粉甘草二钱,红花七分,水煎服,治肝气燥急而胁痛,或发水泡,现称之瓜蒌散。”[27]对于病症较轻者,可用此药对代替铁包金及穿破石,亦能起到不错的疗效。

7.2 肿节风治疗慢性胃炎伴实热牙龈肿痛 患者男,31岁,2019年6月5日初诊。主诉:反复上腹部隐痛1个月,伴牙龈肿痛1周。症见:上腹部隐痛,与进食无关,伴嗳气,无反酸。1周余前,进食煎炸油腻食物后出现咽喉肿痛,自服众生丸后咽喉肿痛缓解,复又出现牙龈肿痛,影响进食,胃纳一般,睡眠可,二便调。舌红、苔黄腻,脉沉弦。中医诊断:1.胃痞(脾胃湿热证),2.牙痛(胃火炽盛证);西医诊断:1.慢性胃炎,2.牙龈炎。治宜清热化湿、泻火消肿,方拟“清浊安中汤合藿香”加减。处方:藿香10g,栀子10g,厚朴10g,半夏15g,陈皮10g,木香10g(后下),苏梗15g,肿节风30g,防风10g,救必应30g,郁金15g,延胡索15g。共7剂,水煎至150mL,复煎,分两次饭后温服。

2019年6月12日二诊。患者牙龈肿胀较前减轻,仍觉疼痛,余症同前,舌红苔黄腻,脉弦。肿节风改为15g,去藿香,加菖蒲10g、豆蔻(后下)10g,再进14剂。

2019年6月26日三诊。患者牙龈肿痛消退,后依慢性胃炎继续治疗。

按语:本例患者同样为典型的脾胃湿热所致的慢性胃炎。岭南为湿热之地,其人久为湿热所困,体质多脾虚湿热。湿热之邪,除了交杂客于中焦,阻滞中焦气机,导致脾胃病的发生以外,其中的热邪,无论是遵循火性炎上的特性,还是为湿邪所迫,均有上行侵犯头面的倾向。因此在劳教授门诊常见慢性胃炎患者,同时伴有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头面部痤疮等实热上攻的症状。劳教授在治疗脾胃湿热证时,尤其注重祛湿,但并不忽视清热。在组方时,劳教授多选用多味中等剂量的温药温化痰湿,再选用较少味的大剂量清热药以清实热,其中肿节风运用较多。对于肿节风,劳教授多用于口腔咽喉的炎症,这是从广东特产的中成药“清热消炎宁”组方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牙龈肿痛多搭配泻黄散中的藿香、栀子、防风等味,咽喉肿痛还可以与白蒺藜(伴咽痒者)、猫爪草(伴有淋巴滤泡增生者)联用,组成常用药组“咽三联”。除此以外,肿节风因其具有抗肿瘤的功效,因此劳教授还将其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者。该例患者因外感湿热之邪而发胃脘痛,后又进食煎炸油腻食物,使体内湿热之邪更甚,其中热邪的加重尤为明显,故在湿热胃痛的基础上新发湿热上攻头面所致的牙龈肿痛。患者已为实热之邪所苦,急则治其标,当先治其卒病,故方中加强清热的力度。岭南人脾土偏薄,不可过用寒凉之品,应中病即止,以防损伤脾胃,故二诊热象渐退,即可减少肿节风的用量。此外,患者热渐退但湿仍盛,故改藿香为菖蒲、豆蔻,此三味均为芳香化湿之品,菖蒲豁痰开窍,豆蔻芳香化浊,二者相须为用,祛湿化痰之效胜于单用藿香一味。

8 结语

劳绍贤教授出身湖湘,于岭南地区求学行医多年,结合岭南地区气候特点及人群体质,提出“湿热与滞、瘀、毒互结”之病机,充分发挥因地制宜,擅用岭南道地药材治疗各种疾病。其中田基黄针对湿热与毒互结所致慢性肝炎;广东王不留行针对湿热与瘀滞搏结所致慢性前列腺炎;救必应针对湿热气滞互结型胃脘痛;土茵陈针对湿温发热;肿节风针对热毒互结所致实热肿痛;铁包金配穿破石针对瘀滞所致胸胁痛。劳绍贤教授学术思想兼容并包,不墨守传统医家已形成的专方治专病的陈规,临证遣药常在传统中医辨证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结论,用药独树一帜,以灵巧取胜,临证所选岭南中草药,贴切岭南人体质特点,治疗杂病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学习。劳教授常告诫后辈,中医的传承离不开师传心授,前人的经验是中医的财富,应加以传承,故笔者将劳教授临证应用岭南道地药材治疗杂病的经验总结于此,以飨各位同道,以冀造福更多的患者。

猜你喜欢

肿痛岭南胃炎
中药治疗猪慢性胃炎病的研究
忆岭南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岭南建筑的前世今生
雨岭南
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
治疥疮
不辞长作岭南人
补阳还五汤对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肿痛的疗效观察
藏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