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下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发展趋向
2020-01-07李玮
李 玮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 杭州 310005)
数字化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疾速发展,翻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融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其对传统电视行业的冲击是残酷而现实的,例如观众注意力转移,舆论引导力下降,广告收入缩水等。电视民生新闻作为新闻节目中的重要分支,同样面临着时代的考验。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是节目的核心和代表,如何既保持传统媒体的优势,又顺应新媒体的浪潮,制作出符合传播规律、满足观众需要的好节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媒体融合及传播特征
(一)媒体融合及其发展
“媒体融合”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普尔教授提出,其最初的意思是各种媒体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但后来随着互联网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大众媒体渐渐融合,网络技术的推动又使媒体融合的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网络报纸、电子杂志、网络广播、数字电视等信息传播的新型渠道,最终媒体融合成为了构架媒体化社会的核心力量之一[1]。对传媒来说,技术是不可缺少的生产力。从电报、广播,到电视、互联网、智能手机,每一次媒体的革新都离不开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推动了新媒体的诞生,为其能够正常运作提供了信息技术的平台。“旧”媒体与“新”媒体的更替或交织融合是传媒技术变革的必然结果。
媒体融合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起步更早,比如CNN(美国有线新闻网)首创的24小时新闻直播,以最快的速度对重大新闻,尤其是突发新闻进行现场采访,开创了电视新闻的全新时代。从海湾战争到“9·11”事件,CNN以最快的速度、深度的报道和全天候的不间断直播执全球新闻界之牛耳[2]。
在我国,2014年8月中央深改小组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融合”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人民日报客户端改版,推出音频、视频、3D动画、直播等多形态产品,使权威新闻更生动立体。2016年上线的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是支撑客户端的核心平台,也是我国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具有代表性的全媒体平台。具体来说,全媒体是指“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来全面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等传播手段传输的一种新型传播形态”[3]。根据《媒体融合蓝皮书: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9)》[4],经过了2017、2018年,我国媒体融合由相“加”迈向相“融”,由分散的单体融合迈向区域性的整体融合,由企业云建设迈向媒体云建设。我国媒体融合已由形式和内容上的融合升级为以体制融合为主的融合3.0时代。
(二)媒体融合下新闻传播的新特征
传播速度即时化。借助于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新闻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由“最近的新闻今天播放”“今天的新闻今天播放”演变为“现在的新闻现在播放”的时代。观众对新闻的快速性、及时性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要求实现无时差的同步报道。通过融媒体技术,身在现场的记者可以第一时间联通节目主持人,对现场状况进行直播,用最快的方式将现场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传递给观众。例如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全国民众时刻关注着疫情相关新闻,大批记者分赴全国各地,采集疫情有关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回应广大民众关切的问题,实现了民生新闻传播速度即时化。
传播渠道多元化。随着互联网、新媒体、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及媒体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创作环境不再依赖演播室,信息传播方式也不再依靠现场连线和解说,借助互联网、AR、VR、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依靠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实现传播渠道的拓展。另外,随着新兴媒体强势崛起,微信、微博等各种社交网站、平台都相继推出视频节目,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化的节目和内容,冲击着传统新闻节目的受众市场,改变着新闻传播的传统思维和观念。
传播话语权去中心化。新兴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增强了个体的话语权和发言权,形成了“人人皆媒体”局面。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成千上万的网民都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之间即时沟通互动,表达自己的观点,主持人无法剥夺普通网民的话语权,主持人与普通网民的话语权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传统新闻媒体的话语权权威性被削弱,新媒体、个体、大V和平台抓住热点大力策划,打造爆款自媒体产品,话语权大大提升。例如2019年1月19日,哔哩哔哩与杭州民生新闻节目《1818黄金眼》正式开始合作,共同制作名为《bilibili@黄金眼》的新节目,每周六作为《1818黄金眼》内容的一部分播出,上线第一天B站播放量突破34万次(1)数据来源: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290652142_497339。
传播内容碎片化。大众对新闻内容的偏好各不相同,传统媒体下,受渠道多样性和技术限制,大众没有过多的可选项。但是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信息和渠道的多样化“长尾”大大满足了大众对信息内容、获取方式和渠道的多样化需求,大众对新闻内容偏好更加有针对性,导致传播内容碎片化。另外,随着民生新闻节目热潮的兴起,许多城市台设置了众多民生新闻版块,导致有些节目关注诸多生活琐事,追求短平快,缺乏对现象的深度挖掘,跟踪报道不深入,新闻价值不高,出现表面化、噱头化趋势。
二、媒体融合给民生新闻主持人带来的挑战
(一)民生新闻及其主持人的作用
民生新闻,作为一个新闻术语,最早出现在深圳特区报业集团于2001年创办的《晶报》“以民生新闻为特色”的宣传口号中。目前被普遍认同的主要有两种阐述,一是朱寿桐(2006年)[5]认为,民生新闻以民众日常生活为主要素材,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出发点,重点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表现民主价值和人文关怀的理念,从民众的生存空间开拓话题资源。二是陈虹(2007年)[6]认为,民生新闻采用平民化视角,以大众为收视对象,站在百姓的立场上,播报平民百姓喜闻乐见和关心的新闻,为百姓排忧解难,从中体现社会主义媒体对民众的人文关怀。
从不同的表述,以及对民生新闻内容的梳理中,可以概括出民生新闻的共同特点,一是以民生内容为新闻题材,二是以平民视角为报道立场,三是以民本意识为价值取向,四是以民众话语为报道方式。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民生新闻就是以民生内容为新闻题材,以平民视角为报道立场,以民本意识为价值取向,以民众话语为报道方式的新闻。
电视以其较高的直观性、冲击力和感染力等特点,成为民生新闻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主持人是民生新闻节目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所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主持人的“串场”增加了民生新闻的整体性。民生新闻节目中常常出现片段式的视频素材,在不同的素材之间,倘若没有一定的串联,会给观众带来割裂感。电视节目制作主要经过策划、采写、编辑、录制、播出等过程,如果不同环节间缺乏充分的联系和沟通,容易出现素材不够、风格不统一、制作效率低下等问题。主持人不仅需在节目中“串场”,在前期制作过程中也要起到“串场”的作用。
第二,主持人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增强节目的吸引力。如今,我国的节目制作主要分为采编播合一与采编播合作两类[7],两种方式都需要主持人的参与,或统筹调度、或密切配合前期工作,或直接设计并驾驭节目制作的全过程,均能发挥更多的主导性和能动性。这种情况下,主持人自始至终肩负着对节目的责任感,有利于提高节目的质量。
第三,民生新闻节目需要主持人来增加情感联结,调动观众的积极性。主持人一般以商量的口吻、亲切的语调,向观众传递信息、分析问题或交流感情:以“我”与观众“您”进行交谈,表达“我”的看法、见解和期盼,甚至像朋友一样发出问题。尽管在电视机前的观众无法直接与主持人对话,但这种表达方式充满了真挚和信任,拉近群众与节目的距离,并且调动起观众的主观能动性,唤起对问题的思考。
(二)媒体融合下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发展的契机
传播速度即时化需要主持人角色从单一信息传递者转变为多重身份,对主持人的业务技能提出挑战。媒体融合背景下,大众对新闻发布的时效性和速度要求更高,实时跟踪事态发展、及时更新新闻资讯,是新形势下做好新闻节目的必备前提。电视民生新闻类节目经过采集、选择、加工这一系列流程过后,才开始传播,与一些网络媒体相比,速度滞后不具备先发优势,独家消息的权威性早已不存在。这就要求节目主持人必须转变角色,从传统的信息传递者角色,转变为新闻评论者、社会监督者、舆论引导者等多重身份的复合体。这对主持人的业务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备从现场、采集、编制、播出、组织到评论整个流程的全链条业务技能。只有这样,才能驾驭好多渠道、多种需求的新闻节目。
传播渠道多元化要求主持人不断学习新技术、掌握新规律,对主持人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挑战。网络技术以及智能硬件设备的迅速发展,终结了传统媒体的单一传播渠道垄断模式,媒体融合使得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为各类新闻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拉平拉长了新闻内容和渠道的“长尾”,多样化传播渠道和碎片化新闻内容有了广阔的市场。媒体融合背景下,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要主动适应新技术、新技能、新知识,学会利用不同媒体和渠道,熟悉各新兴传播渠道的传播模式和规律,以及各渠道受众群体的特征,运用熟练的主持技巧进行多渠道并行传播,巧妙地将各渠道的关注点融入到节目内容中。
传播话语权去中心化需要主持人不断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对主持人的创新能力提出挑战。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众对精神产品的消费越来越挑剔,越来越高要求。互联网的信息开发,为民众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提供了广阔平台。兴趣爱好、教育经历、生活方式、文化差异等都会促使形成一个个亚文化群体,准确聚焦亚文化群体并提供特色产品,是民生新闻类节目长盛不衰的关键。因此,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要根据观众群体的兴趣爱好等特征,找准节目定位,并随着消费者生命周期的演化,深层次分析需求变化,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进行目标消费群体的更新、迭代,进而实现节目的长盛不衰。
传播内容碎片化要求主持人具备较强的信息搜集和加工技能,对主持人的资源整合能力提出挑战。采编工作为节目搜集基础信息资源,是民生新闻节目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信息铺天盖地良莠不分,给信息搜集和采编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节目主持人需要根据目标群体需求,从各种渠道中积极寻找符合目标群体切身利益和需求的社会热点话题,围绕话题设计节目内容展开讨论、评判,形成独具特色的节目内容,并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新闻、信息中,找到关键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客观真实地阐释新闻事件的发展脉络和逻辑关系,真正使受众感同身受,引导社会舆论。
三、媒体融合下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发展路径
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从民生新闻节目的角度来看,强化互联网思维并不意味着电视人的社会责任会有所改变,而是借着网络技术手段进行改造升级,顺着传媒改革发展的大趋势进行创新,着力提升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综合能力,制作更具吸引力和舆论引导力的电视民生新闻。
(一)提高主持人的综合业务能力
媒体融合背景下,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不仅扮演信息传递者角色,更兼具新闻评论者、社会监督者、舆论引导者等多重身份。因此,除了专业主持能力外,还需具备全链条综合业务能力,能将采编、加工、评价各环节有机结合,整体提高节目质量。
首先,作为“全媒体人”,主持人必须熟悉整个流程的业务技能,注意多元化业务知识积累,具备多维度的知识储备,具备采编播合一的整体驾驭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其次,主持人需要有敏锐的业务嗅觉。优秀的主持人不仅在主持风格、知识积累方面有过人之处,更重要的是对社会热点问题和民生关切需求具有敏锐的嗅觉和捕捉能力,例如《南京零距离》等节目的火爆都体现了节目主持人和制作组非凡的敏锐嗅觉。再次,主持人需要有较好的应变能力,融媒体下新闻的传播是即时的,甚至有很多直播的情况,难免会发生各种突发状况,主持人需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在出现突发状况时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最后,主持人还要有较深厚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与专业意识,引导观众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
(二)提升主持人的系统学习能力
在媒体融合和新媒体浪潮冲击下,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要想保持竞争力,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通过学习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和业务素质,提高综合能力。
首先要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新闻工作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一个优秀的节目,必须始终与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也必须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深厚的政治素养,努力做到知识广博、视野开阔,能切实解决社会和民生关切问题,才能取得社会的赞同和大众的信任。其次,要学习传播学知识,尤其是各种新兴的、先进的新闻传播理论,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发展路径、传播规律,在现实工作中做到理论指导实践,知行合一,提高节目的理论深度和价值。最后,要学习新媒体相关知识,了解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新趋势。不同新兴媒体有着自身不同的特点,主持人应尽量从更多角度体验新媒体,了解其特点,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系统理解其传播途径、方式特点,理清与自身节目的结合点,做到知己知彼,根据新媒体传播特点对自身节目做相应调整。
(三)提升主持人的个性品牌塑造能力
节目的创新性是观众认可和喜爱的基础,节目是否具有创新性,突出表现是节目主持人是否具有鲜明的个性品牌。当一档民生新闻节目从众多其他节目中脱颖而出时,除了精彩的内容,令观众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主持人本身。媒体融合背景下,应提升主持人个性品牌塑造能力,突出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从多角度维持其知名度和观众好感度,将个人影响力扩展并延续下去,提高节目的吸引力和观众忠诚度。首先要树立创新意识和用户导向,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设计节目,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创新节目定位,打造最适宜观众口味的产品。其次要创新节目形式,充分利用媒体融合的多样化媒体形式,借鉴其他媒体的优点,扩大节目覆盖范围,丰富节目形式。再次要创新节目内容。“内容为王”是永远颠扑不破的真理,媒体融合背景下,内容仍然是决定节目竞争力的首要因素。民生新闻节目一定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倾听时代呼唤,根据社会需求,设计创新的节目内容。最后,要根据节目内容,结合自己喜欢和习惯的语言、语态设计主持风格。在实际工作和用户反馈中不断摸索细节,调整定位,使主持风格与民生新闻节目内容高度融合。主持人在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化符号过程中,还要不断丰富知识结构,拓宽主持视角,为主持人品牌的塑造和升级奠定扎实的基础,既要保持独特个性,还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媒体融合时代下观众的新要求,以优质的内容、高水准的制作提升品牌竞争力。
(四)培养主持人的资源整合能力
新媒体与传统渠道相比,增加了动态的画面、真实的声音,使内容更生动易懂。不过,在网络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人们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拍摄、观看和转发视频,以梨视频、抖音、快手等客户端为代表的短视频APP应运而生,分流了电视台的观众。然而无论通过哪一类平台获取信息,人们最终还是会趋向优质的内容。因此,内容优劣是媒体竞争力高低的主要衡量标准,各媒体之间的竞争首先是在传播内容上的较量[8]。
节目主持人要具备良好的资源搜集和分析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积累阅历,提升嗅觉和洞察力。通过对关键信息的筛选、分类、整合、加工,为打造一款优秀的节目打下基础。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应当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在与观众的双向互动中挖掘优质内容。一方面,主持人要发掘普通群众的力量来寻找节目素材,比如,开辟网络社区、爆料平台,发动群众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奇闻异事随手拍摄记录下来,经由电视新闻工作者筛选出有价值的选题后,直接深入调查与采访。既节省了时间,又能了解到更大范围的民生新闻素材,有利于提高节目制作的效率,进而增加内容传播的时效性。另一方面,主持人还应借助大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了解人们关注的热点,时刻跟进社会舆论的走向。媒体融合时代,随着“两微”和其他自媒体客户端的普及,人人皆有表达意见的舞台,对民生新闻的多元评价呈现在大众面前,主持人的话语权不再是唯一。因此,开放化的双向互动模式应当替代单方面决定选题的工作模式,让民生新闻真正来源于人民之中。
媒体融合背景下,合格的民生新闻主持人应结合传统电视与新媒体的优势,以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文化水平丰富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强化服务意识,完善用户体验,形成独特品牌。通过多渠道输出的传播模式,不断满足人们的差异化需求,全方位扩大电视民生新闻的影响范围,发挥主流媒体独一无二的作用,最大程度激发节目新的生命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