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网络化”探索与实践

2020-01-07范江涛

关键词:弹幕网络化思政

范江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明确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以新技术新媒体为代表的网络工具和方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每个人都成为“网络化”的一部分。在此情形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课堂教学面临巨大挑战,其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都必须做出相应改变,提升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实现理念、内容、方法的转变创新,努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性,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发展。”[2]

一、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网络化”的必要性

在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伴随着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传统的课堂教学面临极大挑战。首先,在教学理念上严重滞后。教师未能及时借鉴最新的成果,特别是互联网思维,开展课堂教学。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不能较好回应社会。部分教师照本宣科,只念课本不讲其他,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点、话语体系都存在较大差距,不能很好回应现实、回应网络。最后,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受限于课堂教学方式和时间,教师难以完整系统地讲授知识点,师生互动往往流于形式。以上诸多因素,造成目前思政课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不佳,学生认同度不高;传统的思政课课堂教学已经不是应不应该改革的问题,而是如何改革的问题。

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如何应对信息化网络化的冲击,我们必须首先借鉴分析其他学者的建议和做法,特别是以慕课为代表的“网络教学”的发展。李梁教授指出:“慕课在促进我们对于思政课课堂教学规律的认识、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和熟悉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3]许多学者提出将慕课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构建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4-6]。值得注意的是,在“混合式教学”中,以杨志超教授为代表的诸位学者,提出“多课堂教学模式”,即将传统课堂与“在线课堂/网络课堂”相结合[7-8]。或者利用微课、微博、微信手段辅助教学,例如谭雅颖的“微课体系+微课视频+资源对接教学互动+微课平台”[9],郑铭的“微课+微信数字化互动教学”[10]等。伴随着手机APP技术的发展,沈震教授提出将手机引入思政课课堂教学,遵循“回归课堂”“教学并重”“精准教学”理念,利用手机APP开展课堂教学,实现全员互动[11]。

虽然上述诸位学者主张利用网络手段对思政课课堂教学进行创新,但是依旧存在如下不足:首先,慕课或“在线课堂/网络课堂”等强烈依赖学生课后学习,对于课堂教学本身创新不足;其次,课堂教学方法创新较多,但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缺少新意;再次,手机APP、慕课、网络课程等前期投入较大,制作成本较高,难以实现差异化教学。毫无疑问,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是大势所趋,但是如何使其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仍需要实践的检验。“如果没有课堂教学的真正改革,信息技术将可能成为累赘,沦为一种烧钱的行为。”[12]

二、课堂教学“网络化”的内涵

与传统的“网络教学”不同,课堂教学“网络化”并不是简单的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工具开展教学,或者单纯将教学内容搬到网上,而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动借鉴网络思维、积极引入网络内容、多方位利用网络工具开展教学;不仅着力于教学方法的改革,而且重视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的变革,是对传统的“网络化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扬弃。概言之,在教学理念上,主动借鉴网络思维,“引导而不是取代”学生思考,构建“课堂治理”模式;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入网络内容,回应热点话题,探索学生“点菜模式”;在教学方法上,课堂讲授“思维导图化”,师生讨论“弹幕化”,实现课堂教学讲授系统化与讨论规模化。

(一)教学理念“引导而不取代”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的教学理念对教学的开展有直接影响。在思政课教学理念上,存在诸多观点,例如丁国浩博士的“基于问题意识的思政课教学理念”[13]曾立荣教授的“主体性教学理念指导下互动式课堂教学”[14]、李丽的“将OBE(1)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基于学习产出模式。引入思政课教学”[15]等。以上教学理念各有裨益,但是未能很好的反映互联网时代特征。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一方面通过网络获取海量信息,另一方面又在制造信息丰富网络,每个人都成为网络的一部分;话语权日趋分散、传播渠道日渐多元,去中心化成为新的现实表征。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必须主动借鉴网络化思维,“引导而不是取代”学生思考,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首先,思政课教学目的极为特殊,教师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这一教学目的很难通过简单的单向灌输实现,也不是学生通过考试拿到高分就能证明的。如果教师依旧替代学生思考,学生只是单纯的“死记硬背”,那么思政课“入脑入心”便成为空谈。

其次,随着网络的发展,普通人获取信息日渐便利,年轻人可以更快的从网络获取信息,年长者反而落后时代变化。如果教师仍旧试图以自己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既不现实,也毫无裨益。虽然学生可以获取比教师更多的信息,但是学生对信息的解读能力、分析能力欠缺,而这恰恰是教师的长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实现思政课教学目的。

“引导”而不是“取代”学生思考,并不意味着教师权威性的完全丧失,反而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发挥思政教师的引领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

(二)教学内容“多样而不多元”

当前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思政课教学采用教育部统编教材,其内容较为理论化,与学生日常所见所闻有一定差距。有的学者提出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地方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中鲜活案例进行贯通与融合”[16],但是这种“地方化”难以回应最新热点话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谓教学内容“网络化”,即秉持“多样不多元”的原则,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网络热点话题,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效将“教材体系”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体系”。

首先,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在2019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四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8.29亿,其中,学生群体占第一位,达到25.4%[17]。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互联网对学生影响非常大,网络信息深刻影响了学生群体。但是其中大量信息真伪难辨,部分热点事件经过网络传播发酵,其多维视角与思政课马克思主义一元化主导产生冲突。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直面回应,便会产生事实上的“默认”效果,严重背离思政课教学目的,造成极其严重的消极影响。思政教师必须要对网络热点、社会现实问题做出有效回应,“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1]

其次,探索开展“点菜模式”。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由学生选择自己关心的热点话题。通过网络调查问卷,教师了解学生的关注点,让学生自主参与讨论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的选择权部分交给学生;通过适度让权,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是必须强调的是,这种“点菜模式”,必须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体系为依托,不能一味迎合学生;教师需要在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基于教材而不囿于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更符合大学生的话语体系。“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

总之,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网络热点,拉近与学生的话语权距离,通过探索“点菜”模式,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但是这种转化必须以教材为主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地位,做好“一元”与“多样”的结合。正如忻平教授所指出:“注意采集和提炼学生的问题并使之与相关的教学内容相衔接,在教学反馈中积极为学生释疑解惑,回应解决学生的问题。”[18]“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1]

(三)教学方法“创新而不守旧”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旧是采取传统的“讲授-讨论”的模式,但是受限于各种客观条件,“讲授”不充分,“讨论”不均衡,教学效果不佳。提升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获得感,必须探索将现代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探索实施教学方法网络化。

首先,讲授“思维导图化”。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借助PPT课件,通过上下翻页实现内容切换,教学内容大多以“线性”方式体现。但是思政课教学内容往往具备发散性,知识体系经常以网络结构呈现,如果仅以PPT方式进行授课,难以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体系化讲授。针对上述困境,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19],通过图像、线条、文字等工具,将复杂知识图解并形成网状结构,便于将知识系统化体现,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其次,思政课教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的逆反心理;如果学生不认同教师上课所讲授的内容,又不能以合理的方式表达,那么其逆反心理会越来越重,严重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开展有效的教学讨论,成为影响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发送弹幕,学生可以随时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不仅有效促进课堂互动,而且可以实现话语权的平等,增强学生主体性。

总之,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是根本,但是教学方法的创新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各种教学软件和工具都只是教学辅助,泛化使用固不可取,但是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同样不是正确的态度。

三、课堂教学“网络化”的实践

在课堂教学“网络化”实践中,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因地制宜。首先,在教学理念上,依据网络“民主化原则”[20],适度“放手/放权”,通过“课程治理”模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其次,在教学内容上,直面网络热点,掌握学生兴趣点,开展有针对性教学。再次,在教学方法上,通过“思维导图”和“弹幕讨论”,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增强课程吸引力。

(一)课程治理

由于各高校普遍实行的选课制度,任课教师往往需要面对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班级组织松散,难以开展因材施教。在“课程治理”体系中,教师首先需要组建“课代表团”,课代表由学生自愿报名组成,人数规模视班级规模而定。每位课代表负责联系专业和知识背景相近的学生,成为师生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和课堂教学中承上启下的“网络节点”。“课代表团”不仅有利于“下达”教师教学内容,减轻教师事务性负担,而且有利于“上传”学生所思所想,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开展课堂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程治理”体系中,教师由原来的“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学生由原来的“冷眼旁观”变为“深度参与”,知识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二)回应热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联系实际,积极回应社会,回应现实,回应网络。例如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傍晚,法国巴黎圣母院主体建筑发生严重火灾,有的网友幸灾乐祸,甚至“叫好”之声不绝于耳。对此,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及时加以引导,指出英法联军抢劫火烧圆明园后,谴责最深的反而是个法国人,即《巴黎圣母院》的作者雨果。正如圆明园官方微信公众号所指出,“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此次事件。

(三)思维导图

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由于教材体系理论性较强,内容相对枯燥,加之部分教师讲述欠缺条理等因素,致使课堂教学体系相对混乱,严重影响教学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如果教师能够借助思维导图开展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学内容,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例如,在讲授“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时,可以根据教材体系,将授课内容呈现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分为“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四部分;第二,“军事侵略”表现为“发动战争”“侵占领土”“抢掠财富”,“文化渗透”表现为“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和“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第三,“军事侵略”是“有形的,首先和主要的”,“文化渗透”是“无形的,影响深远的”。通过上述三个维度对课本内容加以呈现,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思维导图不仅形式新颖,有利于提升教学吸引力,而且便于学生系统掌握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导图在提高教学吸引力、改善参与度、激发创造性、提升获得感方面存在的优势和表现出来的良好功能,确实让我们看到了它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可能性。”[21]

(四)弹幕讨论

所谓“弹幕”(barrage),指的是在网络上观看视频时弹出的评论性字幕,观看者通过发送弹幕实时互动,参与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弹幕软件发送弹幕,开展集体讨论形成共识,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挥集体理性的作用;对于错误观点,教师可以及早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开展课堂教学。例如在讲授“抗日战争”时,有的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这一论断产生质疑,发送弹幕提出国民党牺牲人数更多,地位更重要。对此教师需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说明牺牲人数不等于地位。当然,学生发送的无关弹幕也会对教学产生干扰,教师需要事先说明弹幕礼仪,并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弹幕开放时间、设置屏蔽词、审核内容等。

四、结语

面对网络时代的冲击,传统的思政课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吸引力和影响力”[22]。通过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强调理念革新、内容创新、方法更新,强化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教学更“接地气”,易于接受;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治理,提高学生对课程认同度,构建和谐、良性的师生关系。

猜你喜欢

弹幕网络化思政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弹幕”防御大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搞笑弹幕一箩筐
拜托了,弹幕君
基于最优树的网络化作战装备体系结构优化
当四大名著遇上弹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