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2020-01-07余梦灵

科学咨询 2020年35期
关键词:基础育人思政

杜 驰 余梦灵

(南昌航空大学 江西南昌 330063)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必须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1]。这一文本规定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专业基础课程不仅是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本平台,同时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机组成部分。如何结合专业特点、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内容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使思政教育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效有机融入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对于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尤其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管理实践,专业基础课程中蕴含着源源不断的鲜活思政资源,充分挖掘并有效运用这些资源对于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新时代合格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专业优势。

一、基本原则

(一)贯通原则

专业基础课程是一个结构严谨的课程体系,内容编排蕴藏着深厚的文化、思想、学理背景,对国内外各个历史阶段的专业知识发展有系统的归纳与凝练,其理论总结来源于实践又用于指导实践。为此,挖掘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要立足于四个融会贯通,即:古今贯通、中外贯通、理论与实践贯通、思政与学理贯通。

经济管理活动植根于现实生活,个体的经济生活实践为其观察并思考经济管理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视角,这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挖掘思政要素带来了极大便利。立足中外经济发展与管理的历史背景,在专业基础课程讲授过程中全面阐释并比较经济管理活动中蕴含的具体文化社会背景,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不无裨益。如《经济学原理》课程中讲述经济史这部分内容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义与利的关系,经世致用的思想,以民为本的发展观延续到当代发展为了人民等内容的系列阐述,就具有很好的思政教育价值。再比如,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部分通过引导学生深刻洞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管理领域无法调和的深层次矛盾,进而促使学生理性思考中国经济建设及发展领域的现实问题及解决路径,有利于学生对中国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一系列重大主题达成深刻理解与认同。总之,通过四个融会贯通,传道、授业、解惑并重,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发展观,使专业教师成为传授专业知识技能与全员参与思政育人有机结合的重要力量。

(二)融合原则

这一原则体现为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应该使思政素材的挖掘融入价值观塑造,促进“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全面融合,包括:思政元素与专业基础理论的融合、与专业热点问题的融合、与学生专业发展的融合、与学生专业兴趣的融合等方面。

融合原则可以从两个主要维度得到体现:一是专业基础课程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秀品格、坚强意志、广博视野、健全人格等个性方面的特质;二是在专业知识技能讲授过程中渗透价值引领作用,通过对知识技能产生、发展及运用规律进行全面系统地阐释,使学生对知识技能背后的价值理念产生情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有鉴于此,专业基础课程教师自身深厚的专业素养、正确的价值取向、优秀的教学品格、健全的个性人格是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前提,教学过程中对正确价值观要义的娴熟驾驭与系统阐述则是贯彻这一原则的有效保证。

二、实现途径

(一)以学科发展前沿促进课程思政

科研与教学相统一,以科研促进教学是高校育人的基本特征。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质疑与反思精神,思政教育不能仅仅照本宣科进行空洞的灌输,尤其专业基础课程中对课程思政的促进,必须结合学科发展前沿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与价值认同。

比如《会计学原理》课程讲述中,引导学生对当前科研聚焦的热点进行思考,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目前对会计准则进行阐释的科研选题很少?研发经费加计扣除对不同类型企业绩效的影响等课题受到关注有什么意义?通过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使学生知道:目前会计准则阐释所指向的趋同与等效,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体现,作为一种体现民族文化与经济社会背景但又广泛应用于国际交流的经济语言,对会计准则的理解与阐述不能脱离具体的国情和文化背景,这就如同对唐诗宋词的理解,通过翻译出来的文本进行国际交流永远不可能达到完全趋同或等效的价值;而研发经费的加计扣除,则体现了我们国家对于创新发展的迫切期待以及对培养企业创新能力的真诚扶持,关注研发产生的创新绩效这方面的课题,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化公共政策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以学科发展前沿来促进课程思政,既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最新进展的了解,又达到了理解国情,认同国家公共政策制定的课程思政效应。

(二)以师生教学相长推动课程思政

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有意识地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思考、讨论、交流,进而厘清相关问题并形成新的认识,通过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可以有效推动课程思政。

例如在《经济学原理》课程中讲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成就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一些文献和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来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并达成共识。从纵向看,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份额从1978年的4.9%提升到2017年的18.2%,这四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年均增速接近10%。从经济结构看,四十年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4.6%升至51.6%,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从 47.7%降至40.5%,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从27.7%降至7.9%;再从横向看,四十年来巴西、印度、印尼等主要发展中国家,年均经济增速均不及中国的一半,巴西为2.97%,印度为4.11%,印尼为4.5%。通过纵向与横向的数据比较之后,师生之间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效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学生更加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全面增强了学生的制度自信以及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进程的决心。

(三)以多种形式搭建平台落实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环节,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只是课程思政的平台之一,课程思政建设不能囿于课堂之内,有必要拓展到课下的时间和空间,专业教师也是专业课堂之外课程思政的重要参与者。为此,需要以多种形式搭建平台落实课程思政。

比如可以采用好超星学习通、微信群、QQ会议、Zoom等多种学习交流群来促进交流与学习;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给学生推荐一些相关领域的线上课堂、书籍或者学者讲座;搭建更多实践平台,经济管理理论来源于实践,引导学生从经济管理实践中去学习经济管理理论,才能让学生在新时代的经济管理实践中感悟情怀;强调科学方法的育德功能,结合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数理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法育人,比如采用撰写小论文或者提交调研报告的方式,让学生就一个专题查阅文献资料、构建数理模型、或者开展实证调研,形成小论文或调研报告,通过加深学生对具体问题的理解并提出解决思路或方案,增强课程思政的效果。

三、结束语

总之,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具有得天独厚的思政育人优势,专业基础课程教师一方面应该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严标准要求自己,另一面也应高度重视对课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的挖掘,通过厚植思政教育的土壤,夯实“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方案”的教学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责任。

猜你喜欢

基础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不等式”基础巩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整式”基础巩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