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入深出 开启学生小古文之旅
——小古文教学策略初探
2020-01-07薛丽丹
薛丽丹
(浙江省乐清市实验小学 浙江温州 325600)
小古文短小精炼、浅显易懂,小古文教学不同于教材中的文言课文,它的目标更为单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爱上小古文,从而获得言语的启蒙,让学生语言的根与母语的源头对接。因此,笔者认为,小古文教学,可以充分运用以下几个教学策略。
策略一:以读为本,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通过“诵读、语调、韵律、节奏”等几个关键词,在课堂教学中,应以“读”字当头,在诵读中拓展,在读写中传承。
学习小古文,首先要读得正确。学生可以借助拼音、注释,尤其关注通假字、生僻字的正确读音,将小古文读正确。
其次,要读得通顺,就是要注意句子中的节奏、停顿,断句合理,通畅自然,力争做到声断气连。例如《湖心亭看雪》中“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尽管句子中有停顿,但也要引导学生读得连贯。在反复诵读中,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其中的意思。
第三,要读出韵味,学生可以通过想象画面等方式理解文章内容,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带入朗读。例如,学习《山川之美》一文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学生在充分品读后,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此时的你是否联想起某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呢?学生的记忆马上被唤醒了,有的说:“我以前去过雁荡山,那里风景优美,奇峰怪石,树木葱郁,移步换景,真是美胜收啊!”有的说:“我去过黄山,早晨起来的时候,山间云雾迷蒙,恍如来到人间仙境呢!”于是,我适时点评:看来,我们和康乐公一样,大家都能感受到这如诗如画的山川之美啊!此时,我引导学生带着脑海中的画面,入情入境地朗读,就显得韵味十足了。
第四,要读出趣味。采用尝试读、模仿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是学习小古文的趣味所在。自学生学习《小古文100课》上册第一课《放风筝》后,学生就对小古文的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们就开启了愉快的小古文诵读之旅。我每天引导学生用拍手法、快读法、说书法等多种形式诵读,不断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
策略二:教给方法,在互文对照中理解内容
在小古文学习中,我们可以引领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拆词、组词法、借助注释和译文等方法来理解意思。当我们熟悉的故事,如《狐狸和葡萄》《乌鸦与狐狸》《狼和小羊》等外国寓言,以古文的方式走进我们的课堂,我们就可以用互文对照的方法理解其中的意思,学生学起来就会兴趣盎然,并能感受小古文表达的秘妙。
如教学《鹿照水》一文时,学生在初读之后,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这就是儿时熟悉的《狮子和鹿》的故事,很快就能明白其中的大意。接着,我出示故事和小古文进行互文对照学习,让学生发现作者表达的不同,对文中“两角峥嵘、四足轻捷”等重点词加深理解,进而逐句领会。同时,对文中“有鹿饮于溪边”“奈被两脚阻挠竹上”的倒装句换一种说法,就能理解得更加深刻了。
策略三:关注语用,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能力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学语文,一定要关注语言文字,发现作者的表达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运用语言,习得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小古文时,我们首先要潜心研读文本,精心解读教材,发现作者表达的秘妙,课堂上抓住有特色的语言训练点或写作方法,引领学生进行多角度的仿写和改编。在教学实践中,我时常引领学生关注文言文中“之、乎、者、也”的用法及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和省略句等句式,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尝试进行语言实践。在这次突如其来的寒假疫情期间,我利用钉钉群进行网课教学,引导学生每日学习小古文,并及时关注生活,了解相关知识,并学会习作。
小古文教学,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面临的新挑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精准把握教学定位,深入思考,大胆实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传统的经典文化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扎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