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生视角下新高考的现实困境与优化对策

2020-01-07郭加慧

科学咨询 2020年31期
关键词:选科学业科目

郭加慧

(湖州师范学院 浙江湖州 313000)

新高考自2014年起在浙江、上海率先推行以来,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新高考以扩大学生选择权为突破口,改革考试科目设置,扩大学生选择权,实现文理融通、学其所好;采取增加考试机会,分散考试压力的方式,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情况;通过实行专业平行志愿,提高学生志愿与录取结果的匹配度,使“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探索从“唯分数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新高考的内容、形式、志愿填报、学业评价机制等诸多方面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的改革。本文主要从考生的角度出发,探究考生在新高考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以期提出有效的优化对策。

一、考生在新高考中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考生自主选科权利受到多方制约

新高考采用“3+3”模式,即语文、数学、英语三门科目参加高考统一考试,其余三门科目在物理、生物、化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六门中任选三门作为选考科目计入高考总分。选考科目中“六选三”的设计初衷是让考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学科进行深入学习,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然而在实际中,由于等级赋分制的计分规则,文科科目往往比理科科目更容易得高分,因此,多数考生会选择更容易得高分的历史、地理作为选考科目,而放弃相对而言难度大、得分低的理科科目[1]。许多研究表明,近年来选考物理的考生数量不断萎缩,由于大量的学生在高中放弃选考物理,许多学生在大一时只有初中的物理水平,导致大学物理教学举步维艰,不及格率明显上升[2]。由此可见,考生在选择选考科目时,很大程度上受到科目难易程度、得分高低的限制,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等进行选择。

除此之外,选考科目需要考生从高二、甚至高一开始就要明确选择方向,而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还无法完全了解自身的内在需求,在选择策略上也知之甚少,在面对六门选考科目时往往觉得两眼一抹黑,因此,一些考生家长会根据自己的研究或亲朋好友的推荐代替考生作出选择;部分学校为了方便班级管理,推出选科套餐,限制考生的自由选科。如此种种,使得考生的自由选科偏离了改革初衷,选择权利被多方制约。

(二)两次考试机会或增加学业压力和心理负担

新高考制度下,英语科目和三门选考科目都有两次考试机会,取成绩高的一次计入高考总分,这是为了让考生减轻考试压力,即使第一次考试时发挥失误,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还有第二次机会能够“扭转乾坤”,避免了以往“一考定终身”的情况,能够起到分散考试压力的作用。然而,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考生在进行了第一次高考之后都会参加第二次考试。“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提高一分超越千人”,这些在考生中流行的话无疑给了他们一种暗示:一定要抓住所有考试机会,哪怕多考一分也好[3]。

两次考试机会拉长了高考战线,考生们不仅要在第一次考试前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复习,还要持续备战直至第二次考试。为了使第二次考试发挥出理想甚至超常的成绩,考生们往往不敢松懈,在准备语文数学科目的同时还要带着英语和几门选考科目“负重前行”。如果说以前的考生在备战高考时需要经过高强度的反复巩固操练,但结束考试之后便能“一了百了”,但现在,两次的考试机会使得这种高度紧绷的状态时间要延续至半年之久。为了迎接高考,学校也会安排相应的模拟考试,这使得考生平时的考试次数越发频繁、内容更加繁重,增加了考生的学业压力。部分考生由于复习任务重、成绩达不到预期而出现焦虑、情绪低迷的情况,加之得不到及时疏导,逐渐累积形成了心理负担。

(三)综合素质评价界定模糊、流于形式

高校的招生录取机制是“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统一高考成绩,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原来“唯分数评价”向“综合评价”的转变,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清晰明确、可以量化的直观分数,而“综合素质评价”是用以衡量考生的内在品格,难以用一个量化的数据进行评判,容易造成评价上的不公平;“参考”一词也显得模棱两可,没有规定如何参考,参考到什么程度,使得“综合素质评价”的地位尴尬。

“注重综合素质评价是对传统考试制度的一种修正,但是要考虑到城乡之间师资、教学设施和条件的差距[4]。”在高校提前批招生中,有的学校过分倚重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弱化了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占比,部分成绩优秀但由于教育资源限制的考生会因此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有的高校对综合素质评价置之不理,使得自身素质优秀的考生难以发挥成绩以外的自身优势。

高校统招录取采用“平行志愿”,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规则,只要考生的高考成绩达到所填志愿学校的分数线,就能成功投档。在此过程中,高考分数是高校录取的唯一标准,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并不在高校投档的考虑范围内[5],这使得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流于形式,丧失了应有的参考作用。

二、摆脱困境的优化对策

(一)家校联合帮助考生摆正心态、树立信心

对于考生个人而言,由于高中生尚未形成成熟的思想价值观念,而现代社会的信息纷繁复杂,他们难以对一些事物的本质和原委作出清晰科学的判断,因此,我们应当引导考生对高考改革形成一种科学中肯的观念。在此过程中,考生的家长和学校应该形成合力,共同帮助考生摆正心态、树立信心,为考生的积极迎考提供坚强的保障。

考生家长应当参与到考生的备考过程中,不要过分急功近利,以免给考生施以太大的压力,得不偿失。首先,家长对于新高考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切实明白现行高考制度对考生学习的影响;其次,要充分尊重考生的选科权利,给予孩子自由的选择空间;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努力营造轻松、安静的备考环境,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比如,帮助考生排除其他生活琐事的干扰,使其能够专心备考;主动学习、了解新高考的相关政策、帮助考生认清形式;充分了解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进行沟通和疏导,帮助考生形成良好的迎考心态。

高中学校应加强对新高考政策的解读,及时了解考生对新高考政策的困惑,并针对主要问题进行答疑,适时开展一些关于新高考改革问题的宣传及交流工作;根据学校的实际开展灵活多样,符合校情、师情及学情的“走班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自己的优势、性格特点选择选考科目;此外,学校要同时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引导任课教师及时听取考生的合理反馈,合理调整教学方法,以应对新高考政策的变化,帮助考生树立信心。

(二)关注考生的利益诉求,构建考生与社会的沟通机制

新高考自推行以来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大众的发声对新高考改革褒贬不一,人们对改革的意见越来越多。然而,在新高考改革的热议中,学生群体往往被忽略。他们虽然是新高考改革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却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很难发表自己的声音。高考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培养人才,而考生对于新高考的看法也会使改革部门看到改革过程中的不足,出台更有利于考生发展的政策,更科学地培养人才。在强调学生本位论的今天,高考应该秉持人本主义的原则,适应考生和时代需求,因此,在高考改革的进程中,我们需要认真倾听考生的声音,关注考生的利益诉求。

教育部门应对考生群体提起重视,进入考生中进行调研,充分了解考生目前面临的困境,并与高中学校一同探讨研究更让考生满意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更大程度上满足考生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使改革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及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化等方面有效统筹,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发挥自己在教育体制中的重要作用。做好回顾和反思工作,推动高考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加快推进教育考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革除弊病,及时改进和完善相关政策;不断提高管理意识、创新灵活工作机制、加强预防和管理力度,推进新高考的完善化建设,促进高考制度的合理、公正,更快地探索出一条属于本省的教育改革之路。

猜你喜欢

选科学业科目
艰苦的学业
多科目训练见招拆招练硬功
生涯规划背景下高中生如何选科浅析
谈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策略
高一严禁选科分班
高校开设专业的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要求浅析—以法学(类)专业为例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新高考综合改革下选科走班的思考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高考“新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