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小见大
——乡土文化背景下初中语文作文立意教学探究

2020-01-07张钰妮

科学咨询 2020年31期
关键词:乡土文章作文

张钰妮

(广州市增城区小楼中学 广东广州 511380)

乡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生态文明的总和。目前,由于环境落后、留守、住校等原因,导致农村初中学生生活面狭窄、阅读量小、知识缺乏。学生作文经常存在“无米下锅”的现象。学生的作文往往是题材出现千篇一律、缺少生活的气息、内容缺少真情实感、缺少个人独特感受和对问题的深度思考,有些甚至模仿城里学生的作文,不仅没有独创性还不符合实际。乡土文化素材是农村学生的写作素材宝库,它不仅涉及面广,而且是人无我有的独一无二的素材,它是城里学生体会不到的素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农村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地方乡土文化的优势进行作文教学,通过挖掘当地乡土文化内涵,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热爱。那如何让我乡土素材融入写作,让农村学生的作文绽放光芒?在作文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在当地乡土文化背景下开展初中作文立意教学。“以小见大”是文章选材立意常用的方法,我主要从以下乡土文化的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立意。

一、从自然风光出发,以“美”为主题开展写作

一篇文章的价值观取向是评判此文章好坏的前提条件,作文的立意要符合材料所表达的本质,要与主流价值取向相吻合,要有积极向上、鼓舞人心的效果,同时,还要选择能够戳中人们心灵的事件来表达,使文章更具可读性[1]。

自然风光是乡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自然是生存的基础,也是美与知识的来源。教材选文中也有对乡土风光的抒写,如《湘行散记》,沈从文用平实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独特迷人的湘西自然风光;《蒲柳人家》中描绘道:“篱笆上爬满了豆角秧,豆角秧里还夹杂着喇叭花藤萝”“开着五颜六色花朵,长满芦苇、柳棵子的运河滩”,体现出京东运河畔独特的风光。因此,我们在教学这些选文的同时,引导鼓励学生亲近周边的自然,探索本土自然风光的“美”。艺术大师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下学生生活的模式化往往使他们的感觉和情感刻板化。日复一日的寻常生活,让他们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学生如果没有感官的参与,是无法欣赏与评价乡土自然风光的美的。因此,我们要唤醒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身边的自然风光。在开展作文立意教学时,我曾以“美”为主题,让学生通过采风、观察、体验等方式,深入感受乡土自然风光的美,自行立意。比如,让他们通过拍照捕捉周边自然风光的美,青山、绿水、田野、乡野小路、村庄、瓜果菜蔬、猪狗牛羊等都是捕捉对象,让学生观察瓜果菜蔬种植生长的过程,花开花落的变化,感受生命的斑驳色彩,学生不仅可以体会到富有地方特色的独特美,还可以感受到生命的美;其次,让学生观察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情景,看到农民劳作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从中感受到乡土人的朴实美,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再就是让学生不断地尝试,尝试参加田野劳作,拿起镰刀锄头等农具,体验收割的辛劳;尝试在田间绑稻草、扎稻草人、烤番薯的活动;尝试种豆种瓜;尝试打柿子、制作柿饼;尝试打乌榄、做榄角……深入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愉悦感,重拾成人世界里日渐消亡的、久违的童趣之美。学生的感官被激活,审美体验也逐渐苏醒,对乡土自然风光的感知不再停留于表象,对周围事情能产生情感共鸣,对自然、生活产生热爱之情,自然能体会出乡土自然风光不同的美,对乡土自然风光的“美”的立意可以多样性,诠释也更深刻。

二、从民俗古建出发,以“传承”为主题进行写作

作文立意的正确性是首要前提,深刻性和价值性则是不可忽视的要素,一篇作文的质量高低,与其所表达和传递的内涵息息相关,深刻的立意比较耐人寻味,也更能凸显作者思想的深度,当学生能透过事物、文化的表象,挖掘深层次东西,思考出更有价值和具有启示性的内容,进行有效立意,便可以使文章内容变得独具风味[3]。

民俗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民俗元素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生活习俗。比如,在我们当地,春节要贴春联、给长辈拜年,人们有做油角、年糕、米饼等传统小吃的习俗;重阳节要祭祀祖先,登高远望,作用是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端午节有包粽子、挂艾草、划龙舟的习俗,以纪念屈原;清明节做艾糍,要扫墓祭祀,表达对先辈的敬意之情;另外,学生们通过民俗建筑可以了解到当地多彩的文化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观察家族宗族祠堂、当地瓦房、当地祠堂——报德祠,庙宇——何仙姑庙等建筑特色。通过了解当地习俗文化和祠堂建筑文化,了解文化背后的传说故事、名人传记和饮食文化习俗,能有效调动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熟悉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传承弘扬本土文化的意识。从民俗古建出发,进行作文立意,如果只是浅层地写传统文化的多彩性,可能难以体现文章的内涵和深度,对此,我们可以加强引导,学生可以从“文化弘扬”“文化传承”“文化传递”等方面进行立意,促使学生通过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在感受本土文化的多样性的同时,对作文立意也有一个拔高、提升意识,从而使文章更加深刻和具有独创性。

三、从乡土人情出发,以“情感”为主题开展写作

文章除了要价值观念正确、具有深刻性,还要有真情实感,因此,文章立意要富有真情实感、有血有肉,意味着不能是随意捏造或凭空杜撰的,它需要取之于生活。当学生能够提高对生活的感受力,看到生活中一些具有可挖掘性的平凡的人、细微的事或精彩瞬间,并能另辟蹊径,用自己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找到其中独具价值的地方,便能有效提升立意及文章的创新性[4]。

乡土人情给人最突出的感受就是自然、朴实,洋溢着浓郁的“人情味”。例如鲁迅先生的《社戏》,叙述了作者童年丰满又美好的回忆。自然的乡土孕育了乡民和伙伴们的淳朴、真实和善良的性格,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浓郁的人情味和人性美。

在以乡土文化为背景开展的作文立意教学活动中,我以“情感”为主题,让学生从凡人小事中挖掘情感美。比如,引导学生关注乡村名人,很多来自乡村的名人在历经多年打拼之后,带着家乡给予的精神烙印,谱写了自己的人生新篇章,学生可以从“家乡精神”或“对家乡的自豪感和热爱”方面进行立意;还让学生了解家族先辈故事,通过调查族谱、观察祠堂、访问老一辈,深入了解先辈的故事及祠堂文化,以“挚爱亲情”进行立意,以表达自己对亲情的重视度以及挚爱亲情带给自己的美好与温暖。通过富有创意性的表达,能提高学生文章的价值,增强其立意的创新度。其实无论是亲朋好友、邻里之间还是普通凡人的身上都能发现朴实、真挚、纯洁或高尚等情感美。教师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观察身边的凡人小事,体会其中的人性与人情。对凡人小事细腻的描写,对情感的深入体会与挖掘,能让文章感情充沛并立意深刻。

四、从传统技艺出发,以“匠心”为主题进行写作

好的立意是文章成功的一半,就初中学生作文的立意而言,立意需要简明、集中,能够以小见大,有针对性和方向性,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写。简洁明了的立意,需要学生发挥自己高度的概括能力,并增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理性认知,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升华,促使文章整体水平得以提升。

在乡土文化引领下,我们了解到,我们当地有许多民间传承下来的技艺,每一门技艺都烙着本土文化的印记。传统技艺包括:剪纸、陶艺、年画、皮影、刺绣、泥塑、木刻木雕、舞狮、粤剧等。每一门艺术的流传和发扬,都包含着无数匠人的心血与努力。为了使学生找到作文立意的出发点,除了向学生普及相关文化知识,让学生去调查或亲身体验相关艺术成品过程,使学生能通过艺术品看到相关技艺人背后传递出的“匠心”,同时以此为主题,让学生展开自己的论述。论述要有针对性,要简洁明了,不要面面俱到,学生选择一项即可,比如我们当地绝美精妙的艺术品——榄雕,只有针对性地对其具体进行论述,窥一斑而知全豹,才能使立意变得集中和简明,切实提升文章质量。

作文立意的选择,能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写作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彰显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对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立意学习。综上所述,对于农村初中学生作文“无米下锅”的现象,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章写作时,可以着眼于本土的乡土文化,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一草一木进行观察,关注凡人小事、对本地农耕文化加以探索,建立独树一帜的素材库。想让文章立意达到独特新颖、富有真情实感、具有创意、简洁明了的效果,学生在写作时需要找到一个适合的切入点,并选择恰当的素材和主题,通过以小见大的方法,进行作文创作,切忌空谈[2]。

猜你喜欢

乡土文章作文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读《乡土中国》后感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