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文素养课程对中职生的就业能力培养
2020-01-07王卓
王 卓
(长春职业技术学校 吉林长春 130000)
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兴起,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习近平主席在政府报告中谈到,要把职业教育放在更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构建和谐机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职阶段是人格形成、人格建设的重要阶段,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阶段。学习文学和语言文字应用知识,对学生情操的陶冶、人格的熏陶、智慧的开启都有重要意义,同时,作为职业素养的一部分,人文素养也会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长久的职业发展[1]。
但人文素养课程在中职教学中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学生的课程体系中,名篇名著、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少,授课深度不足;书法、应用文写作的课程时长和深度也有类似问题。现在的中职学生精于专业基础知识,但人文素养却不如人意,同时对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缺乏动力,不明了人文素养和今日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提升职业学校的古典文化教育和语言文字应用教育的深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达到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自主提高,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职业人才的目标。这样可以培养新时期青少年的民族精神,更可以促进职业教育中道德教育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促进新时期青少年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广泛就业[2]。
一、职业学校古典文化教育和语言文字应用教育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针对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不足的现状,本研究以长春市职业学校开发的书法校本课程为例,介绍其教学设计与实践。该书法校本课程包含汉字结构和楷书书写两部分,从横、竖、撇、捺的基本运笔方式开始,逐渐过渡到楷书书写的间架结构。课程设计较为紧凑,其基本目标为规范学生的书写,以“工整流畅”为评价标准。在进阶方面,鼓励学生以艺术的标准要求自己的书写,通过书写体悟传统文化。此外,学校还会举办学生间的书法竞赛,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意识,提升书法教学的趣味性。
针对学生文学素养欠缺的现状,本研究着重以古诗词教学为依托,通过细节展开、炼字炼句的方式提升学生对文化的体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细致的阅读分析能力。这些能力不仅可以应用于文学场景下的阅读,也可以为学生未来职场发展提供帮助。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在授课过程中着重讲述该词的两个版本:“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和“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并评述两个版本的优劣。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只要在江岸之上,都可以称之为“空间”,而“云端”则距离江岸很远,因此“乱石穿空”尚是一种实景描写,而“乱石崩云”则有夸大之嫌。同样,“拍”字虽然形象,但不越界,而“裂岸”则用语更诡谲,也更夸张。因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不但形象,而且没有雕琢的痕迹,更像是苏轼原来的版本,而“乱石穿云,惊涛裂岸”则有夸大其词之嫌,更有可能是后世懂音韵者好事修改的。学生通过一个空字,一个拍字的反复斟酌,畅所欲言,对文本的揣摩更加深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也就更深。相似地,不少古诗词的教学中都可以突出炼字炼句和一些细节的教学[3]。
比如《雨霖铃·寒蝉凄切》中可以强调“楚天”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特殊意象,因为在河南开封的“都门”送别,实际上是无法看到“楚天”的,凭此可以讨论柳永这一“楚天阔”何解,就可以引发很多唐诗宋词中的例证。
同时,在古诗词教学中也可以加入一些文学常识的细节介绍,这种小的故事往往是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药引”。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赤鼻矶”和“赤壁”其实并非一处,羽扇纶巾不是诸葛亮的专属;又如《雨霖铃·寒蝉凄切》虽然用词缠绵悱恻,但是送别朋友,不是送别情人;再如李白的平生际遇如何体现在《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底气从何而来?可以从他两度成为宰相女婿的经历谈起,浪漫狂想的诗作源于狂傲不羁的人生经历。文学素养的提升往往不是照本宣科,而恰恰需要一点突破正常教学框架的,“百家讲坛”式的见闻分享,使学生学习古诗词如听话本故事,其教育效果可以事半功倍。
二、教学回访与学生反馈
通过一个学期的书法课程和古典诗词课程,学生们普遍培养了对文化的热爱,书法水平有明显的提升,基本能够做到文从字顺,工整大方,不少同学能够体会到书法的艺术内涵,在字迹工整之余还有笔锋、间架结构的提升。
通过炼字炼句的教学,学生们在课堂中畅所欲言,形成了更好的表达沟通能力,同时,对于个别字句的“斟酌”也提升了他们的语言理解力。受访同学表示,这种语文教学“并不枯燥”,看似“不涉及就业”,却对职场的能力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然,人文素养课程的设计还存在一些缺陷,如受访人数不足,尚未形成定量的结论证明人文素养课程的作用,这也是本课题未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