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中青年志愿服务研究
2020-01-07王楠
王 楠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成都 610071)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会议、体育赛事等大型活动在国内各城市举行。在大型活动中,青年志愿者朝气蓬勃的身影出现在了各个场所,他们已经成为大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确保大型活动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我国的大型活动志愿服务是以北京奥运会为起点,开始建立大型活动志愿者参与、管理、服务机制,随着各种大型活动的举行,志愿服务工作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志愿服务参与人数、服务能力、管理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志愿服务是青年了解社会、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途径,在参与中服务社会,能够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能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一、大型活动中青年志愿服务内容
大型活动中志愿服务体系通常包含志愿者招募、志愿者培训、志愿者管理三大部分。青年志愿者的招募通常以团省(市)委牵头,会同相关政府部门、高校共同参与的志愿者工作部负责,招募对象主要为在校高校学生。通常采用高校动员报名、网络动员等方式,志愿者工作部根据不同大型活动对志愿者有不同的要求,制定统一选拔标准,认真审查与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志愿者。
志愿服务培训是提升志愿服务能力的有效手段,培训内容除了开志愿服务礼仪、志愿服务沟通技巧等常规培训课程外,也根据大型活动的内容与特点,设置一些具有专业性的课程,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意识与服务技能。培训方式呈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大型活动中的青年志愿者主要来自高校,前期志愿者招募培训期间的管理,主要由各高校相关部门与志愿者工作部共同负责。在志愿者到岗以后,管理工作主要由用人部门、志愿者部、相关高校三方共同参与管理志愿者。三方共同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建立畅通的交流渠道,让信息能够快速、准确地在系统内传递,为及时完成志愿服务提供有力保障。
二、大型活动中青年志愿服务启示
(一)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共青团组织一直担负着组织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年的责任,志愿服务工作是共青团组织实现职能的重要载体。在大型活动志愿服务中,作为志愿服务的枢纽组织,团省委充分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在与活动主办方、相关政府部门及省部属高校等单位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牵头成立大型活动志愿者工作部,打破行政壁垒、畅通部门信息、整合资源,建成一套高效务实的志愿者协调机制,共同完成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激励等工作,确保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和高效率完成,强化了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影响力。
(二)营造志愿服务的浓厚社会氛围
大型活动具有阶段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也具有独特的社会影响力,能够吸引更多青年关注到志愿服务并参与其中。志愿文化的传播,是动员、凝聚、激励广大志愿者投身大型活动的外在动力;志愿精神反映了新时代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是推动志愿工作持续深入开展的内驱动力。以大型活动志愿服务为契机,利用新闻媒体大力报道,宣传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志愿服务理念的普及,志愿文化的弘扬,志愿精神的传承,有利于推动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风气。
三、大型活动中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志愿者构成单一化,缺乏多样性
目前,举行大型社会活动招募志愿者,主要借鉴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活动的经验,直接与高校的对接,活动大部分志愿者甚至全部志愿者都是由高校学生组成。但也使一些为人处世成熟,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青年社会志愿者因为招募机制的不完善,缺失了志愿服务的机会,呈现出志愿者的来源构成单一化趋势,从整体上看缺乏多样性,不利于青年志愿队伍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部分志愿者服务水平不高
一些志愿者在工作中表现出纪律意识淡漠,缺乏奉献精神,对待工作不负责的现象,给志愿服务工作造成了负面的社会影响; 一些志愿者刚进入大学校门,缺乏生活工作经验,主要表现在工作中主动意识欠缺,在面对突发应急事件时,处理问题能力不足;还有一些志愿者团队意识淡薄,缺乏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不足,这些都会直接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整体水平偏低。
(三)志愿者岗位配置缺乏科学性
一方面,志愿需求部门在制定志愿者需求方案时,缺乏实际调研,一味追求志愿者数量,在志愿者使用时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分配,出现志愿者忙闲不均的情况,甚至部分志愿者无事可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增加了志愿者管理的成本,也影响了志愿者管理的效率。
另一方面,大型活动中通用志愿者多,专业志愿者少。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深入发展,大型活动对专业型志愿者的需求在逐渐增大,一些专业性强的工作,如安保、医疗、语言等,通用志愿者是无法完成的,必须由专业志愿者来承担。但目前,专业志愿者又长期处于缺乏状态,这里面既有人才储备、参与渠道的问题,也有机制体制不完善的问题。
(四)志愿者培训缺乏制度化
一方面,培训对象缺乏侧重。大型活动具有志愿者人数需求量大、志愿岗位多样化,服务对象较为广泛的特点。目前,在志愿者培训中,往往培训的重心放在通用志愿者培训上,针对专业志愿者、骨干志愿者的培训力度还不大,忽视了其在志愿服务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对骨干志愿者进行培训可以实现志愿服务的高效、挖掘优秀的领导者,形成志愿团队自我管理、自我运行的良好机制与相互协作的团队内部环境。
另一方面,培训内容针对性有待提高。一般在大型活动中,培训内容一般包括志愿服务理念、基础知识、基本工作技能、服务岗位的要求和专业知识以及大型活动本身的相关知识。常规的培训知识,可以做通用培训,而一些特殊需求,就要结合不同大型活动的内容和自身特点,调整相关培训内容,使之符合大型活动本身的要求,做一些针对性的培训。在实施中也要避免出现照搬模式、机械重复、敷衍了事等情况。
四、对策与建议
(一)逐步扩大志愿者来源范围
创新大型社会活动的志愿服务招募工作,应加大社会化动员力度,畅通参与渠道,创建体制机制,解决志愿者来源相对单一的现象,让更多领域的青年志愿者参与进来,改变行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失衡的状况,使社会青年志愿者与高校志愿者互为补充,丰富志愿者多样性。
(二)完善培训流程,健全培训制度
一方面,完善志愿培训流程。志愿者培训前先要结合大型活动目的,对培训需求进行调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针对志愿者的不同岗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一般来说,通用培训可以采取面授和网络两种方式培训,是节约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的有力举措。对于专业技能要求的志愿者,除了进行通用培训以外,还要邀请专业人士根据岗位需求,设计专门的培训计划,开展丰富多样的培训。在专业培训结束后,要对志愿者的专业技能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方能上岗工作。近年来,在志愿服务正式开展前,通常还要进行岗位实训演练,帮助志愿者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在实训中完善服务技能,丰富志愿经验。
另一方面,健全培训制度。目前,大型活动志愿者的培训制度还不健全,资源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人力、财力。主要体现在培训教材的编写,培训师资的聘用上。往往是每次大型活动的培训教材都要临时编撰,培训队伍都要临时组建,这些耗费了巨大财力的培训资源,随着活动的结束而结束,不能有效地转化成培训成果。探索健全培训制度,将培训的经验和总结及时转化为培训成果,成为以后志愿活动的参考与借鉴,也是志愿服务工作的宝贵财富。
(三)加强志愿者管理体系建设
一是理顺志愿者管理体制。在大型社会活动志愿服务中,组委会志愿者部作为大型活动志愿者管理核心,主要负责招募、培训、岗位安排等面上管理,授予其相应的职、责、权,同时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防止部门之间各行其是、沟通不畅、相互推诿,造成志愿服务工作的困难,影响大型活动的顺利开展。当志愿者移交到部门,进入各自岗位后,管理工作主要由志愿者需求部门承担,加强对志愿者需求部门的培训,使其正确认识志愿服务,更深刻理解志愿服务的内涵,在工作中做到合理分配岗位,科学使用志愿者,确保志愿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效用。
二是建立志愿服务督导制度。由志愿者培训教、专家组成志愿督导队,通过不定期巡视,问卷调查等,及时发现志愿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和进行疏导激励。
三是深化激励制度。建立一套完整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纳入统一的志愿服务管理中。对大型活动志愿服务中的优秀个人、单位进行表彰和奖励,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倡导大型活动志愿者精神,培养志愿者的责任感、荣誉感,以及增强社会认同感、接纳度,建立相应的回馈机制,对于青年而言,在升学就业、社会信用、等方面有所体现,让志愿者切身体会到的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激励青年更踊跃地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