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察在前循环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的临床价值

2020-01-07王彩云

关键词:丁苯氯化钠进展

王彩云

(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中心医院,黑龙江 鹤岗 154211)

进展性脑梗死是指脑梗死发病后,经有效措施治疗但患者病情仍未减轻,且持续加重的脑梗死类型,这种梗死类型一般出现在发病后的6h至1周内。现阶段,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脑梗死成为影响老年人生命健康的严重问题之一,进展性脑梗死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更甚,所以业界对于该疾病的重视度更高[1]。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于前循环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疾病干预的效果进行了相关数据的比较分析,评价该药物治疗疾病发挥的作用,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入院的进展性脑梗死作为研究对象,合计有7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中男性人数略多,30例,女性患者人数为8例,本组患者平均年龄(59.8±2.0)岁,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9例,患者年龄分布为33~78岁,平均年龄为(62.4±5.5)岁。对于以上两组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可知数据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取基础治疗,给予患者胞二磷胆碱、静脉地主活血类药物、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血栓形成。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静脉滴注,每天两次,每次间隔6h,连续治疗14天[2]。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日常生活能力(BI),在用药后,每6h监测患者基础生命体征,治疗1周后检查患者肝肾功能及其相关实验室检查。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利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应用标准差表示(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采取%显示,结果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评分情况:观察组:NIHSS治疗前后分别为(18.7±4.9)、(6.1±1.2),BI治疗前后分别为(29.1±9.7)、(52.1±8.3);对照组:NIHSS治疗前后分别为(18.6±4.7)、(11.9±1.9),BI治疗前后分别为(29.9±9.5)、(67.6±11.8)。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数据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各项数据均有改善,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数据具有优势,优于另一组,两组患者治疗数据比较存在差异与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进展性脑梗死的病情进展较快,病死率高,且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严重的后遗症,所以,其也是神经内科十分重视的急危重症之一。现如今,临床中对于进展性脑梗死并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仅靠对症治疗缓解患者病情。该疾病的发病因素较为复杂,是在多因素共同影响下所出现的,包括,患者体内存在血栓、高脂血症、血管狭窄、侧支循环阻塞等等,最终导致患者脑部动脉供血不足或中断,出现急性脑组织缺血,影响神经功能。所以,治疗该疾病的主要原则为改善患者血液血环,纠正其脑部缺血缺氧情况,避免神经功能进一步损伤。所以说,溶栓治疗、对大脑组织的保护在该疾病的治疗中尤为重要。

丁苯酞具,有神经保护功能,其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能够,有效控制疾病进展情况,改善患者体内微循环,扩张血管,避免血栓生成。在这些因素影响下,患者脑细胞消亡速度变慢,其脑组织梗死体积进一步减少[3]。丁苯酞氯化钠进入人体后,能够减少花生四烯酸含量,从而增加患者脑血管内皮中一氧化氮水平,提高前列环素浓度,抑制患者体内谷氨酸的释放,帮助减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起到减少自由基和抗氧化酶活性的作用,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过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更好,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前循环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用药安全性较好,患者不良反应少。

综上所述,对于前循环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疗效好且安全性高,值得在此类疾病患者后续治疗中多进行应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丁苯氯化钠进展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丁苯酞序贯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效果观察
晚期痴呆患者治疗及照护进展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知识归纳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扁平苔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价值分析
热油中的食盐为何不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