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手机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分析

2020-01-07赵树海

科学咨询 2020年15期
关键词:内容思维大学生

赵树海

(吉林化工学院 吉林 132022)

一、碎片化阅读的优势

智能手机的出现丰富了碎片化阅读的载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采用手机进行碎片化阅读。手机碎片化阅读,简单地理解就是一种用智能手机阅读零碎、不完整的内容,阅读过程往往不连续,缺乏逻辑。这种阅读充分利用零碎时间,打破了空间位置变换的限制,读者阅读的时间和方式更加灵活,获取知识更加便捷。与传统的阅读方式相比,碎片化阅读简化了阅读过程,过滤低值信息,从而能节省时间和精力,提高阅读效率。“碎片化阅读打破了传统的线性阅读模式,读者可以在不同内容之间穿插跳跃,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快速查找想要的一切内容,为了减轻阅读负担,大学生往往将碎片化阅读作为长篇内容导读工具。”[1]作为新技术发展的产物,碎片化阅读具有快速、便捷的特点。碎片化阅读是图文、声音、动画、在线互动等多种媒体共同呈现的形式。多媒体融合传播形式弥补了阅读传播形式的不足,读者接受时间明显缩短。内容生产者为在短时间内将所有内容呈现给读者,力求内容的精炼和简洁。短小而丰富的内容自然较长篇累牍传播效率高。

碎片化阅读内容的信息存储量大,更新快。互联网时代,信息呈泡沫方式爆发。然而,碎片化阅读一般篇幅短小,信息也是高度浓缩。例如,微博普通限制140字,微信朋友圈1500个汉字,推特限制140个字符,抖音视频普通长度15秒,快手视频普通长度17秒。虽然这些信息长度有限,但是所传递的信息量确是巨大的。并且,这些内容无所不包。人们可以轻易地从网络上获取以前需要巨大代价才能获得的新知识。现在一个电子书所承载的信息量是过去一个小型图书馆的信息量。随着信息容量的几何级增大,信息更新速度也在日益突破极限。同步直播、同声传译已成为现实。同一个内容以多种形式呈现。例如,以前是读书,现在是听书、情景再现等模式。碎片化信息采集、编辑、传播的过程不像长篇内容那样需要缜密的、严谨的专业的逻辑过程,其所需的时间短,速度也就快。

碎片化阅读能够提高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基于移动互联网知识获取方式简单、便捷、高效的特点,大学生了解新奇事物的心理得到了满足。这便能激发大学生主动发现知识和探索未来的兴趣。目前,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达到73.7%(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成年手机用户群体中最活跃的是大学生。手机阅读是大学生最经常、最主要的阅读方式。碎片化阅读作为一种新兴阅读方式必然带有两面性,既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因此,我们要辩证地分析碎片化阅读,扬长避短,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成长。

二、碎片化阅读的表现形式

(一)阅读时间的碎片化

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必备工具,甚至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寄托,“身体的一部分”。据调查,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率达到99.9%.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调查显示,“近80%受访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3个小时,受访大学生中的10.87%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10个小时。”[2]频繁解锁手机阅读,已成为多数大学生的“规定动作”。这使得他们不可能有大量和完整的时间来阅读,阅读时间自然而然地被分割成若干小块,阅读时间零碎化了。有资料显示,大学生主要阅读时间段集中在:晨起、课间、自习时及睡前;主要阅读地点集中在:宿舍、用餐地点、交通工具上。其中,有少部分的大学生偶尔在上课时间阅读。

(二)阅读内容碎片化

互联网时代信息无限丰富、纷繁多样。每天不同知识领域、不同维度的碎片化信息通过手机发送给每一个大学生。阅读者与内容生产者正推动着阅读内容的进一步碎片化。一方面,读者由于时间有限,只能选择篇幅较小的文本;另一方面,为了迎合读者小篇幅文本的需求偏好,内容生产者追求提供更精炼的文本。因此,内容的碎片化是由物理长度和性质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大学生手机的阅读内容60%集中在阅读娱乐八卦、奇闻怪事、体坛资讯、心灵鸡汤、网络热点等内容上,这些内容零散琐碎,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是典型的碎片化内容,目的只是提高阅读量。”[3]当海量信息以碎片化、多元化的形态呈现在大学生面前的时候,他们只能选择进行碎片化阅读。阅读内容的碎片化是阅读内容不成体系,主要表现在上段内容跟下一段内容不存在必然逻辑联系。大学生已经养成了阅读短文字的习惯,对长篇内容表现出烦躁不安、缺乏耐力、理解困难等现象。简洁明快的内容更容易让人接受,长篇累牍难以迎合当代大学生的胃口和碎片化了的时间。

(三)阅读形式碎片化

移动终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手机碎片化阅读内容更加丰富、信息更新速度更快、信息的检索也变得更加方便高效。多媒体技术使得碎片化阅读不仅限于文字,图片、语音、视频正逐渐成为主要形式。多种媒介形式互联互通、多媒体融合发展能够让大学生阅读到多种平台上的碎片化内容。大学生利用手机可以随时随地发布或者接收信息,并能与他人进行互动。碎片化阅读带有动态化和即时化等特点,有助于大学生摆脱传统阅读的时空限制。大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进行阅读。慢速审读、接受阅读、连续阅读逐渐被快速浏览、选择阅读、跳跃阅读所取代。

(四)阅读逻辑碎片化

碎片化阅读是一种浅层阅读或浏览式的阅读,具有随意性,缺乏逻辑性,甚至根本没有逻辑性。读者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没有压力、放松甚至是消遣式的心理状态。当今流行快餐式文化,阅读只是一种休闲方式,主要目的不是获取知识,思维提升,而是为了娱乐身心,消遣时光。碎片化阅读跳跃、浏览式的行进方式,让读者还没来得及思考,注意力已经被新的刺激点吸引。“当碎片化阅读过程结束时,读者往往会发现,现在的内容跟最初的目标内容相差甚远,相互之间已经没有了必然的联系。”[4]内容摄取蜻蜓点水、不求甚解,阅读过程表层化。凌乱的跳跃性阅读无形中打断了读者的逻辑思维过程。大学生阅读逻辑趋于碎片化,分析能力随之弱化。

三、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弊端

(一)碎片化阅读导致大学生思维的浅显性

人类认知能力的最基础部分是图像处理。为了提高认知速度,碎片化阅读多采用图片和视频的传播方式。大学生长期阅读这些内容,其认知能力得不到训练,进而降低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例如,大学生们每天分享到微信朋友圈的日常生活状态,绝大多数是将生活片段以照片或小视频的形式记录呈现,与古人写诗言志不可同日而语,很难发现他们对生活的思考。

浅阅读只是片面地阅读某些知识或某一个方面,不能系统地了解整个内容。长此以往导致大学生不愿意思考,一味地等现成,会丧失分析能力。有研究发现,信息量增加与准确性增量呈负相关趋势。当信息量逐渐增加时,准确性增量趋于平缓下降。信息和对立主张的增长是无限的。然而,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当人类的信息处理能力达到极限时,信息敏感度随之下降,信息过剩令人无从选择。手机阅读与纸质媒体相比,通常只是更多地提供一些浅显易懂的、不需要太多思维加工就能理解的信息,而不是提供系统完整的、有深度的论述。大学生们更愿意选择阅读浅显内容,对有深度的内容望而却步,甚至主动回避。长此以往,大学生难以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思维,也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理性化的知识体系。

(二)大学生筛选、辨伪能力有限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途径越来越多,社会进步信息也愈加复杂。大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式地浅显浏览和了解,无法对信息进行有效分类、筛选。许多网站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设置了推送功能,主动推送大学生经常阅读的内容。由于符合大学生偏好,阅读量相应增加,这导致大学生的主动阅读变成一定范围内的被动选择阅读。久而久之,大学生对知识量和类别掌握会呈现不均衡发展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适当的碎片化阅读将会导致大学生不知如何处理大量复杂信息,缺乏辨别信息、批判思考的能力,不会独立思考,当然就无法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另外,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他们的思想极易被各种不良信息侵蚀,最终被各类信息吞噬击垮。

(三)大学生缺乏对阅读本身的思考

接踵而至的海量信息裹挟大学生只有尽快的阅读才能紧跟信息浪潮,使其无暇思考和探究。除了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敏感信息,大量内容成为转瞬即逝的泡沫。有些阅读过程不是因兴趣而起,而仅仅是为了消磨时间。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让自己“忘了时间”。阅读过程就像旅客欣赏车窗外的风景,一闪而过。他们根本无暇思考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内容碎片化导致大学生阅读习惯的转变。大学生的阅读深度越来越浅,趋向于肤浅。“大量的碎片化阅读使得大学生的思维也随之碎片化,思维连贯性不强,思考能力大幅下降。缺乏思维深度的碎片化阅读同时也导致了大学生语言表达、写作等信息输出能力的弱化。”[5]

四、结束语

手机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并固化为阅读习惯。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愿意接受碎片化阅读。相较于传统的纸质阅读模式,碎片化阅读声情并茂,内容丰富,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效率,增加知识量。然而,大学生辨伪能力有限,无暇顾及阅读本身,也缺乏对阅读的思考,从而导致了思维的浅显化。因此,我们要对碎片化阅读做辩证分析,因势利导,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猜你喜欢

内容思维大学生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主要内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